陳艷婷
摘 要:小學教學工作是我國基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農村地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因地制宜開展有效教學。介紹了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并重點探究了利用當地資源開展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可行方法。
關鍵詞:因地制宜;當地資源;小學作文;農村小學
作為語文教學工作的關鍵部分,作文教學工作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水平。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教學水平整體較低,因而學生在語文寫作中能夠接觸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都相對匱乏。本文從農村地區當地的風土民情和文化資源等方面著手,提出合理利用資源開展有效的作文教學工作,期望為農村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一、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發展現狀
1.素材不豐富
小學生在日常寫作中接觸到的素材大部分都是從書本中獲得,農村地區的小學生很少能夠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與他人交流中獲取的信息轉化為寫作素材。這種情況下,學生會認為無事可寫,寫作內容也無法得到豐富。農村地區的地理環境較為特殊,受到安全管理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少有學校和教師敢于組織學生到戶外進行采風,這種情況也會阻礙學生獲取更豐富的寫作素材,使其無法真正體會鄉土教育的獨特優勢。
2.興趣不濃厚
農村地區的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標準用語的使用環境,在學習和考試涉及寫作的環節,很少能夠運用優美的辭藻對事物進行描述。而且,還有一些學生在課余時間需要幫助家長干農活,本身對寫作的興趣不高,沒有養成寫日記以及自主學習的好習慣。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思想逐漸完善的關鍵期,若在這一階段沒能對他們的寫作興趣進行激發,則會影響到今后的學習。
3.內容不真誠
部分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寫作中,過分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真情實感的表達。在這種教學思想的指導之下,很多學生開始背誦作文模板,不能抒發出自己對事物的真實想法。此外,還有一些農村地區小學教學經費不足,因而舍棄了一些寫作課程的資源開發,學生在接觸不到最新的資源和方法時,不能創作出真摯的作品。
二、因地制宜利用當地資源推動農村小學作文發展的方法
1.感受家鄉與自然之美
從小學生的個體發展特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小學生的思維體現了較為明顯的直觀性。而且,小學生本身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若能得到有效引導,則會為他們的寫作添磚加瓦。
例如,我國某農村地區的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以“景色”“景觀”和“風景”等作為主體進行寫作時,經常會組織學生走出教室,進入鄉野田間,讓他們充分地融入自然環境之中,感受大自然的優美,呼吸新鮮的空氣,觀賞綠草紅花,觀察昆蟲和小動物們的生活。當學生沉浸在自然美景時,教師會采取適當引導的方式,將學生的思緒從欣賞轉為思考。比如,教師會提出問題:“你們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大自然的美嗎?”或者“誰來說說對親近大自然的感受?”教師通過提出這種有啟發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盡情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從各個方面描述自己心目中美麗的家鄉景色,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熱愛家鄉和保護大自然環境的熱情。
2.體驗鄉村淳樸民風
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在實際生活中都會有區別于他人的體驗和感受,語文教師要對學生的獨特性加以引導,讓他們在寫作表達中抒發自己真摯的情感。農村地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情感聯系更加緊密,在重大節日中往往會整個村子相聚在一起,這不僅是團圓歡樂的重大時刻,同時也是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的最佳時機。對此,小學語文作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創作時,要讓他們從親情、鄉情中感受農村特有的淳樸民風,在體驗中學會觀察,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讓他們的情感可以從筆尖流露到紙上,鼓勵學生抒發自己對鄉情的感想和態度。
3.感懷當地歷史人物的愛國情懷
除了自然風光和鄉村民風之外,當地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愛國人士的事跡和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精神,也是語文作文寫作教學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例如,國內某農村地區的小學會在班級外的走廊墻壁上張貼歷史名人軼事和名言警句,學生在下課時都可以在走廊看到。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還要多次組織學生到學校的圖書館中尋找記載歷史名人事跡的圖書。通過講故事比賽、你畫我猜、知識問答等活動,讓學生加深對歷史人物的印象。眾多愛國人士的事跡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從而激發他們心中表達的欲望,最終將這種欲望落到紙上。
綜上所述,農村地區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素材需要從生活當中積累經驗,激發靈感。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寶庫,教師要根據當地自然風光、鄉土民情、歷史名人的愛國事跡等,對學生進行教育,指導他們更好地利用各類資源,完成語文寫作創作工作。
參考文獻:
[1]曹慧蘭.立足生活體驗 挖掘習作資源:淺談農村小學作文教學中生活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54-55.
[2]馬強.以農村資源為教材提高小學作文教學質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0):105.
[3]張春風.基于鄉土資源的小學中高年級主題作文教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