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近幾年,“核心素養”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話題之一,也為新時代的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的學科,在“核心素養”的落實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也因此成為基礎學科中的基礎。對此,從正確把握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多樣化、發展性評價體系三個方面就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加以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當前,新課改明確要求,教師要將培養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主要教學目標之一,將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發展、具有創新和核心素養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增加學生語文知識積累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不斷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正確把握教學目標
首先,平衡三維目標。“三維目標”就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也是我國現行的語文課程標準,與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相符。然而,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往往由于太過注重知識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在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下,小學語文課本中必背的古詩詞數量也在逐漸增多。然而,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讓學生進行了機械記憶,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提升,從而導致學生在面對新的問題時,不會用已有知識來解決現有問題。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的基礎知識更加扎實,但會讓學生在面臨實際問題時,出現脫節現象。而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對學生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學習課本知識,啟迪智慧,又要豐富感悟,陶冶人格。語文教學也要順應時代潮流,讓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三個維度達到平衡狀態,既要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與發展的能力。
其次,目標具體化。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檢測性的目標才是真正的目標設立,反之一切都是空談。雖然語文課程標準中確立了三維目標,但是缺乏具體的目標規劃。這也是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會在目標確立中使用一些諸如了解、知道等模糊詞語的原因。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真正踐行“核心素養”,具體目標和質量標準就成了關鍵。只有將“三維目標”進行細化,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中落地開花。
二、教學方式多樣化
對于小學語文學科來說,核心素養涵蓋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即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有助于學生的語言實踐,促進學生思維發散,通過思考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對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課本中的具體內容,而有意識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將核心素養科學合理地融人具體的內容中,從而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
在教學《臥薪嘗膽》一課中,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去圖書館或上網查閱更多的寓言故事,以此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生在掌握或了解更多寓言故事的同時,還能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同時,學生掌握的寓言故事越多,對這一古老文學品種產生的體會也會更深,區區幾百字就能由淺入深地講明白一些尋常道理,這也是寓言故事的獨特魅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獨特價值的感受,促使其提高傳承文化的意識。
在教學《孫中山破陋習》一課時,為了鞏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促進學生語言表現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相互探討“破”字,體現了一個怎樣的孫中山,并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之后,讓學生將自己所了解到的陋習寫出來,并寫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樣的鍛煉中,不知不覺就會獲得有效提升。
在教學《世界多美呀》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場景視頻或圖片,配以輕松歡快的音樂,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讓學生仿若身臨其境。這時,再給學生講解課文內容,有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促進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教學《三袋麥子》一課中,目的在于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意識,讓學生在掌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象,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久而久之,學生既能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其思維創新意識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獲得不斷提升。
三、發展性評價體系
通過系統地搜集和分析評價信息,判斷評價者和被評價者的教育活動的價值,實現二者共同商定發展目標的過程,從而促進被評價者的不斷發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發展性評價”。
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核心素養”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它的培養并不是集中在某一段落或時間段中,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其目的是培養個人的能力和品質,強調的是個人的終身發展。因此,“核心素養”的落實需要“發展性”的評價體系。
“核心素養”的落實,僅僅靠分數的量化評價是不夠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關注未來,順應時代潮流,挖掘學生的發展潛力,使其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