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然
摘要:當前,德育不斷在教育體系內展現,有效增強了學生的思想品德。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學校和教師也要加強對德育的認識,增強核心素養在教學內容方面的體現,讓核心素養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鋪路。語文是我國小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嚴格按照時代發展的要求,以核心素養為切入點,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更科學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簡單介紹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然后針對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缺失的現狀以及改善策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我國小學語文的教學水平,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階段的教育過程中,語文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因此學校應加強對于小學生核心素養的關注力度。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將課本上的知識內容教授給學生,還應該加強對于相關知識的傳輸力度。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加強對于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使用更加科學的方法,提升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保證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讓小學生養成自主實踐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小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不斷強化小學生自身的主體認識。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
我們所說的核心素養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使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發展以及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能力。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未來發展趨勢,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也是目前我國小學教育的新需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國的教育水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第一,小學語文的綜合能力主要表現為學生對于漢字的了解,能夠熟練應用漢語這門語言。第二,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深入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不斷提高教師與同學、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的能力。第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力,還能夠促使學生加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選擇合適的教學價值取向,能夠促使學生養成更加完善的人格,提高我國公民素質。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提高小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我國社會的未來發展。
二、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缺失的表現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現階段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缺失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思維能力出現問題。有一些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在學習課本知識的時候,沒有完善的邏輯思維以及創新能力,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習慣了接受式的方法,缺乏學習的積極性,缺少主動性,更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很好地展示出來。第二,語言能力出現問題。有一些小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比較缺乏,包括寫作能力、閱讀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長此以往,在今后更加深入系統的語文學習中,將會產生很嚴重的問題。第三,審美鑒賞能力出現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一些小學生不具備鑒賞美的能力,沒有正確的審美觀念,對于創造美的能力也不具備。第四,文化傳承意識不夠強烈。這一方面核心素養的缺失主要表現在:有一些小學生對于本土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入,缺少民族歸屬感,對于傳統的民族文化以及思想沒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另外,對于國際文化的理解能力也比較薄弱,不能夠正確認識國際文化,在未來的語文學習過程中還應該進一步提升文化學習和傳承能力。
三、提高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具體策略
1.老師應提高自身核心素養與語文修養
要想加強小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就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的核心素養以及語文修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的實施者,其綜合素質水平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加強小學語文教師的培訓力度,豐富其理論基礎,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在今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校應嚴格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足夠高,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將核心素養轉化為實踐,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小學生必備品格的形成。學校在進行教師培養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強教師的科學文化素養,使小學語文教師具備更加完善的知識結構,還要不斷豐富教學資源,規范教學術語,保證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實施教學行為。通過對教師核心素養的培訓,還可以有效提高教師處理問題的能力,為課堂教學奠定可靠的基礎。通過實際教學,我們可以發現,語文教師一般都會具備一定的語文修養,但是僅僅具備語文修養是不夠的,還應該加強教師自身的核心素質培養,這樣就能夠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只有教師具備豐富的閱讀量,較高的素質水平,完善的知識結構,才能更好地實施教學行為。
2.制訂教學目標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能夠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清晰的教學目標還能夠促使學生明白自己應達到的學習目的。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以核心素養為依據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學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為基礎,對于文字進行綜合運用的課程。所以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應將語言文字的運用作為學習的終極目標。以三年級下冊課文《燕子》為例,在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教學目標設置為能夠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燕子的飛行動作,外形體態以及春天的景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分析理解漢語中各種修辭的表達方法,加強對漢語特點的進一步了解。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一身烏黑的羽毛,一雙剪刀似的尾巴,一對輕快有力的翅膀湊成了那樣可愛的活潑的小燕子”,在這句話中,就使用排比的方法將燕子的外形體態生動地描述出來,以剪刀比喻成燕子的尾巴使語言更加生動活潑,這樣在學生的心中就能夠形成一幅生動的畫面。通過對文章中修辭方法的學習能夠使小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漢語語言的精髓,通過對這篇文章的熟讀,還可以加強學生對于優美詞句的記憶,在寫作中熟練應用。
3.培養學生的民族大義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加強對于作者人格魅力的介紹,通過閱讀文章來感受祖國美麗的景色,而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加清晰和深入,使用這樣的方法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民族精神。在教學過程中使小學生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自豪和驕傲。要想提高小學生的民族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加強這一方面意識的培養,保證小學生在學習到課本知識的同時,能夠作為一個合格的民族接班人。錢鐘書先生曾經說過“要用我們民族與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糧來滋養我們的孩子。”也就是說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通過自身的教學行為,培養小學生的民族精神,并將民族精神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讓小學生在學會知識的時候,更要學會做人,促進我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4.教學方式多樣,科學融入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
小學語文學科中涵蓋的核心素養非常多,包括文化傳承與理解、思維的發展、審美鑒賞以及語言構建等,這其中每一個方面都還有很多更加具體的內容,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以課本上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準則,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將核心素養的內容更好地融入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豐富小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小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舉例來說,在進行《亡羊補牢》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以亡羊補牢這個寓言故事為出發點,讓小學生在網上查找更多的語言故事來感受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提升小學生的文化傳承精神,這樣一來,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夠豐富小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夠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故事,包括農夫與蛇、刻舟求劍、揠苗助長等,通過對多個語言故事的分享與了解,還能夠促使小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到寓言這個文學類別,明白寓言故事的獨特魅力,這樣就能夠更深入地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提升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5.將語文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
將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可以有效提高語文教學的教學效果,提升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課本上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投入語文學習過程中。例如在學習《水滴石穿的啟示》中,如果語文教師直接對課文的內容進行介紹,那么學生就會缺乏對課文的了解,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完以后仍然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的形式進行視頻播放,通過這樣的方法就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明白水滴的力量,加深對課文知識的了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生活實踐與課本上的知識相結合,能夠有效降低課文的理解難度,課本上有很多優秀的作品,通過對這些作品的學習和理解,能夠使學生積累更多的優美詞句,提高小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應以核心素養的實際內容為依據,使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水平,這不僅是新時代的教學要求,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訴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制定完善的教學目標,豐富教學方式,將語文教學過程與生活實踐相聯系,同時教師還應該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一定的提升。要想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通過采取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一定會使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