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曉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美術教學在小學階段的地位不斷提升。由于小學生年齡尚小,情感認知能力不足,很難認識到美術作品中的美。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加強對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幫助小學生獲取美術作品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主要對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意義,以及有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展開探究,以期能夠促進小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不僅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能夠與時代發展保持一致,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因此,小學美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轉變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將相對枯燥乏味的美術理論知識融入具體的美術欣賞和美術活動中,敢于創新,從而加強對學生的藝術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意義
1.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小學生審美能力的獲得,需要建立在學生對事物仔細觀察與思考的基礎之上,并依據一定的標準去判斷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細心、耐心和判斷力都會得到有效提升,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這些能力的提升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美術課程的學習,也會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積極作用。
2.陶冶學生道德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的審美意識一旦出現,將會伴隨其一生的發展,從學生的日常穿著到學生的心態與容貌,都是他們自身審美思維的體現。所以,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可以有效增進小學生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程度,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
二、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策略
1.積極引導,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
美術是一種視覺的藝術,剛好符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所以教師在進行美術作品的欣賞教學時要從視覺形象的原理人手,并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審美的興趣。藝術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日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將美術作品置于一定的生活情境、文化情境中,為學生進一步觀察美、感知美創造良好的條件,激發學生對審美的興趣。比如在教學《色彩大家庭》一課時,我們便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一幅雨后彩虹的圖片,使學生置身于彩虹之下,從而更好地認識赤、橙、黃、綠、青、藍、紫這幾種基礎的顏色,增強小學生的審美興趣。
2.豐富審美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習慣
教材中絢麗多彩的圖案,可以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視覺沖擊和美的感受,激發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興趣,并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社會與自然則是人生更加廣闊和美好的舞臺,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戰場。首先,教師應當帶領學生積極走進大自然之中,引導他們去發現和領略大自然中藍天碧水、花鳥魚蟲等事物的美妙,使他們善于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通過自己的畫筆將它們表現出來,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加細心地觀察生活中的事物,還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其次,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對那些能夠真實反映小學生內心世界的美術作品保持一種客觀、公正的心態,使他們具備接受不同類型和不同風格繪畫作品的能力。比如城市的學生大部分都生活在柏油馬路和高樓林立之中,認為一座座杰出的建筑便是美的藝術,可能無法理解農村孩子繪畫中所表現出的矮墻籬笆、泥濘道路的美妙。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教學的藝術,對學生加以啟發和引導,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作品進行感知與領悟。
3.鑒賞名著,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
所謂實踐出真知,要想學生真正獲得審美能力的提升,就應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到審美實踐活動中,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名作欣賞便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和對于美的感知存在一定差異,對于不同的作品會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這時教師不要急于否定學生的想法,而應當適當地加以引導,在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比如在對《西湖十景》的鑒賞教學中,有的學生僅憑視覺的直觀感受便去貿然判斷作品的好壞,而忽略了西湖十景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這時我們便要向學生介紹每個景色背后所包含的人文故事,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畫作中是如何通過墨色的濃淡、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表現出西湖山水近景、中景、遠景的關系,領略西湖十景畫作所展現的意境之美,提升學生的審美境界。
綜上,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中,小學生的審美藝術雖然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在這個階段他們所萌發的審美意識以及不斷形成的審美能力,對其今后的生活與發展都會產生重要作用。作為小學美術教師,要不斷創新美術教學策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增強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小學生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