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玲
摘 要:核心素養視域下數學抽象思維的教育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數學建模能力、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抽象能力是數學核心素養之一,結合數學學科和學生思維方式的特點,培育小學數學抽象能力至關重要。從核心素養視域出發,重點探討了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抽象能力培育的策略,旨在說明培育小學數學抽象能力的重要性,以期指導教學實踐。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抽象能力;培育策略
由于數學知識中對數學概念、規律、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抽象表述較多,而小學生知識水平又有限,筆者覺得有必要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對學生抽象思維的訓練。下面筆者以人教版教材為例,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來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
一、引導學生積累表象素材
數學抽象能力的培育,要充分發揮表象的作用,所以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表象素材。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認識”時,筆者沒有馬上出示對稱的概念,而是先出示生活中各種對稱的事物,如:臉譜、蝴蝶、五角星、窗花等,讓學生發揮想象力仔細觀察,再讓學生按照例1的順序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積累對稱的表象,最后總結出這些圖形的特點,把這種現象叫作對稱現象。
又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第一課時,讓學生邊觀察邊動手,加深對不同規律的理解。首先讓學生“看一看”,觀察紅綠燈的變化規律,再通過講解這3個信號燈的作用,使學生能夠了解紅綠燈變換的規律;其次讓學生“擺一擺”,試著用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擺一擺,創造出不同的規律;最后鼓勵學生“涂一涂”,涂一個,空兩個不涂,以此類推,找出規律,完成剩下的涂色。(如圖所示)
★☆☆★☆☆★☆☆☆☆☆☆
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
由于數學概念和方法都具有抽象性,引導學生用遷移探究新知,可以將抽象的概念和方法具體化,讓學生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如,筆者在教學“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時,鼓勵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把1平方分米正方形的面積改用平方厘米作單位。引導學生用小正方形擺、用直尺量正方形的邊或者把分米換算成厘米來計算面積,在推導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后,學生也掌握了推導的方法,就可以利用知識的遷移,先放手讓學生自主猜測,然后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再動手操作,最后驗證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又如筆者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課前筆算14×2,78×8,124×5,再小結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從個位起,用一位數依次乘多位數的每一位,哪一位上乘得的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由此過渡到計算14×12,學生更容易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也能更快地掌握算法。
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
數學抽象是數學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可以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數學中的抽象概念。如筆者在教學一年級上冊“左、右”時,通過課件先教學左右手的作用、講解教室的座位,再讓學生從身體中找“左、右”的好朋友。學生通過這一系列親身經歷后更容易區分“左、右”。
又如筆者在教學“克與千克”一課時,提前準備標有克和千克的小商品,例如:1千克蘋果、2瓶礦泉水、一袋洗衣粉,再準備1角硬幣、5粒黃豆、1個乒乓球。讓學生經歷看、比、掂、估、驗的過程,感知“克”和“千克”的重量,認識“克”和“千克”的概念。
四、引導學生實踐探索新知
由于數學方法的抽象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培育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設計一個有趣的動手實踐活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筆者在教學“數學廣角——搭配(一)”時,為了讓學生找出數字的排列規律,做到有序并不遺不漏,課堂上讓學生利用數字卡片1、2、3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理解有序排列的三種方法:交換位置法、固定十位法、固定個位法。
又如筆者在“除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教學時,讓學生用8個小圓片代替8個蛋糕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求每盤放幾個?通過平均分的活動學生很快列出8÷4=2(個),緊接著師生一起小結:像這種平均分的情況可以用除法計算,其中8表示一共有8個,4表示平均分成4份,2表示每份有2個,讓每個學生理解除法以及除法算式中每個數字的含義。
總之,數學的世界由數字、符號和圖形組成,培養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對小學數學教師而言,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從一年級抓起,不管是新授課還是講解課,教師都應將抽象思維能力的培育滲透在每一節數學課堂中。日復一日,通過系統地培養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以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永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核心素養[J].小學數學教育,2016(23).
[2]曹培英.從學科核心素養與學科育人價值看數學基本思想[J].課程·教材·教法,2015(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