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艷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思考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數學教學在小學教育中是最基礎的科目,學生在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后,能夠將數學知識運用在生活中,進一步實現培養學生能力的目標。以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的現狀為切入點,提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的措施,以期能夠促進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能力;培養措施
學生在小學的學習階段必須要在教師的帶領下尋找正確的學習模式,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強化他們對數學的學習意識,并帶領他們將數學知識靈活運用在生活中,從而認清自身和數學知識的價值,獲得學習動力,使數學教學呈現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的現狀
隨著教育的改革,要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就需要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將數學教學偏向生活化,使學生獲得學習的動力[1]。但是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使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直接對小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影響。主要原因為:首先,數學教師對培養學生能力的理解不夠深入。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認知能力有限,不懂得在數學教學中怎樣融入生活中的知識,導致學生覺得數學知識枯燥乏味,從而阻礙了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其次,數學教師對培養學生能力的力度不夠。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而且生活化的教學力度不夠,使學生體驗不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就使學生對學習沒有熱情。最后,數學教師過于培養學生單一的能力。在數學教學中融入的生活知識,側重于某一種能力的培養,忽視了數學知識中其他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不均衡的現象。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的措施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經常會因數學知識的枯燥而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基于這一現象數學教師要對數學教學模式加以創新,將數學教學貼近實際生活,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下面筆者就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能力培養的措施。
1.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組織與生活相聯系的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習的數學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可以被靈活應用,從而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程度。比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教材“除法”一課時,數學教師可以針對“買文具”的知識點展開活動,將班級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購買粉筆,可以把粉筆當作鉛筆進行售賣,教師問“現在每個小組有20元,每支鉛筆2元,那么,小組內部可以購買幾支鉛筆呢?”這時候,學生就可以展現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對小組內的錢進行規劃,通過逼真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展開討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數學才華,以實踐活動為出發點,使學生在實際購買的環節中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2]。通過有趣的實踐內容吸引學生,寓教于樂,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欲望;通過有效的實踐形式鍛煉學生,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從小培養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相融合。
2.改變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可以通過實物演示、多媒體設備等教學手段,在教學課堂中設計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使學生更快速地將教材中的知識與數學本質相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教材“觀察物體”一課時,由于物體的形狀各不相同,憑借學生的思維難以進行辨別,所以教師就可以將不同形狀物體的實物帶到課堂上,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將數學教材中沒有的物體形狀展現出來,使學生更容易區分物體的形狀[3]。等到學生對物體的形狀有所了解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畫出生活中見過的形狀,讓學生自主參與,拓寬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
三、結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完善教學模式。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使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結合,將數學課堂呈現為一個小型的社會,帶領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對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學以致用。而且還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羅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探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1):192-193.
[2]樊麗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才智,2017(22):43.
[3]張華.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3(1):202.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