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
摘 要 農業職業經理人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強有力人才資源保障及人才支撐手段。運用現代學徒制開展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既符合培訓對象是成人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又有利于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差異化?;诖?,結合廣東科貿職業學院作為廣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的實際做法,探討現代學徒制模式框架下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的可行性,解決相關難點和關鍵點。
關鍵詞 現代學徒制;農業職業經理人;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7.073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農村要實現這跨越式發展,關鍵在于人才振興,而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是人才振興的重要抓手。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到新高度,文件提出“要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和完善配套政策體系。支持地方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綜合利用教育培訓資源,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職業農民經理人作為現代化農業經營實踐中的重要角色,在農業經營和農村產業生產指導方面的價值顯著,對農村經營模式改革和創新也起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由于我國農業中高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產業升級轉型加速,農產品流通、加工和生產經營也必須結合冷鏈物流、互聯網+新零售等新形勢,傳統的農業培訓模式難以滿足經濟快速發展下的農業職業經理人技能需求。現代學徒制立足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能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模式,積極推動職業教育體系和勞動力就業體系協同發展。現代學徒制模式,具有更針對性的培養定位和明晰的職業發展路徑,通過選擇資深企業師傅進行言傳身教,輔助現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可以提升崗位訓練效果,加速培養出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能發展”的農村實用技能人才。廣東科貿職業學院是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和廣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結合其實際情況,探索現代學徒制模式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 現代學徒制框架下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養特點
1.1 培養對象的特殊性
我國的現代學徒制,具體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項旨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模式。就現代學徒制的具體情況來看,學校和企業全程參與學徒培養,強調學徒既是學生又是企業員工的雙重身份;校企雙元育人、在崗培養、交替訓教的特質,不僅能推動職業教育體系和勞動就業體系互通發展,更能拓寬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發展通道,是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職業精神和職業技能的重要舉措[1]。
農業職業經理人屬于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是指運營掌控農業生產經營所需的資源、資本,在為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或業主謀求最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從中獲得傭金或紅利的農業技能人才。他們不但熟悉農業,更重要的是懂經營、善管理,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中的“白領”,在農業經營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對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學情分析,可以發現有以下2個培養對象特殊性。1)生源特殊,從年齡來看全部屬于成年人,而且正在經營管理農業相關產業,學習基礎呈現參差不齊的特點。2)生源來自不同產業,對學習的需求各有差異,呈現個性化特點,因此人才培養方案不能過于單一和標準化,學習時間和地點也較難統一和固定。基于以上特點,需要設計出具有針對性和個性化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合理利用互聯網信息手段,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學徒制框架下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養目的[2]。
1.2 培養對象的學歷提升需求
當前各地區對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培育以短期理論培訓為主,具體形式大多采用短訓班、專題討論會等,學習一些基本原理或了解某一方面的新進展、新成果,或就一些問題在理論上加以探討等;參加人員主要為從業人員,培訓的學員經考核合格后,頒發農業職業經理人證書。但是由于沒有學歷提升保證,導致農業經理人學員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難以對學員的學習效果和后期工作業績進行科學評價,更難鞏固學習成果和評價培養質量。
現代學徒制通過全日制培育可以提升學徒學歷和能力,大大提高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可以甄選出農業經營主體中學習能力強、成長可塑性高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開展學徒培養,利用行業、企業優勢,開展校企共同培育;利用校企實踐場所交替學習,引導學員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農業經營主體中,從而成長為既有豐富經營管理經驗,又具有較強學習能力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學徒,有利于整體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營管理水平和學習水平的提升。
2 現代學徒下制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模式
基于廣東科貿職業學院的實際情況,目前培養職業農民經理人可以實施以下兩種模式。
2.1 現代學徒制模式(學歷型)
由行業、企業院校聯動,打造一體化育人平臺,培育具有全日制學歷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學徒。廣東科貿職業學院與知名農業龍頭企業溫氏集團合作,利用現代學徒制模式進行聯合辦學,共同培育農業專業人才。1)通過學徒的學生和企業員工雙重身份認定,明確校企合作聯合育人的責任機制,學校承擔理論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責任,企業崗位進行師帶徒系統訓練,依據人才培養方案開展理論實踐相結合的訓練,校企雙師培育共同考核;2)在課程體系上,構建出一套與現代學徒制相適應的課程體系,重點定位于企業崗位設置和人才培養需求,開發出對應課程,并建設一套企業教學標準;3)管理模式上,建立校企共同運行管理機制,根據學徒學情分析實行“校內教師送教上門+企業師傅帶教崗位訓練”的教學模式,實現校企雙師團隊共同帶教;4)評價機制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全方位確保學徒培養質量,實現校內教師、企業教師、學徒三方互評,保障學徒培養質量[3]。
2.2 實踐型模式(非學歷型)
廣東科貿職業學院自2016年起承辦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班,培訓人員共47個班5 519人次,2018年被評為廣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借助廣東省農業職業教育集團平臺,組織農業職業經理人開展學習。學員來自不同產業,包括水果、茶葉、蔬菜、花卉等的種植和家禽、豬、肉鴿等的養殖,此外還有家庭農場和休閑農業等。由于行業廣泛、需求各異,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東科貿職業學院主要采用了“高校理論教學+電商教學+農業實操模擬”的培育模式,集理論培訓、現場教學、互聯網+信息化手段、實操模擬等手段為一體,不斷提高農業職業經理人企業經營管理知識儲備,提升其經濟組織經營管理能力和就業、創業綜合能力。
3 現代學徒制下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的突破點
分析職業農民經理人的具體培養目標可知,在培養的過程中,培養方式、教學內容等均會影響最終的培養效果,因此強調這幾方面內容具有顯著意義。
3.1 精準定位培養崗位和培養目的
從現代學徒制的具體實施來看,無論生源是從普高、中職應往屆畢業生,還是高職擴招后的農民工、退役軍人等,無可避免出現生源來源多元化、生源學習基礎參差不齊的情況;同時農業面向行業較多,從畜牧、種養等行業,到農業產業各個鏈條,都表明培養對象需要進行精準定位。這就要求校企雙方在前期必須進行職業能力分析活動,對培養崗位的職業能力進行深入剖析,有針對性地制定培養方案,從而保證培養目的具有指向性[4]。
3.2 實現信息化教學和管理
學徒培養使用的半工半讀教學方式及農業生產的忙時和閑時部分,直接導致交替訓教將成為學徒培養的重要手段,這就對傳統教學組織帶來了極大挑戰。利用互聯網+教育手段,充分運用線上學習資源,實現線上線下共同教學;利用移動端和信息化平臺,實現學徒碎片化時間學習的目的,提升學徒考核的準確性、公平性和科學性,同時也調動學徒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實現教學管理的開放性和共享性。
3.3 健全教學標準,引領人才培養建設
通過現代學徒制模式探索,建立一套健全的培養教學標準,包括帶教標準、考核標準、評價標準等,持續推動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模式的建設和完善。
4 結語
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部署,以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綜合素質、生產經營和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加快培養造就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著力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保障和人才支撐?,F代學徒制作為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對于培養專業性人才具有顯著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蒲小彬.基于現代學徒制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5(40):29-31.
[2] 金玲,陳冬,趙漢云.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試點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需求分析——基于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的調查[J].農民科技培訓,2018(6):19-21.
[3] 蒲小彬.彭芳.“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農業職業經理人全日制學歷教育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18(36):27-30.
[4] 董飛紅,翁寧.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運用“信息化”手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2):84-8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