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琦 王會霞
摘 要:垃圾是人類生活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產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產量也迅速增長。城市垃圾分類回收有利于實現垃圾減量化、有效緩解資源短缺及環境污染問題。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居民對垃圾分類的態度及垃圾分類回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垃圾分類;調查分析;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X2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4-0159-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垃圾產量也在迅速增長。2017年,我國生活垃圾清運量達21 521萬噸;近33年來我國城市垃圾的清運量不斷增長,其中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年均增長率約為6%[1],清運量的增長使正確選擇垃圾處理方式更為重要。堆肥、填埋和焚燒是我國三種主要處理垃圾的方式,這三種方式只能簡單地將垃圾進行處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想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推行采用垃圾分類回收制度,進一步對不同類別的垃圾進行相應的回收利用十分重要。我國新《環境保護法》中,第37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組織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第38條規定:“公民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配合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按照規定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放置,減少日常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但是,新《環保法》自2014年修訂至今,我國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垃圾分類體系。如今,我國大部分地區對于垃圾的處理僅僅局限于整體收集,居民將未分類的生活垃圾扔進小區垃圾桶,再由垃圾車轉運到填埋場,即使部分小區置有標明分類回收圖樣的垃圾桶,也并沒有真正將垃圾分類落到實處。此外,制度的不完備、普及度不高、居民對具體分類細則不了解等都是我國垃圾分類難以推行的基本原因。因此,我們設計了調查問卷,以研究垃圾分類中存在的問題和對應的解決方案。
一、問卷概況
通過查閱垃圾分類相關文獻,設計問卷內容。問卷內容包含了人們對垃圾分類的態度、了解程度、建議及身邊的垃圾分類現狀。考慮到人們判斷自身對垃圾分類的了解程度時具有主觀性,我們設計了具體的分類問題,通過回答情況來分析。問卷以網絡的形式進行發放,填寫人員年齡段分布及地區分布均較廣。共發放188份問卷,回收188份。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參與調查人員統計
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88份,回收有效問卷188份。填寫人員中男生84人(占比44.7%),女生104人(占比55.3%)。其中處于15~20歲年齡段人數居多,占43.62%,其次是處于20~30歲年齡段的人數,占25%,處于30~40歲年齡段人數占比6.38%,處于40歲以上年齡段人數占比24.46%,15歲以下樣本缺少,僅1人。地區分布中陜西地區占48.94%,江蘇地區占29.79%,其余地區占21.27%。
(二)調查結果分析
1.對垃圾分類的認識。首先,對垃圾分類的態度。調查數據顯示,186人支持垃圾分類行動,2人反對垃圾分類行動,支持率高達98.9%。支持的原因大多在于實施垃圾分類可以有效地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回收再利用。由此可見,人們的環保意識普遍較高,體現了在國內推行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而反對的兩人則認為自己進行垃圾分類而他人不去行動,垃圾還是會被集中處理,達不到分類效果。生活垃圾處理需要政府、公眾及非政府組織的共同努力。因此,要想在國內推行垃圾分類必須制定相應政策,做到人人都能自覺主動承擔起該責任。其次,對垃圾分類的了解程度。有14.36%的人認為自己對垃圾分類十分了解,81.38%的人略有了解,而4.26%的人完全不了解垃圾分類知識。為了避免判斷具有主觀性的情況,我們設計了一些具體的分類問題。從答題結果來看,大部分人對垃圾分類處于了解模糊的階段,而并非他們主觀認為的十分了解。由此可見,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知識了解度也是推行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具備了垃圾分類的知識才能更有效率、更加積極地行動。
2.垃圾分類的現狀。當被問及所在的校園/小區是否有進行垃圾分類活動時,回答“是”的人數占比56.91%,回答“否”的人數占比43.09%。數據也顯示,35.64%的人認為身邊的垃圾分類行動效果好,而64.36%的人認為沒有效果。從是否進行垃圾分類活動和分類效果兩者數據的比較可以得出,我國現在已經逐漸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制度,但由于下文提到的一些原因,垃圾分類的效果并不顯著。在公共場合扔垃圾時,28.19%的人能做到每次都按照垃圾桶分類來處理垃圾,38.3%的人經常分類處理,29.79%的人偶爾分類處理,而3.72%的人從不按照分類處理。從這些數據我們可知,國內垃圾分類處理現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公眾已有一定的意識去開展相關行動,但一套成熟體系的建成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3.垃圾分類效果不明顯的原因。分析調查問卷可知,垃圾分類效果不明顯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國內缺乏對垃圾分類回收的宣傳和普及教育。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基礎知識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并不會主動關注垃圾分類的相關資訊,甚至有人不會去注意垃圾桶上已經標有了分類的圖標。二是人們對垃圾分類的知識不夠完備。很多人表示愿意支持垃圾分類行動,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意識地主動去將垃圾放入標明分類的垃圾桶內,但是由于對垃圾分類的知識不夠完備,常常出現不知道將垃圾放入哪類垃圾桶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進行分類。三是沒有完善的垃圾分類后續執行方案和相關制度。據調查,現在有很多小區已經放置了簡易的標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字樣的垃圾桶,但是垃圾車來回收的時候并不會按照分類回收,而是將所有垃圾混在一起帶走,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居民分類投放也是沒有意義的。除此之外,由于沒有相關制度的約束,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自覺分類的良好素質,在“別人不做我做了也沒用”的心理驅使下,垃圾分類難以真正落實。
4.對垃圾分類的建議。由問題“在什么情況下會進行垃圾分類”的答題情況可知,人們環保意識普遍較強,80.32%的人愿意為了保護環境去進行垃圾分類行動,66.49%的人認為如果能有垃圾分類方面的指導則會進行垃圾分類。除此之外,獎懲并施和強制執行也是推進垃圾分類的有效措施。對分類得當的家庭給予一定金額或者日用品的獎勵,對態度敷衍且分類效果差的家庭進行罰款。
總結“對于在我國推行垃圾分類您有什么建議”一問,可得出以下幾點可行性措施:一是加強分類教育,普及分類知識;二是明確并細化垃圾分類規則;三是制定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行適當的獎懲制度。
三、對策和建議
(一)明確政府在垃圾分類及后續處理過程中的作用[2]
政府是垃圾分類處理管理的責任主體,在垃圾分類和后續處理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應起到規范、監管等責任。
1.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政府應當將垃圾分類處理以法制形式表現。首先,要明確并細化垃圾分類規則。劃分各城市區域,由當地政府考慮該區域居民的生活垃圾組成、家庭經濟能力、垃圾站建設路線等多種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分類細則,并發放紙質或網絡形式標準參考書,規定當地居民都按此標準處理生活垃圾。其次,確立相關獎懲機制,對每月正確分類處理垃圾的家庭給予一定金錢或生活用品獎勵;同樣,對不進行垃圾分類處理或處理不當的家庭予以罰款。最后,規定政府、非政府組織、垃圾轉運行業、社區及個人在垃圾分類處理環節中的責任,完善垃圾處理產業鏈,并制定監督檢測機制,加強對垃圾從產生到分類處理每一環節的監督。
2.完善垃圾分類環節。參考日本垃圾分類制度[3],指定每周規定日期規定時間回收特定類型的垃圾。如,周一回收可燃垃圾,周二回收資源垃圾,周三回收危險物品等,不符合分類標準的垃圾將會被貼上違反規定的標簽返還至居民。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垃圾合并轉運的現象,還能方便監管機制和獎懲機制的實施。
3.加強監督管理機制建設。垃圾分類回收制度僅依靠居民自覺遵守規章遠遠不夠,跟蹤監督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政府需投入一定人力和設備,對居民投放垃圾以及垃圾處理站進行監測。首先,查看不符合分類規范的垃圾,如上文所述返還至對應家庭,并每月總結予以罰款;其次,定期檢測垃圾處理站的環境和運行方式,防止企業化的垃圾處理站為了節省資金逃避責任而集中燃燒或填埋垃圾。
4.加強對垃圾后續資源化處理。20世紀80年代,理論界出現了“從搖籃到墳墓”的廢棄物全程管理思想和避免產生、綜合利用、妥善處置的原則[4],基于此,人們提出了廢棄物利用的思路。垃圾分類收集后針對不同種類的垃圾進行對應的處理,如利用RDF(Refuse Derived Fuel)垃圾衍生燃料技術,將垃圾進行處理后應用于發電、供熱等領域;降解果蔬垃圾,加工成有機肥料供農場使用;將廢玻璃瓶加工成為建筑構件和采光飾件等。在這一方面,政府應投入一定資金供科研人員研發新的垃圾資源化處理方法,實現循環利用。
(二)加強分類教育,普及分類知識
從小教育孩子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將垃圾分類納入小學綜合類課程,通過鼓勵孩子進行“變廢為寶”工藝制作來提高其環保意識,在校內設立分類垃圾箱,鍛煉學生分類的能力。日本學校十分重視對孩子的環保教育[5],會讓家長將家里的舊報紙等廢棄物帶到學校,送到回收站,所得款為學生購買生活用品;大阪的舞洲垃圾處理中心被設計成城堡的樣子來引起兒童的興趣,二樓和三樓對市民游客開放,有許多介紹環保知識的區域和投屏,這些措施都對我國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在各地開設垃圾分類相關公益講座,組織志愿者、環保團體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和監督,分發宣傳手冊,開展分類課程,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了解垃圾分類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同時社區居委會也要擔負起宣傳責任。利用電子投屏和公益廣告將垃圾分類概念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使其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態度。在學校、居民區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競賽,讓學習和趣味相結合,提高全民參與度。
(三)循序漸進,試點推廣
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地區廣袤,想要立刻在全國推行完善的垃圾分類制度是不現實的。可以首先將垃圾分類分工到一些大城市,讓各城市部門在部分地區進行試點推廣,推行數月后進行調查回訪,對現存的試行方案進行改進并總結,推廣至全國時可以供以其他地區參考。這一點同樣需要考慮各地人口、經濟、垃圾組成等因素,找出適合當地的最優方案。
(四)網絡、科技發達社會中的其他措施
如今,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對于垃圾分類的推行也有很大幫助。政府或民間組織可以利用網絡更好地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在此,針對分類細則和宣傳方面提出APP的設計雛形,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垃圾分類檢索:導入垃圾分類細則數據庫和智能識圖功能,使用者可以通過輸入物品名稱或拍攝物品照片檢索出該垃圾對應的分類和處理方法。如,輸入“茶葉渣”,檢索得出“可燃垃圾,方法:瀝干水分后丟棄”。二是社區功能:在此功能下各環保組織和使用主體都可發布垃圾分類相關文章和所在地區最近的宣講會資訊,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垃圾分類心得。三是游戲功能:通過設計游戲激起人們對垃圾分類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趣味性,同時也能提高人們對垃圾分類的了解程度。
另外,也有研究曾提出新型智能垃圾分類系統的概念[6],通過圖像處理算法可以對不同種類的垃圾進行識別分類,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愈加成熟時,自動分類垃圾桶或許會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 岳波,黃啟飛.生活垃圾準好氧填埋關鍵技術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6.
[2]? 隋軍,熊孟清.生活垃圾處理產業與產業化[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0.
[3]? 關于垃圾分類,日本人是怎么做的[EB/OL].看看新聞,2018-11-28.
[4]? 唐浩.城市廢棄物再利用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5]? 陳曦.日本垃圾處理的啟示[J].環球中國,2010,(5):40-42.
[6]? Cong Xiao.Novel Smart Waste Sorting System based on Image Processing Algorithms:SURF-BoW and Multi-class SVM[J].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8:9875996.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Solution
YOU Qi,WANG Hui-xia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Xian 710311,China)
Abstract:Garbage is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human lif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the output of garbage has also increased rapidly.The classification and recycling of urban waste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waste reduction,effectively mitigating the problem of resource shortage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e purpose of this survey is to understand the residentsattitudes toward garbag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it and recycling,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 words:urban garbage classificat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