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蓮
摘要: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能夠決定學生數學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小學三年級之后數學問題變得復雜許多,如果不能及時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很多學生就會逐漸“掉隊”。所以,數學教師應積極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行循序漸進的不斷的思維訓練,通過科學、合理的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主動性、邏輯性和層次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 思維訓練 ? 能力培養
數學學得好不好,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成正比的。小學三年級之后數學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因而教師應該加強學生數學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此同時,因為小學生正處于邏輯思維培育、發展的黃金時期,科學、合理的數學思維訓練,能夠迅速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數學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訓練,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最主要的平臺。
一、把握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的主要內容
數學教學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數學思維能力。第一,是抽象思維的能力。就是在涉及數學問題時理解概念、分析判斷和邏輯推理的能力,要學生對所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準確的把握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判斷——其中具備了哪些條件、不符合哪些條件,借助所給出的條件推理它們之間的關系。第二,是形象思維的能力。即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通過生動的形象的表象認識、梳理數學本質規律,或者借助形象化的數學知識指導進一步的數學探索,使學生能夠在腦中形成數學現象的映像——視覺的、聽覺的或者觸覺的、實踐的,并借以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第三,是直覺思維的能力。數學直覺思維是在已經形成和具備的數學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觀察、領悟、感受對象的同時,在短時間進行頓悟,從而能夠產生快速的評估的能力。這種思維的優勢就是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對來說,小學數學教學中所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并不特別復雜,但是需要逐步培養起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他們今后開啟數學新天地奠定基礎。
二、小學數學教學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方法
(一)激發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思維。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學生心里的內在動因,因為這是引導人的行為活動的內驅力,因此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思維的活躍性,使他們具有進行思維的動機,在此基礎上進行思維方法的訓練和培養,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那該如何激發起學生的思維動機呢?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深入把握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并積極地挖掘課本中的數學知識要素、要點,在吃透、了解學生和教材的前提下,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與他們所感興趣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用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發他們進行數學思維的內在動因。例如教學小數點的移動對小數大小變化的影響時,為了鼓勵學生進行數學發散思維,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帶有小數的物品價格或者計量結果等數據引入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生活中能夠接觸到了筆、本、橡皮等根據自己的經驗標上帶有小數點的價格,再讓他們比較15.5元的日記本與1.55元的橡皮因為小數點的位置的區別,產生了怎樣的變化?這兩個小數又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或者對于學生50米跑的速度進行計量,比較小數點位置不同表示的實踐長短的區別。這樣,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出發設計數學問題,不僅能夠讓他們形成數學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意識,而且使他們明白數學知識就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這樣,在生活中學生將培養起提煉、搜尋數學問題的意識,形成比較敏感的數學觸覺,能夠準確地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產生積極解決的意識,從而提升思維的主動性。
(二)構建數學思維網絡,促進學生思維脈絡的清晰。數學是一門具有嚴謹性、科學性的知識學科,其知識網絡有著密切的邏輯聯系,學生在不斷地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也是在逐步地構建數學知識網絡,他們所學的知識對于他們數學思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所以,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到數學知識的連續性,在學習新知識時應該與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他們的知識基礎進行緊密的聯系,同時觀照到他們對未來所學內容的感知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邏輯思維鏈條,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構建數學思維網絡,重要的是把握學生數學思維的起點、轉折點,從而建立起各個知識環節的鏈接。
第一,把握學生思維的個性化起點。正如前文所講,數學知識體系的特點是具有系統性、連續性的,其中的各個知識體系是相互關聯、緊密相關的,而它們之間是按照一定的規律結構在一起的。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就是要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思維的個性化起點,幫助他們從自身的經驗、所學的舊知識出發,逐層完善自己的思維體系,使之不斷地得到豐富和完善。而依照學生經驗積累的不同、學習數學知識的接受能力不同,學生的思維起點是個性化的、有區別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到這一點,照顧到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網絡的建立,即依照學生的掌握和理解能力設置思維起點,不讓他們覺得無從下手或者覺得“難”,這樣是難以開啟邏輯鏈條的。就具體問題來說,比如教師在教學用比例解決問題時,必然涉及到比例知識和按比例分配的問題,需要幫一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往前找思維的起點,首先形成對于比和比例的正確認識,而對于與按比例分配相關的“平均分”的知識,也需要幫助學生再進一步地建立相關聯系,通過“平均分”的基礎知識的復習,比對二者的區別,使學生明確平均分與按比例分配的異同,從而在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架起橋梁,借助所學的平均分的知識,掃除學習按比例分配的問題的障礙。這也進一步證明了,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能力,需要使學生具備科學的、系統的知識體系,而建立這樣的知識體系,就是把握新舊知識的聯系,以舊知識為基,合理地遷移和轉化,幫助學生清晰思維流程,讓學生的思維更有邏輯性、條理性。
第二,抓住學生思維的關鍵性轉折點。學生思維的關鍵性轉折點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這是連接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的轉捩點,理解了這一關鍵的知識點,就能夠構建數學知識體系之間的聯系;二是這是學生思維的“盲點”——理解問題的難點,如果能夠幫助學生疏通難點,進行適當的點撥,學生將會有豁然開朗之感,因此也是學生思維的關鍵的轉折點。對于這兩個“點”,教師應該合理地進行啟發和引導,運用合適的技巧和方法幫助學生克服——不直接告訴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用什么方法,而是告訴學生從哪個方向去思考、用什么方法去嘗試解決,這樣學生能夠在思維形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自己掌握從已知到未知、從形象到抽象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思維的進步。
(三)注重思維方法教學,提升學生自主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豐富,離不開思維方法的訓練。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對學生進行思維方法的訓練和滲透,增強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解決數學問題常用的思維方法包括“分析與綜合”“具體與抽象”“一般與特殊”等。“分析與綜合”,分析就是根據對事物和問題條件的認知,對其進行分解,找到其間的聯系,并具體到數學題目當中,作出終結,對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度的提煉和加工;綜合即是由對所給出的條件的整理和把握,理清題目中沒有直接體現出的聯系,找到相等和相反的關系等,并借此解決問題。“具體與抽象”,也就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過渡和轉化,比如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需要從一個實在的物體提煉出六個面,這是從具體到抽象的能力。那么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呢?教師可以接觸剪刀,將紙盒等長方體剪開,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長方體的表面積的組成部分,不過是六個大小不同的長方形,這是從抽象到具體。“一般與特殊”則是尋找大多數事物“共性”和“個性”的思維方法,通過共性和個性的分析,能夠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正確的把握能力。比如,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共性”是“都有四條邊、四個角,且每個都是直角”,“個性”則是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相等”。這樣的比對和分析能夠讓學生對于特殊形體的個性更加了解,從而在遇到問題時可以準確、靈活地處理。由此可見,數學思維方法是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思維方法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結語
數學思維能力是學習數學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小學數學教師應積極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進行循序漸進的不斷的思維訓練,通過科學、合理的思維訓練,從興趣激發、思維網絡構建、思維方法訓練等幾個方面,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主動性、邏輯性和層次性,使他們能夠進一步探索神奇的數學世界。
參考文獻:
[1]陸大用.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思維訓練[J].天津教育,2017,(09).
[2]安曉燕.構建小學數學“思維訓練式”概念教學模式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03).
(作者單位:公主嶺市嶺東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