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霞 王堅
摘 ? ?要: 古典詩詞的分析鑒賞要注重對詩文的誦讀涵詠、對意象意境的想象還原、對主旨的多元解讀。傳統中職語文教學由于形式單一,難免流于形式化。中職語文課堂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將傳統教學模式優化,將增強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意識及提高教學效率,使信息技術的功能演變為促進學生學習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工具,大大推動語文教育改革進程,為培養創新型人才開拓一片新的天地。
關鍵詞: 古詩詞信息化 ? ?中職語文 ? ?教學設計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古詩詞能夠起到豐富知識、開拓思維、陶冶情操的作用。然而由于生活環境和時代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學生難以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真正意境。古典詩詞的分析鑒賞要注重對詩文的誦讀涵詠、對意象意境的想象還原、對主旨的多元解讀。
一、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范例——《歸園田居(其一)》
我將以語文學科中的《歸園田居(其一)》①為例闡述如何更好地進行詩文鑒賞,《歸園田居(其一)》是東晉陶淵明詩作中被廣為傳頌的古體詩名篇,詩所描述的是一個厭倦官場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士大夫回歸田園的情形,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寫中表現詩人對仕途生涯的憎惡,對擺脫塵網的快慰,抒發了其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本次授課對象分為兩個專業,首先是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是由56個男生組成的班級,他們對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很感興趣,了解和陶淵明同時代出現的隱逸詩人,但是由于陶淵明生活的時代距離較遠,難以理解陶淵明田園詩中的情懷,我將本課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制定如下:
知識目標:疏通文義,了解陶淵明所處時代背景的相關知識。
能力目標:(1)學習白描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體會詩人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2)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感受詩歌描繪的田園風光,勾畫心中的“世外桃源”。
情感目標:感悟陶淵明追求寧靜恬淡生活的情懷,涵養審美情操,豐富人生志趣。
教學重點:感受“羈鳥”“池魚”等陶淵明詩歌常用意象的內涵。
教學難點: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和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在疏通完重難點之后,我開始思考如何上這首詩。當我來到電氣運行與控制班級講授此課的時候,由于是一名新教師,采用的是傳統講授法:導入—作者介紹—分析文本—總結,以下是我教學過程的設計:
1.配樂導入(《田園詩人》的配樂)。
其實,自然很美的。從古至今都是如此,然而,讓世人對自然有更深的情感蘊藉卻來自山水田園詩,我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南國風光,也愛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東晉時代是一個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的朝代,陶淵明在五進五出之后,終于同黑暗官場徹底決裂,最終歸隱田園。正如《論語》中所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那么,就讓我們一起傾聽東晉詩人陶淵明的現實與理想的重奏——《歸園田居》。
2.解讀“歸”字。
左邊是官印和腳,右邊是掃帚,表示卸下官印,回歸了,詩人仿佛在說既然宦海風云,既然官場污濁,那就讓我離開吧,我寧愿拿起掃帚去過一種環堵蕭然的但可能是恬淡的生活,于是詩人真的離開了,回到了潯陽柴桑,看著微雨洗刷著兩岸的青山,聽著清風滌蕩著迷失的心靈,讓自己煩躁的心漸漸平靜。
3.了解其人其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字淵明,晉潯陽(今九江)人。世稱“靖節先生”,又號“五柳先生”,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4.從詩眼出發。
“歸園田居”此標題明確告訴我們詩人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我們在解讀本詩時應抓住哪個關鍵字呢?
提問:“歸”字是詩眼,是返回的意思,作者從哪返回?為何返回?回到哪去呢?(以“歸”字為核心解讀詩歌)
思考、討論、明確:(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1)從何而歸
“塵網”“樊籠”(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①詩人把“塵網”“樊籠”比做什么?(官場生活)
②這兩個比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
(2)為何而歸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①既然“性本愛丘山”“守拙歸園田”,那么陶淵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討論)
煉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實乃失誤。“誤”表現了陶淵明的后悔和厭惡之情。出仕是被生活所迫,陶淵明少年時代有“大濟蒼生”的壯志。(曾祖曾官至大司馬,到他時已家境沒落。陶淵明直到29歲時才出仕,不久又歸隱。后又時隱時仕。在其41歲時,為彭澤縣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他便解職而歸,從此,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走向了田園的生活。)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②“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用到了什么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明確:(1)比喻和擬人。(2)詩人以“羈鳥”和“池魚”自比,自己就像關在籠子中的鳥一樣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園,像養在池塘里的魚一樣渴望閑適恬淡的生活,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眷戀與向往之情。
(3)歸向何處
歸園田:“守拙歸園田”
①詩人筆下的田園生活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描寫田園生活的幾組景物。
明確:簡樸、空闊、恬靜、幽靜、和諧、朦朧。“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②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表現出詩人辭官以后心境的散適、淡泊。
動靜結合的手法:“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動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是靜景。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
遠近結合的手法:“遠人村”“墟里煙”遠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雞鳴桑樹顛”是進景。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是從視覺角度寫。“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是從聽覺角度寫。
③詩人筆下的田園生活有何特點?
詩人捕捉的是農村中司空見慣、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是一幅優美的畫面,有遠有近,有聲有色,有濃有淡,有拙樸自然的趣味,這一切與官場污濁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他更加想歸去。那么,歸去如何呢?
(4)歸去如何?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返自然后的“簡樸、空闊、恬靜、幽靜、和諧、朦朧”的園田生活環境與官場的“塵網、樊籠”,對比表現了詩人怎樣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
明確: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詩人歸后與歸前心情的對比:
歸前——無奈、后悔
歸后——愉悅、豁達、釋然、返璞歸真
5.共同探究。
提問:現在,你看到一個?搖 ? ? ? ? ? ? ? ? ? ? ? ? ? ? ? ? ? ? ??搖的陶淵明?(師生共同探討)
6.小結。
這是大自然的聲音,這是田園獨有的魅力,它招引我們回歸,歸去,不要忘記來時的路。當陶淵明決定放棄仕途,選擇歸隱,從此,有那么多的人喜歡他,當蘇軾被貶到嶺南蠻煙瘴雨的惠州時,依然“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②,完成了精神上的救贖,因為有了陶淵明。當然我們不能單純評價陶淵明的做法是否正確,但應該明白,正是有了這個選擇,才為中國詩歌的發展畫出了漂亮的一筆。
這樣講述后,學生似乎能夠理解本首詩,但又似乎不能理解。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一種教學方式及教學順序,可是難道古詩教學方式是一成不變的嗎?難道沒有一種更好的教學方式對待詩歌嗎?《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化社會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傳統語文教學在教學方法上有一定的封閉性與局限性。對于古典的詩詞,過于注重知識點的講解,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在學生的學習身份上,教師原本是學習過程中信息的主要傳遞者,信息時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學生的知識與信息量激增,但是以往的課堂由于節奏緩慢,信息量相對較小,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的學習地位從慣于接收到主動需求,傳統教學理念急需改變。我開始思考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如何把計算機技術融入語文教學中,使信息技術的培養與語文教學過程緊密結合起來,讓信息技術這一現代教學手段,在優化教學結構、激發興趣、激活課堂、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發揮最大優勢。誠如有人分析的那樣:“計算機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協同運用,確實能促進課堂狀態的和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沒有觀察過的或很少觀察的現象在學生腦海中有具體的表象,重點、難點不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
二、信息化技術指導下的課堂范例
我來到第二個班級,一年級美術制作與設計專業,在上一個班級授課的基礎上,我做了一些調整,將一些信息化技術運用于課堂中。我將課堂教學分為課前自學、課堂教學、課后研學三個部分,具體教學設計過程如下:
1.課前自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課前學生借助《歸園田居》學習軟件進行課前自學,了解時代背景,觀看東晉紛爭及陶淵明的相關視頻;了解和陶淵明同時代的隱逸詩人,了解文學開始走向自覺的時代,自主嘗試理解本詩內容。如遇困難,可借助解讀助手,鼠標移至紅色字詞,將出現字詞句的解釋,這款軟件由師生合作完成,學生課前上網搜集資料,教師整合設計,幫助學生高效完成文本解讀的任務。最后,學生完成課前測試,教師通過測試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2.課堂教學——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與文本深度對話。
環節1:初讀入境(7分鐘)
課上,我采用問題情境導入。圍繞“歸園田居”詩題提問“這個詩題讓你產生哪些疑問”?此問題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詩人以前在哪”“為什么要回歸田園”“詩人筆下的田園生活是怎樣的”“詩人回到田園之后,他過得如何”?)學生紛紛發言,我適時歸納總結:將這些問題用“歸”字串聯,“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
接下來學生帶著這四個問題打開課本,齊聲朗讀詩歌,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找出原文回答這些問題,完成一張思維導圖。
通過師生的共同探討,歸納出全文的詩眼為“歸”字。“歸”字抽象,歸意晦澀,我利用象形字典輔助教學——左邊是官印和腳,右邊是掃帚,表示卸下官印,走著回去,拿起掃帚,回歸田園。詩人仿佛在說既然官場污濁,那就讓我離開吧,我寧愿拿起掃帚去過一種環堵蕭然但可能恬淡自得的生活,于是從官場歸,為自由歸,歸向田園,歸去怡然。
環節2:研讀意象(15分鐘)
這份怡然自得的情懷,詩人是通過哪些意象傳遞的呢?我設計了“化詩為畫”學習活動。學生充分發揮美術專業特長,勾畫出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拍照上傳平臺。教師有選擇地將畫作進行展示,學生結合文本點評。在畫、讀與評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詩人無一個字寫“靜”,但以白描、反襯等手法寫出了沒有塵囂的世界;詩人無一個字寫“樂”,但以景寫情,情景交融,表現出了回歸自然的快意。
此時有學生提出疑問:同學們的畫作中都沒有畫到“羈鳥”和“池魚”。我適時引導學生觀看微課并順勢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這是詩人自喻,是虛寫,與下文的實景構成虛實結合的藝術效果。由此解決教學重點。
環節3:品讀悟情(15分鐘)
如此普通的農村生活圖景,為何在陶淵明筆下如此美好?如何真正走進詩人的心靈呢?我利用情境體驗助手和學生共同探討此問題。學生登錄情境體驗助手,搜索陶淵明及和本詩意象相關的圖片及“田園詩人”的配樂,輸入詩句和賞析的關鍵詞,生成動態相冊,發送到平臺,小組選派代表上臺展示。小組之間再互評。這是其中一組的作品:陶淵明那種不為世俗生活沾染,追求心靈自由的思想,值得我們學習。讓身體與自然親密接觸,讓心靈沾染一點田園的靜謐安詳,多一份恬淡灑脫,少一分浮躁與喧囂,這不是追逐時髦故作風雅,而是回歸自我的精神后花園。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呢?學生可查閱唐宋文學編年地圖中的杜甫、蘇軾等人對陶淵明的看法,結合文本,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并在學習平臺討論區發表見解。在讀詩與討論中達成共識:開篇一句“性本愛丘山”道出詩人天性愛好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懷,歸隱是必然。
3.課后研學——實現同類作品鑒賞能力的遷移。
課后,學生通過“為你讀詩”軟件,朗讀作品并上傳至教學平臺或發布到朋友圈,借助點贊功能,評選出優秀作品。
引導學有余力的學生借助移動圖書館下載中國古代王維、美國近代梭羅的作品,拓展閱讀,達成對同類作品鑒賞能力的遷移。
本節課我以學生參與度為評價基礎,參考平臺上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活動過程記錄,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通過以上教學案例中教學過程的深入分析,我開始理解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用好教材,而且要教“活”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賦予教材蓬勃的生命力及教學無窮的魅力。
這節課我依據的是信息化,它能夠讓學生入情入境,喚醒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學生深度解讀文本的能力;自主設計的教學軟件,輔助學生高效研讀文本;象形字典,文學編年地圖,思維導圖,微視頻,“化詩為畫”環節,形象生動,貼近專業,這些都有助于學生梳理詩歌層次,感悟意象,探究詩歌意境,走進作者心靈,突破教學重難點;借助教學平臺實現討論版交流互動,實時作業評價,實現對學生全面全程的過程性與綜合性評價。
我本以為在信息化基礎上進行教學,能讓學生對文本的認識更全面,但在一次測試后,我發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沒有完全得到開發,也就是說,他們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得不夠。在此基礎上,我對文本進行了更深一層次的解讀,重新設置了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如下: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學習簡單質樸的白描手法,賞析淡永的語言風格;體會詩人返璞歸真的田園情懷和浩浩落落的精神追求,豐富人生志趣。
教學重點:賞析白描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和浩浩落落的精神追求。
教學過程:
(1)課前自學——定規范,讀詩歌。
詩歌之味,從誦讀起興。課前學生登錄學習平臺,觀看名家朗讀視頻,進行聽讀與仿讀。
歸納本詩誦讀要點,標注注音、語調、節奏,借助“為你讀詩”軟件生成誦讀作品,上傳至教學平臺。
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評價標準,相互欣賞點贊。
(2)課堂研學
①找詩眼、理結構
尋找詩眼:課上,學生欣賞平臺中點贊最多的誦讀作品,配以圖文的誦讀,既創設了課堂情境,又體現了本詩概貌。詩是詩人志趣的寄托,承載著詩人的情懷。詩之眼,或著一字,或展一句,都可“以眼探心”。那么如何尋找“詩眼”呢?學生觀看微課,尋找出本詩的詩眼:“歸”字,并完成思維導圖。
理清結構:
為何歸——心為形役
詩人酷愛自然、率真任性的“心”與沉浮官場的“形”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學生通過觀看互動相冊,了解東晉社會動亂、政治險惡的時代背景。展開討論得出:詩人的隱逸與其他詩人是不同的,如屈原政治上受打擊,只能出走;賈誼被人排擠,非走不可。《歸園田居》中詩的開篇一句“性本愛丘山”道出詩人天性愛好自然、親近自然的情懷,歸隱是必然。所以“歸”是實現他人生理想的必由之路。
歸何處——返璞歸真
那么詩人到底歸向何處呢?學生從詩中找關鍵詞;出示王維、謝靈運、屈原的圖片及相關詩句,邊講邊比較,得出陶淵明的“歸”不像王維隱逸山林,也不像謝靈運忘情山水,更不像屈原投身江河,而是回歸田園,融入自然。
歸如何——躬耕自得
歸去如何呢?“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樊籠”對應塵網,“復得”對應“誤入”,“自然”對應“丘山”,詩人在經歷痛苦生活之后重返“自然”,重新獲得精神自由的愉悅。他理解到的是他付諸實施的,守拙養真、復返自然的精神追求照耀千古。
②悟淡永、明情志
詩中卻用極“淡”的筆法抒濃情,“淡永”是本詩重要的藝術風格。
“淡”就是“樸素筆墨、輕描淡抹”。
學生找出詩中極其平常的田園之景,領悟其真心的詩味。通過討論,師生共同歸納:本詩以疊詞入詩,“曖曖”村落朦朧疏淡,“依依”炊煙祥和安寧;以數字入詩,“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數字語言道出田園生活恬淡,詩人就是用這種樸素、近乎口語的語言呈現出清新自然的田園景色。
“淡”不僅體現在語言特點,還集中體現在白描的藝術手法。學生觀看微課,了解白描手法:抓住情景對象的特征,運用精煉的筆觸,如實勾勒情態面貌表達思想情感的手法;觀看動畫,彩色的畫面逐漸幻化,定格為素描畫面,體悟白描妙處:體現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永”是趣味相生、情志深遠。
學生分別從寫景順序、寫景手法、寫意融情三個角度進行賞析:遠景與近景相映,視覺與聽覺交互,動景與靜景相生,完美和諧的藝術境界,折射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詩人以一種鄉土之思體察、頌贊,周圍一切都是他生活中無言的伴侶,啟動他心靈深處的共鳴。
③做小結、談心得
做小結
“豪華落盡見真淳”,“更無一字不清真”,“抱樸含真”是詩人的思想性格,“質樸、率真、平淡自然”是他的藝術風格。“真”“淳”“拙”不但是陶詩的思想核心,還是美學精髓,那么如何看待這份詩心呢?
談心得
學生結合所學《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飲酒》等詩作談談對“真”“淳”“拙”的理解。
(3)課后拓展
課后,學生利用情境體驗助手將課堂探究成果制作成電子相冊,推送到校園公眾號,傳承經典,傳誦名篇。
本節課我以學生參與度為評價基礎,參考平臺上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活動過程記錄,生成學習評價單,記入學生學習檔案。
如此,信息化利于營造更加自主、開放的語文人本課堂,幫助古典詩歌學習從刻板教條走向個性解讀,閱讀體現更加形象,解讀角度更加多元,真正讓語文課堂放飛思想,張揚個性,發展能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中職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將傳統教學模式優化,必將增強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意識及提高教學效率,使信息技術的功能不再簡單成為教學內容的載體,而是演變為促進學生學習交流的認知工具和情感工具,大大推動語文教育改革進程,為培養創新型人才開拓一片新天地。
注釋:
①楊九俊.語文·第一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78.
②陳振鵬.蘇軾詩文鑒賞辭典·下[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270.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教基〔2000〕35號.2000.11.14.
[2]李春梅.中職語文教學信息化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12(12).
[3]楊九俊.《語文》第一冊[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
[4]張志杰.豪華落盡見真淳——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