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華云
摘 要:在學習中,思考能力主要表現為提問能力,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呢?教師要巧設問題,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思結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能夠充分參與學習活動,把思考推向深入。
關鍵詞:問題意識;思考能力;智慧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6-23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26-02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呢?科學實踐證明:任何思考源于問題。在學習中,思考能力主要表現為提問能力,它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問于生,鼓勵學生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把學習、思考推向深入。
一、逆向入課,激活思維敏捷性
思維敏捷性是思維的品質之一,指善于迅速地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特征。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在實踐中激活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如果一節課,只見教師問學生,鮮見學生問教師,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就不能得到有效鍛煉。另一方面,不管什么問題,一個字也好,一個詞也罷,哪怕只是一個標點,只要是屬于學生自學中產生的問題,都要鼓勵學生動手記錄下來,并自信地提出來。著名特級教師趙志祥在執教《趙州橋》時,用別具一格的方式開啟了課堂。
師:同學們,學問、學問,要想有學問必須得會問。平時都是老師根據課文問同學們,今天老師把它反過來,你們提問題我來回答。
師:下面咱們自由地讀課文,然后想一個問題。要想一個最精彩的問題向老師提問。(學生自由讀課文)
師:讀完的同學就認真地思考:準備問什么問題?想好了問題就在腦子里琢磨琢磨:我應該怎樣讓自己提問的語言更準確、更清楚呢?如果你覺得自己考慮成熟了,就可以舉手了。
學生在趙老師的鼓勵下,有的問:“‘橫跨是什么意思?”有的問:“趙州橋為什么會有大橋洞,左右兩邊各有兩個小橋洞呢?”有的問:“‘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句話好在哪?”以學生問題為線索,引領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結課時,趙老師告訴學生:“你們有這么多的問題,說明讀得認真,是動過腦筋的!有些問題相信你只要把文章多讀幾遍就會有收獲!有些問題實在解決不了,可以查查資料,閱讀完資料,你就會有更大的收獲?!?/p>
在上述片斷中,教師給予了學生一個質疑問難的空間,引領學生逐步養成了一種主動質疑的習慣。在這樣的機制下,學生質疑的意識得以最大限度地激發,思維的敏捷性也得到了最大限度地鍛煉。因此,教師應在課一開始時創設機會,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開啟學習之旅。
二、小組合作,提升思維有效性
在學習活動中,如果沒有問題,學生也就不會深入思考,那么學習只能是浮在表層,成了一種形式而已。但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后,需要對問題進行必要的篩選和提煉,這是提升學生思維有效性的重要方式。通過創設小組合作的學習情景,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提出問題,在思維碰撞中質疑、解疑。小組合作如大浪淘沙般,學生在小組內通過互相幫助、互相啟發等方式,解決大部分問題,提煉出學習過程中的真正需要教師幫助的問題。筆者在《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中,就是通過小組合作來梳理問題的。
師:在導學提綱中大家寫了好多問題,請同學們在小組合作中分享自己的問題,并試著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是我們這節課需要一起探究的真問題。
師:同學們,小組合作后,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呢?來大膽分享你的思考!
生1:家家戶戶為什么都養花?
生2:為什么季老先生會做了一個了“花的夢” “思鄉的夢”呢?
生3:季羨林在文中說,變化是有的,但美麗并沒有改變。美麗指的是什么呢?
生4:愛花的民族有很多,為什么德國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生5:奇麗的景色指的是什么?為什么說德國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師:這是一個多么深刻的問題,值得我們這節課來探討。(師板書:奇麗?奇特?)也許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思維的有效性是指在已有知識、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思維活動獲得的新見解、新發現。在案例中,教師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搭建了一個語文實踐的平臺,讓學生將自己的收獲與同伴分享。同時,在傾聽的過程中,汲取別人的意見,豐富自己的觀點,解決心中的疑問。在全班交流中,教師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梳理,整合、提煉出課堂學習的關鍵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這是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提升思維有效性的最佳方式。
三、巧設問題,提高思維獨創性
在課堂上,一個巧妙的問題,是一顆指引學生前行的啟明星,要堅決與過于抽象、細碎、盲目、膚淺等課堂提問方式告別。巧設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提高學生思維獨創性。
一位教師執教的微小說《在柏林》的小片斷,值得回味。
師:一節平靜的車廂,幾個老弱病殘的人物,和一個場景。請大家對比課題,對比文章反映的主題,你們有什么疑問?
生1:文章寫的是在駛出柏林的一節車廂里,為什么題目叫“在柏林”?
師:好問題。他是怎么提出這個問題的?大家看,他提取了文章中的第一句話來跟文章題目和主題進行對比,在對比中發現了這個矛盾,在矛盾的地方提出問題。
生2:這個主題是戰爭,為什么這上面寫的是一節平靜的車廂,而且車廂里面都是婦女和孩子 ?
…………
問題是思維的工具,教師應巧設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提出屬于自己獨創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獨創性,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深度、不同狀態去思考問題,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獲得真切體驗。
四、善給時間,培養思維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表現為追根究底,積極開展問題研究,養成深鉆細研的習慣。對于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需要學生緊密聯系課文整體、文化背景等途徑來理解,這是培養學生思維深刻性的有效載體。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思考,耐心等待學生各抒己見,讓有疑問的學生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學生思維活躍了,思考力就能得到培養。
筆者在《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課時教學中,以“苦難不改幸福追求”為主題來展開學習研討活動,學生在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幻想中感受幸福后,引發思考:“是什么東西讓女孩身處黑暗與痛苦的世界中,還能獲得這些快樂的呢?”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在教師提示下,結合西方的文化背景,獲得自己的理解。
生1:我覺得小小的火柴能夠帶來的現實溫暖是十分有限的。但在安徒生筆下,火柴發出了奇異的光芒,小女孩看到了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最終甚至跟奶奶一起飛向了天堂。是渴望,讓她在幻想中感受到快樂。
生2:我贊同他的觀點。雖然火柴一滅,什么都沒有了。但是,小女孩仍不放棄,一而再,再而三,想要留住希望,留住美好。
生3:我覺得與其說小女孩在不斷擦燃火柴,不如說她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追求幸福。
生4:我從課外資料中知道,現在的丹麥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之一。也許正因為有許多像小女孩這樣對幸福不懈追求的人,才有這樣的結果吧。
師:同學們,雖然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努力是徒勞的,改變不了她的命運,卻映照出她心靈的追求——追求溫暖、追求快樂、追求幸福的生活。她是不幸的,但是安徒生留給我們不是一個凄慘灰暗的身影,而是充滿理想的光輝,追逐幸福的形象。
在這個片段中,當第一個學生流暢表達自己見解時,教師并沒有立即肯定學生,結束探究活動,而是創設了一個積極發言的場合,為學生思維的飛躍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在耐心等待中激起了更多學生思維的火花。
五、巧用生成,形成思維批判性
波普爾認為,科學的精神就是批判,不斷推翻舊有理論,不斷做出新發現。所以,教師應培養學生從小遇到問題不要盲目地跟從,要多思考,多問為什么,養成多問、多想的習慣。培養求異思維,教師應以學定教,巧用生成,順勢而導,多鼓勵學生敢于對同一問題從多角度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有些課文的內容作者融入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可在學生看來卻充滿了爭議。在《桂花雨》這篇課文中有這么一句話:“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的桂花?!惫P者班上有位“問多多”學生就徑直站了起來提出自己的疑問:“文中母親的話令人不解,杭州的桂花難道真比不家鄉的嗎?”他的問題充滿了爭議,表揚了“問多多”同學之后,教師提醒學生:“同學們,事情真像母親所說的那樣嗎?請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相關證據,說清理由,然后在小組開展一次小小辯論會,談談到底是家鄉桂花香,還是杭州的桂花香?”學生經這么一提醒,迅速投入文本閱讀當中,簡單準備之后,展開了辯論,把課堂學習推向高潮。
在這一片段教學中,教師巧妙的回答將學生思維帶入探究文本學習活動之中。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引發矛盾,展開辯論,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深處,揣摩文本語言,領悟作者感情。讓學生在實實在在地經歷讀書、感悟、對話等學習過程,在閱讀、表達、思考等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思維發展。
作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提問應啟發學生的思考,進而促進學生自己發問,促進“學”與“思”的良性循環,巧妙地將教學內容轉換成一連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發現,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學習,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思考能力。
參考文獻:
[1]黃國才.用心語文:我評過和上過的課及主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2]陜聲祥.苦難改變不了靈魂的朝向——《賣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讀[J].小學語文教師,2015(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