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松梅
摘 ? ?要: 面對財務信息化、智能化的發展,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實踐經驗及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關注。要在鞏固理論教學成果的基礎上整合實踐教學體系和模式,充分利用企業開發的新教育資源,突破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模式改革的瓶頸,培養綜合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會計專業畢業生,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關鍵詞: 校企合作 ? ?高職會計專業 ? ?實踐教學模式
會計專業是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中開設較早的專業,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會計專業的專業方向、課程設置不斷發生變化。作為老專業,會計專業依然保持一定的熱度,一方面隨著企業數量的增多、規模的增大,目前會計崗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另一方面會計工作是講求經驗、工作越久越吃香的工作。畢竟,大大小小的企業都需要財會人員。
對于大多數畢業后想要從事會計相關工作的學生來說,由于會計崗位要求工作經驗,因此會計專業畢業生很難馬上進入企業上崗,都需要進入事務所做實習生工作至少一年以上,積攢一定的工作經驗后再進入企業從事會計工作,或者進入企業后由企業對畢業生進行培訓,先做一些輔助工作,待經驗成熟后再上崗。面對這樣的工作經驗要求,企業對畢業生專業理論水平的關注度逐漸減少,更關注畢業生的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017年國家取消了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實際上是降低了對會計人員專業水平的要求,取消了會計崗位的從業門檻。近十年來,會計信息化的發展日新月異,加上最近蓬勃發展的智能財務機器人,帶來了會計崗位工作內容和方式的根本變化。所有這些變化都使企業對會計崗位人才的需求方向發生了變化,企業不再重視會計專業畢業生掌握多少會計專業理論知識,更關注會計專業畢業生操作計算機、運用財務軟件、溝通交流、獲取信息、任務執行、解決工作難題等方面的綜合能力發展。因此,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滿足企業的用人需要,加強實踐教學工作,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鍛煉、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一、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和模式更多地停留在專業操作培訓上,缺少革新和與時俱進的設計理念,未能滿足企業對更高綜合素質、更強應變能力的會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具體包括如下問題:
(一)教學觀念落后、實訓內容單一陳舊、存在重復性培養內容、很多單項訓練占用大量課時。
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的主要部分是一系列實訓課程,由于知識重疊,實訓內容包含一部分實質性內容一致的重復性內容。首先,這些實訓課程,如會計崗位基礎實訓、財務會計實訓、企業會計綜合實訓等,大多停留在讓學生練習手工或電算賬務處理的層面,采用的實踐方式是固定模式,即填制原始憑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等,這種實訓對提高和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整體問題的能力、創新式邏輯思維能力幫助甚微。其次,出納操作實訓課程中的實踐內容與會計崗位基礎實訓、企業會計綜合實訓等課程中的出納操作部分有很明顯的重復,財務會計實訓中的很大一部分操作內容又與企業會計綜合實訓中的內容重復。另外,點鈔、珠算等單項訓練課程的特點是教師教授部分非常少,基本靠學生自己練習,卻占用大量課時。
(二)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理實一體課內的實踐教學部分目的單一、方法簡單。
會計專業設置的理論課程普遍包含一部分實踐學時,稱為理實一體課,一般含有20%—40%的實踐學時,這部分實踐學時沒有被充分開發出來,通常作為理論知識的練習和測驗。面對多樣化的信息來源,學生已經不滿足于滿堂灌的講授模式和簡單的練習模式,導致講授理論知識時只有少部分學生在聽,仍然記不住或者不理解,大部分學生根本不聽課,在實踐部分做練習的時候沒有實際真正參與。這類理實一體課學生參與度低,知識掌握不扎實,拓展能力訓練有限。
(三)缺乏良好的實踐模擬環境,未形成各崗位實質性合作,缺少實戰技能訓練。
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多采用模擬實訓模式,會計處理方法和經濟業務由教師提前設置好,學生一人完成,在業務處理過程中并未形成各崗位實質性合作,缺少實戰技能訓練。學生既沒感受到原始憑證代表的真實經濟業務,又不知道那些原始憑證是通過什么途徑傳遞過來的,對財務部門內部的出納、會計、主管等崗位的分工界限模糊,無法認知到會計業務處理處于企業業務鏈條的位置和作用,至于如何與人溝通協調,如何進行團隊合作能力培養則基本沒有涉及。傳統的會計實踐教學停留在手工賬務處理或者僅僅上升到會計信息化層面的設計思想已經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
(四)實訓模式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訓目的不被學生理解。
當會計實訓模式僅僅是填制憑證、登記賬簿等,沒有展示出對企業的實際經營起到應有的影響和管理作用,也沒有使學生從企業經營管理整體角度進行考慮,使學生認為會計就是簡單地對過去的經濟業務進行記錄和核算,對企業經營管理沒有影響,導致他們對于理論教學中提出的會計是決策和控制的基礎感到困惑,對類似的機械性操作實訓失去興趣和積極性。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整合+融合”會計實踐教學模式探析
高職會計教育一直在探索改革路徑,針對上述問題,我們積極提出改革措施,突破高職會計專業實踐模式改革瓶頸,以培養綜合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會計畢業生為目標,探索實踐教學模式,提高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水平,滿足企業對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整合單項強化訓練,增加實踐能力培養強度,增強效果。
目前,一大部分高職院校實行“2+1”教學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兩年,校外頂崗實習一年,原本兩年半的課程被強制縮減為兩年,這就使課時量大大縮減,基于原來一些單項訓練的特點,將點鈔珠算、小鍵盤、文字排版、會計數字書寫、常見原始憑證填寫等單項基礎訓練整合為一門會計基本技能訓練課程,給學生設置清楚的練習目標和任務,利用課上教學,開放實訓條件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大量練習。既減少課時大量占用,充實學生課后時間,又達到練習強度和基礎技能整合的要求。
(二)整合理實一體課的實踐教學部分,提供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出發點和切入點,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改變理實一體課以理論教學為引領、實踐教學部分只起到輔助練習作用的狀態,將實踐教學部分作為理論教學部分的引領,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理論教學,并輔助學生完成實踐任務。以任務為目標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使他們對理論學習產生興趣,并且在實踐中思考“我要怎么完成、我需要哪些知識才能完成”。這樣學習調動了學生的大腦思維,而不是“盲目地聽,什么都記不住”的狀態。通過實踐教學的引領與啟發,學生找到學習理論知識的出發點和切入點,引起學習興趣。
(三)利用企業開發的教學軟件,整合專業實訓課程,將各實訓課程分清階段、互相銜接,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將會計崗位基礎實訓、出納操作實訓、財務會計實訓、成本會計實訓、商會實訓、會計信息化實訓、企業會計綜合實訓進行整合,明確各實訓知識點,并按照知識點進行銜接,按照理論知識學習進度、實踐項目內的任務依次依序進行,使其成為一個連續完整的整體。可以利用企業開發的實訓軟件,如科云開發的“財會職業能力養成平臺”開設工業和商業兩套實踐內容,實現單人多崗或多人多崗,學生既可以完成工業企業的核算業務,又可以掌握商業企業的核算業務,在整兩年的學習過程中,由教師指導輔助,完成兩個大型實訓項目。
(四)充分利用企業研發的體驗式互動實訓方式,實現各崗位實質性合作,融合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打破專業壁壘,融合專業能力與非專業能力,培養學生通用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綜合實戰能力。
在會計專業實踐教學設計上,可以聯合其他專業,利用一個較長的周期應用一些企業研發的體驗式互動實訓方式,如用友研發的VBSE虛擬商業社會環境實訓平臺、ERP沙盤模擬實訓平臺等,在校內為學生搭建生動的、具有挑戰性的、可模擬企業經營競爭的應用平臺。這樣的實訓方式最大特點是“模擬真實工作場景,使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實訓中學生轉換角色,成為企業的員工,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相關知識、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工作難題。在實訓中,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主動積極的、善于思考的,與理論課或者一般實訓課上的被動消極狀態判若兩人。同時,學生的溝通協調、管理合作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學生從企業整體資源配置角度進行企業生產和經營,研究出最優的企業生產計劃,并利用先進的管理思想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全面管理和實時控制,真正實現財務業務一體化。
參考文獻:
[1]賀昔波.ERP沙盤在職高會計模擬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0):86.
[2]冉龍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模式探析[J].科技經濟市場,2019(5):134-135.
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8年度高教科研課題“基于深化校企合作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JGJX2018D48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