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中職美容美體專業教育中人才培養數量不能滿足行業需求、畢業生崗位勝任力不強、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提出建立校企共育機制、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式與手段、建設工學結合實訓基地、改革“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等措施,推進基于職業能力的中職美容美體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關鍵詞】中職學校 美容美體專業 職業能力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B-0096-02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追求美麗、崇尚健康的意識日益增強,引發美容美體行業的變化日新月異,市場需要大量的美容美體專業人才。我國的美容美體從業人員雖然隊伍龐大,但整體文化素質偏低,高素質專業人才極度匱乏。衛校是美容美體實用型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其應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改革美容美體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較強職業能力的專業人才。
一、美容美體行業調研
近年來,本課題組先后赴深圳、廣州、上海、寧波、成都、重慶、玉林等地的美容機構進行行業調研。
(一)調研的對象。全國 7 座城市 5 大美容機構:廣州潤麗健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上海美麗田園美容發展有限公司、浙江締美詩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寧波海曙時尚美達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玉林顏工坊女性養護中心等。
(二)調研的方法與內容。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座談等方式調研了以下主要內容:一是美容美體行業的社會需求。二是顧客對美容美體技術服務品質的要求。三是目前美容行業從業者的文化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四是中職美容美體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通過到美容機構調研,課題組對美容美體行業的發展前景、行業對人才的新要求、中職美容美體專業學生的培養現狀有了深入的了解,形成了調研報告,為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依據。
二、美容美體行業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
當前,我國美容行業的模式快速轉型升級,呈現以下發展趨勢:由奢侈消費進入日常消費;科技和智能美容繼續引領時代;非手術微創整容和非手術面部年輕化是未來整形美容的主流;日化線和專業線互相滲透,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緊密結合。因此,行業對美容美體專業人才的規格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調研結果表明,隨著美容美體技術的不斷更新,操作的標準化、儀器的自動化、管理的科學化程度越來越高,職業架構也越來越專業化,細分出美容師、美甲師、美體師、美容顧問、美容院店長等不同的職業崗位,每個崗位都是復合型崗位,這就要求從業者要具備醫學、美學、心理學、營養學、營銷學等多學科知識和復合技能,而學校則應將美容機構的人才需求規格和崗位能力要求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
三、中職美容美體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數量不能滿足行業需求。專業機構調查顯示,全國每年需要醫療美容類專業人員約 100 萬人,而每年醫療美容技術專業畢業生不足 6000 人,就業率高達 100%,歷屆畢業生人數僅占全國美容行業從業人員的 0.6%,目前美容美體從業人員多數是未經正規美容美體專業教育的初中畢業生,因此人才缺口十分巨大,遠遠不能滿足行業對高水平美容美體復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畢業生崗位勝任力不強。課題組從對美容機構的調研了解到,美容美體專業的教育相對落后于產業的發展。近年來,盡管很多醫學院校改革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上加大了實踐教學的比重,在教學方式上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但是只是注重培訓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忽略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崗位勝任力的培養,人才培養質量與美容美體行業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偏差,學校教育和美容美體行業不能有效對接,導致畢業生難以勝任崗位工作,需要有長時間的崗前培訓。
(三)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2015 年,隨著美容行業等多個行業的執業資格準入制度的取消,美容行業的就業門檻降低,行業的人才缺口主要是高素質、高技能的專業人才。隨著美容美體行業從粗放式向精細化的轉變,市場對人才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行的“整齊劃一”培養模式已跟不上市場的發展。目前很多中職學校不能很好地定位美容美體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初級美膚技能,而忽略對高端美容儀器操作、養生保健、美甲等相應的專業技能的學習,導致學校教育無法滿足行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四、基于職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建立校企共育機制。改革美容美體專業傳統“2+1”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美容機構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共育機制。雙方均是辦學主體,根據美容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資格準入為依據,校企共同制訂“訂單式”人才培養方案,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做到專業與行業對應,課程與職業對應,教學與崗位標準對應,教材與項目任務對應,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從體制上保證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全方位內植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學生在校學習 2 年,采用“校內教學—校外教學—社會實踐”三者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一是校內教學。專業課教師是“雙師型”教師,既是學校的教師又是美容機構的美容師。二是校外教學。每個學期均安排一定時間到美容機構進行校外教學,讓教學與行業接軌。三是社會實踐。學校建立了校園美容院,作為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平臺,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學生在美容機構頂崗實習1年,校企雙方簽訂頂崗實習協議,建立校企共育管理制度。學校定期派送專業教師到美容機構參加專業實踐,并參與對頂崗實習生的教學、教育和管理,學生則具備雙重角色,既是學校的學生又是美容機構的學徒。
學校與美容機構共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對教學全過程進行質量監控。改革重理論知識輕實踐技能的評價模式,建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評價模式,做到四個結合:一是理論考試與技能考核相結合,突出職業能力的考核;二是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評價學習過程又評價學習結果;三是學校考核與美容機構考核相結合,貼近崗位能力需求;四是知識技能考核與情感態度考核相結合,注重職業道德的培養。
(二)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傳統的美容美體課程體系沒有真正打破課程之間的壁壘。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打破了學科體系的框架,把工作過程作為教育的核心,按照職業能力的發展構建學習領域課程體系。美容美體專業是一個實踐操作性極強的專業,因此要打破原有的學科性課程體系,突出“職業性、應用性”的職業教育特色,以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引領,以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標準和崗位需求為導向,根據美容行業特點,優化教學內容,將課程按照項目任務進行重新整合,構建基于美容美體工作過程的項目化課程體系。
美容美體專業核心課程對專業具有引領作用。對核心課程的項目化構建,增強了課程模式的實踐性、課程目標的針對性和課程內容的時代性,按照專業培養規格和項目化課程體系的要求,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技能訓練項目化、綜合實訓崗位化。以職業項目為情景,讓學生通過項目的實施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確保學生真正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實現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與美容美體行業需求對接。
(三)改革教學方式與手段。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手段難以適應項目化課程體系的教學要求,必須進行改革。課題組根據項目化課程體系的特點,以崗位需求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開展教學,積極探索項目教學、模擬教學、案例教學、崗位教學、場景教學等“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同時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發揮其表現力豐富、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的教學優勢,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教學方式與手段的改革,使教學更具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建設工學結合實訓基地。校內美容美體實訓中心以往是一種學科體系課程為導向的設計模式,是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的。學校對這種缺乏整體設計的實訓中心應進行了改革,以美容美體崗位工作任務為基礎,按照空間結構與工作情境相吻合的原則,建設了工作體系取向模式的“理實一體化”實訓中心,這極大地優化了實訓中心整體布局,營造了良好的職業氛圍,有利于更好地實施項目化課程“理實一體化”教學。
學校開設了校園美容院,為學生提供進行社會實踐的平臺。學生既是員工,又要經營管理美容院,并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為客戶服務,這樣學生的管理能力、職業精神、操作技能等不斷得到鍛煉,極大地提升了他們的職業能力。
學校堅持“以實習帶動就業”的工作思路,與美容機構深度融合,共建校外實訓基地。目前廣州締美詩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廣州潤麗健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上海美麗田園美容發展有限公司、寧波海曙時尚美達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等多家美容機構作為學校穩定的美容美體專業學生實習基地,與學校一起共同制訂實訓基地的運行機制與管理制度,做到校內校外實訓結合、優勢互補,確保實訓效果,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五)改革“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備教師資格和職業資格,能夠勝任職業教育工作的教師,是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經驗兼備的復合型人才。美容美體“雙師型”教師既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也要具有熟練的美容美體操作技能。學校主要通過“請進來、送出去”的方式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是實行專業課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利用校企合作關系,每年安排美容專業教師到美容機構實踐,學習行業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豐富理論知識,提高專業技能。二是參加學術會議。美容行業技術更新快速、市場變化急劇,學校每年派送美容專業教師參加各類美容行業學術會議,及時學習了解行業發展的新動態、新趨勢。三是提高學歷教育。學校鼓勵美容專業教師攻讀高層次學位,使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實踐操作能力、職業素質等得到不斷的優化和提升。
【參考文獻】
[1]易玲利,梁 菁.基于校企合作平臺的中醫美容專業建設[J].衛生職業教育,2017(3)
[2]游 牧,汪 耀.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醫學美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高教學刊,2017(2)
[3]張麗娜,吳 強.構建高職美容化妝品行業人才培養的“三雙四跟”模式——基于校企“雙主體”視角[J].職業教育研究,2014(2)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職業能力的中職美容美體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研究”(桂職教GXZZJG2016A043)。
【作者簡介】莫麗平(1966— ),女,廣西玉林人,研究生學歷,高級講師,玉林市衛生學校研究室副主任,從事中等職業教育研究。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