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慧 董禹
摘 要: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內容都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注重對學生傳統文化的培養,借此培養他們的語文文化感知和欣賞能力。可以說,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除了可以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還能借此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對此,主要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進行了探究分析,在此基礎上提供了一些粗淺的意見。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
傳統文化除了包含思想、文字、語言,還包含書法、音樂、武義、曲藝、棋藝、節日、民俗等。可以說,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應注重選取教材中合適的教學內容,向班級學生滲透傳統文化,促使其在此基礎上弘揚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制訂誦讀計劃,分學段傳承經典
我們都知道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有著貪玩、好動、記憶性強、精力充沛等特點。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中,就可以抓住小學生的記憶性強的特點,帶領其積累、背誦語文教材中的知識。詳細地說,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多數知識都是選擇適合小學生實際年齡的教學內容,其中不乏一些關于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知識。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就可以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其背誦。例如在教學三年級小學生時,筆者就通過為班級學生制訂一些誦讀計劃,引導其背誦,此外,筆者還向學生們推薦了一些適合他們誦讀的課外書籍,如《宋詞》《論語》《唐詩300首》,促使其可以從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二、借助民間故事,弘揚傳統文化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始實踐教學活動時,普遍只是為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可以說,多數教師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總是一帶而過,長此以往學生就會感覺語文學習是枯燥乏味的。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注重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知識,在此基礎上弘揚傳統文化。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女媧補天》一課時,筆者為了促使學生在閱讀本課知識后,可以從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此基礎上了解女媧為了拯救人類,冒險補天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可以學習女媧為了造福人類,不辭辛勞勇敢善良的品質。筆者在教學開始前,向班級學生引出了一個引子:“同學們,你們在看到這個標題后,有什么想說的嗎?”在筆者剛向班級學生闡述完畢后,學生紛紛說:“老師,天還能補嗎?”聽到班級學生對課文題目心存疑慮,筆者向班級學生出示了以下問題引導他們思考探究,如問題一:“課文中的女媧是怎樣將天補起來的?”“女媧在補天過程中遭遇到了怎樣的磨難呢?”“女媧出于什么原因要只身冒險將天補起來呢?”隨著我問題的提出,班級學生帶著自己的疑問,在自己的座位上迅速開始一邊閱讀一邊思考我提出的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通過閱讀懂得了女媧補天是中國古代四大神話之一,還讓學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感受女媧為了造福人類不辭辛勞,不怕危險,勇敢善良的品質,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進而使其在閱讀中感受到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課內走向課外,感受生活中的傳統文化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只是單純地為班級學生講解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注重在為班級學生講解課本知識的同時,向他們灌輸課本中的傳統文化。簡言之,教師可以從這幾點著手:(1)生活中學生的言行舉止透露著傳統文化的傳承;(2)中國人自己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等;(3)中國人的服飾漢服、馬褂等;(4)婚喪習俗等。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還能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傳統文化改變為主動接受傳統文化。例如在教學與節日相關知識時,為了促使學生了解節日的習俗,在此基礎上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以及可以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文明,促使他們感受過節的習俗,激起他們探究傳統文化的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此之上為班級學生布置了一些與傳統風俗相關的作業,如:(1)收集一些節日習俗。(2)收集一些節日歌謠、童謠。等到他們正式學習這些內容時,教師可以就之前布置的學習任務,鼓勵其大膽闡述關于節日的理解。這樣的教學設計,除了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節日文化的背景,還能激起他們的愛國情懷。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在向班級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時,應該注重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理念,并為班級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唯有如此,才能將其培養成國家未來優秀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楊永興.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9(18):51-52.
[2]靳亞嫻.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良傳統文化淺談[J].科技風,2019(26):8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