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永遠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一種多邊的、互動的社會活動。比如家庭、學校、社會相互之間的聯系,家庭是中學生成長的第一課堂,而學校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在這一課堂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文化課學習,還要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就是社會的因素了,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學習文化,還要學會接觸社會、探索真理。很多的生活百態其實都是在社會中才能夠完完全全地體現出來的。學校、家庭、社會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沒有誰能代替誰,也沒有誰是可以缺少的,如何能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實現效益最大化,務必要使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形成一種教育合力。
關鍵詞:初中教育;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合力
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差,再加上他們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學生養成了自私、叛逆的性格以及行為懶散等不良習慣。所以,要教育好他們,單靠學校、家庭或者社會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將三者進行有效結合,并且缺一不可,這樣才能幫助初中生形成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一、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課堂
家庭是中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家庭教育則是學生產生直接經驗或者運用間接經驗去同化新知識的第一地點。接觸知識、學習知識、體會社會、體會情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間,需要空間,家庭是其受教育過程中的第一站。所以,家庭教育對孩子以后接受其他教育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學生身心健康,不僅可以得到全面的發展,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更加有利于學生去適應學校和社會的壓力。
對于孩子來說,家庭教育是他們所接受的最早的、最多的以及印象最深刻的教育,他們時刻都被家庭的各方面所影響,這些家庭教育下的慣性思維一旦養成,就會伴隨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可以影響到下一代的人生發展。這就可以充分地說明家庭教育是具有早期型和連續性的,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同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合理地利用家庭教育影響的連續性幫助孩子養成生活學習習慣,并且利用孩子的模仿性,讓他們主動學習父母或者成人的正確行為和樹立正確的觀念。
二、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在這一課堂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文化課學習,還要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兜茏右帯分姓f:“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睆倪@句話中我們能體會到其中是存在著一個先后關系的。意思是對人處事要懷著一顆善心,要親近有仁德的良師益友。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還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去學習文化知識。當然這種修養與能力和學校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德育一旦與學校教育脫軌,便變成了蒼白無力的說教,便失去了育人的活力。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應該讓學生處在一個校園化、寬松的環境中,這樣才能給學生營造一種健康的氛圍,讓學生養成樂觀向上、積極負責的生活習慣,從而使學校教育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實現它應有的價值。
對于中學生來說,校園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庭。校園文化氛圍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例如:周一升國旗慣例、名人墻以及早操課間操等,這些都對學生的德育有所影響?;诖?,學校要抓住教育的機會,適時而教,讓學生沉浸在校園文化教育的氛圍之中,并利用校園文化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根據學生的某些生活習慣抓住德育契機,促使學生利用積極因素消滅消極因素,改掉一些不良習慣,逐漸養成良好習慣。
三、 社會教育是大氣候
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學習文化,還要學會接觸社會、探索真理。很多的生活百態其實都是在社會中才能夠完完全全地體現出來的。同時,在學校的正常教學中,能夠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也更容易使學生對知識進行同化和遷移。因此,在這一方面,學校和社會是分不開的,如果能加上家庭的因素,那么這種知識就是一種教育合力教授的知識。比如,在學校中利用學生對于集體活動的熱情,通過舉辦辯論會來對學生進行德育,從而打破教材的局限,將辨析、討論等融入學生生活,探索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問題。例如:探討“老人跌倒該不該扶”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可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家的想法可以總結為兩種,一是“扶起來怕被訛詐,不僅好人沒做成,反而平白被冤枉”,二是“不扶心里難安,不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其實這就是一個被現代社會扭曲的現象,這就將生活中真實的一面展示給了學生,這種矛盾讓大家左右為難,出現了道德沖突和道德困惑。那么,針對這種社會現象,學生應該如何應對,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呢?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以及社會多方面的配合。將“老人跌倒該不該扶”“中國式集體過馬路”等道德兩難的問題放到網絡上供大家討論交流,以引起社會的關注,并讓學生發表意見。真正實現“課堂道德”和“社會現實”無縫連接。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不僅有學校的主導因素,也有社會的環境因素,還有家庭的影響因素,在這樣交叉復雜的活動中,很容易使三方面形成一種力量,一種對學生有益的教育合力。
四、 總結
學生的生活離不開學校、家庭和社會,這三者和學生是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三者的因素都貫穿其中。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創新教學模式,在學校的主導作用下,完美地發揮家庭和社會的教育作用,使家庭、學校、社會形成一種對學生有益的教育合力。
參考文獻:
[1]易琳琳.構建道德教育的新環境——學校德育與家庭、社區教育的一體化網絡[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1).
[2]關慶榮,李翠英,楊文英.建立整體教育網絡實現學校、家庭、社會育人“一體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1994(2).
[3]胡曉.實施精細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有效性——談德育的精細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2).
[4]李曉東.面向未來的初中德育課程改革及其應對[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7(5).
作者簡介:沈建平,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太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