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正確運用有效的課堂提問,能發揮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增進師生交流情感,促進學生正確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激發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主動探究、分析思考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選擇以教學內容、知識起點和新舊知識內在聯系為切入點,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啟發學生理解思考探究問題,全面培養學生數學素養。
關鍵詞:課堂提問;數學教學;思考探究
一、 教學內容切入,設計思考問題
人的大腦蘊藏著記憶思維的巨大功能與潛力。教學內容太容易會沒有學習興趣,阻礙學生的學習發展。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適當增加課堂提問,化解教材的難度,才能給學生的學習發展以強有力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雖然教材難度不大,但由于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使一部分學生接受新知識時一時理解不了。有些教學內容難度較大,學生感到困難,因此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設計好相關思考問題,提示思維的方向和方法,啟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化難為易,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在“12.8+3.54”計算教學時,個別學生列豎式受到整數加法的干擾,導致“末位對齊”的錯誤。針對這種錯誤,教師設計提問:(1)小數加法豎式計算相同數位對齊中,最關鍵的是什么對齊?(小數點對齊)(2)3.54中的“4”是在什么數位上?(百分位上),它能與12.8中的“8”上下對齊嗎?在教師的提問引導下,通過思考,學生回答問題后發覺自己的錯誤,意識到觀察問題要仔細,分析問題要全面,從而掌握小數加法與整數加法的聯系和區別。
在解答應用題方面,一些學生往往感到困難,其主要原因是學生不善于思考的緣故。為此,在教學中設計思考問題讓學生學會審題、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題方法。在教學“一瓶油,將它的一半倒入一個重60克的杯里后,把這個杯放在天平的左盤子里,然后在天平的右邊盤子里放入200克重的砝碼,這時天平左右平衡。這瓶油原來重多少克?”時,設計一系列的思考題:(1)天平左右平衡,說明了什么?(左邊盤子里的杯和油共重200克)(2)杯中的油是多少克?(200-50=150克)(3)油瓶里原來的油是杯中油的幾倍?為什么?這樣設問,步步深入,既幫助學生從審題入手,明確解題思路,又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訓練了解答應用題要注意的步驟與方法。有時由于學生思維不當,分析問題反應遲緩,常常一時陷入困境,這時教師就應化大為小,改變問題的提法,降低問題的難度,便于學生思維。如“甲數是乙數的25,乙數是甲數的幾倍?”學生一時答不上,教師便要注意改變問題的提法,把大問題化為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25是以誰為單位“1”的?(2)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應怎樣計算,為什么?
二、 知識起點切入,設計鋪墊問題
數學學科具有嚴密的系統性,在知識結構體系中,前后知識有必然的內在聯系,是有“序”可循的。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向前發展,同樣是有“序”的。教學中要遵循這一規律,在講授新知識前,先找準學習新知識的起點、新舊知識的聯結點,精心設計復習舊知識的問題,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掃清障礙作準備,使先學的知識為后學的知識開辟道路。
例如:在“小數加法的計算法則”教學中,進行精心地設計:(1)小數數位的名稱和順序各是怎樣的?(2)舉例說明小數的計數單位、相鄰的兩個單位間的進率與整數計數單位的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各是怎樣的?(3)舉例說明整數加法的計算法則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的解決為學習新知識鋪墊了基礎,然后再設計。(4)媽媽買肉用去12.80元,買蔬菜3.54元,一共用去多少元?學生依照過去掌握的知識,能很快地列出算式:12.8+3.54,但不會計算,教師這時指出,這節課就要幫助大家解決這個問題,引出新課“小數加法”。這樣,引導學生對新知識的注意,激發求知欲,主動參與學習新知識的思維過程。
三、 新舊聯系切入,設計遷移問題
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具有系統性、連貫性,教師必須熟悉和掌握教材的邏輯系統及其各部分之間的有機聯系。在教學中要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新知識是舊知識合乎邏輯的發展,也是學習新知識的準備,從而積極地參與學習的活動,主動地思考問題,探索新知識。
例如:“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在學生已經學過正方形的認識,初步掌握了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面積的意義和掌握了面積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時利用新知識——面積單位之間進率與上述舊知識的聯系,設計問題:(1)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略)(2)長度單位是用來量什么的?(3)我們還學過哪些面積單位?(略)(4)面積單位是用來量什么的?(5)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1米=10分米……)(它們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復習上述舊知識之后,引導新課“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奔ぐl起學生學習興趣后,讓同學們翻開課本,看教材例題的正方形,帶著“這個正方形邊長是多少分米”這一問題,動手用尺子量一量,量出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一分米,然后討論問題: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邊長×邊長=面積,即1×1=1平方分米)是1平方分米。再提問學生,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是10厘米,也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這個正方形的邊長用厘米作單位時,那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又是多少平方厘米呢?(100平方厘米)觀察圖形,比較兩種面積單位,引導學生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進而掌握“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這一新知識。通過問題設計,適時將舊知識遷移到新知識上來。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起學生自主探究,有了這種沖動,思維就應運而生。好的課堂提問就像湖中投石,激發起思維的漣漪,激起兒童質疑和求知欲。要有好的課堂提問,一定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需要把準切入點,適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且難易得當適度,所提問題與學生相知吻合,同時要具有針對性、層次性、啟發性、情趣性,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環節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作者簡介:
羅小剛,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林坊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