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蓮花 李光明

【摘 要】本文論述基于學科競賽平臺的科研創新育人模式,通過分析高職院校科研育人的重要性,構建科研創新型育人培養模式,闡述基于學科競賽平臺實施科研創新育人的過程,認為在科研創新育人模式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素質、創新能力,更適應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學科競賽? 科研育人?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C-0026-0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高職高專教育目標是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參與科研工作、技術研發、技術服務等創新活動要求不高。高職院校有沒有必要搞科研,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但是,在現代經濟發展及產業升級的壓力下,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技術員在工作崗位上不斷更新知識,及時掌握新技能、新方法。這就要求技術員具備創新意識、創新素質、創新能力。科研活動在各高職院校的不同層面上一直進行著,甚至有些科研工作還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當然,也有些科研活動由于是在職稱評定指揮棒下開展的,片面追求論文數量,往往忽視科研活動在高職院校中應有的內涵。科研育人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開展科研育人自然是基本職責。
一、構建科研創新育人模式
“學研賽”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專業辦學的指導思想,通過導師制的方式,高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科技研發、技能競賽三方面能力。
(一)建立有效科研育人機制
根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規劃的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等“十大育人體系”,建立基于學科競賽平臺的科研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改變被動學習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發揮科研育人功能,引導學生科研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在有限的科研資源和薄弱的科研基礎中注入育人內涵,實現科研育人。對于那些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學生和教師來說,科研育人是一個難得的機遇,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技能大賽,提高學生參與科研創新活動的主動性。在競賽活動中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和教師參與科研創新的積極性,達到科研育人的目的。為了促使科研創新活動能夠長期穩定地運行下去,必須建立起一套長效的運行機制。
(二)推進科研創新人才培養
根據教育部“十大育人體系”規劃,把科研育人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構建以科研項目為載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主要起指導與引導作用,學生起主導作用,主持或參與科研項目的整個研發過程,把科研創新活動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近幾年來,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在科研創新平臺投入較大,設備能滿足以開展科研創新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及綜合型產品研發的要求。通過大力加強科研育人教學改革,推進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訓練為教學重心的高職教育模式,在這種大力改革的學院教學環境之中,推進科研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人才質量標準的研究與結構分析,創新實訓教學的模式,具備了充足的改革環境和基礎。教師和學生在科研活動中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科研思維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改變以前以教師主講、教材為主體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和諧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能融洽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和研究,不斷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把學生技能競賽列入常規教學過程,通過構建學科競賽平臺,營造濃厚的科研創新校園文化,形成創新教育氛圍,形成一個良好學習環境。
(三)深化校企協同科研育人
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的培養需要行業和企業的深度參與。通過校企合作,教師與學生應深入企業,結合企業需求,搭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校企協同科研育人平臺。把科研融入校企合作之中,協同企業進行應用技術研究,形成一批具有推廣意義的科研成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二、搭建科研創新的學科競賽平臺
實施科研育人,要組建學科競賽與科技創新平臺(如圖1),搭建師生交流互動舞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構建科研創新學科競賽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面開放的、能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能把創新成果技術轉化的科技制作與研發的場所。科研創新學科競賽平臺包含創業項目、競賽活動、技術培訓、成果展示和產品研發等。設有汽車、機電、機械等學科專業的機電創新協會、產品研發中心、車聯網技術研發服務中心、網絡營銷模擬創業中心、二手車網絡營銷平臺等,成為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孵化園和科研活動中心。在這里可以將成果進行轉化以及推廣應用,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與培訓。
借助科研創新競賽平臺,讓學生可以持續不斷地直接參與各種科技研發和技術服務活動。在活動中通過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思想互動、觀點碰撞,在真刀真槍的項目研究中體悟創新過程、感受學術嚴謹、提高創新素質,實現科研育人。
三、科研創新育人模式實施
以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例,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第一學期:通識學習,培養學生競賽意識。任課教師在基礎課程教學中,逐步向學生傳遞有關競賽的知識,并有意識地組織新生觀摩歷屆學生的競賽作品及科研創作作品,介紹競賽成果,對競賽與科研作品用到的有關專業知識進行指導和點撥,激發新生對競賽的興趣。
第二學期:專業基礎學習,培訓競賽內容。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組隊,并分到不同的技能比賽項目中,每個比賽項目都有指定的指導教師和賽項負責人。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輔導競賽內容,并安排學生到高年級學生的科研團隊中,提前感受科研活動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科研實踐創新能力。
第三學期:專業課程學習,進行專業內部競賽。在人才培養教學進程表中專門設置有學生技能比賽周,在這一周中,設置有不同類別的技能競賽項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不少于一個項目的比賽,參加比賽的學生也獲得相應的技能競賽學分。在這過程中,全體學生都參加專業技能競賽,對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選拔人才參加更高層次競賽提供了依據。
第四學期:參與科研創作活動,承擔省部級競賽。在校級專業競賽中表現優異的學生,選拔入高一層次的競賽團隊,進行科研創新活動,創新設計與制作的作品可以參加省級或國家級的技能競賽。最終達到以賽促教、以競賽促進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出高層次、全方位、創新實踐型人才。
第五學期:以老帶新,傳承技能技術。三年級學生的專業知識、競賽經驗積累都比較豐富,科研創新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和能力,讓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進行“傳、幫、帶”,促進團隊成員的快速成長。表面看來是學生參與競賽,實際上教師也是學科競賽背后的重要參與者,通過學科競賽都成為受益者。
第六學期:學生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在工作過程中參加企業科研活動,實現校企協同科研育人。
四、實施效果
近三年來,通過科研創新學科競賽平臺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學生參加“挑戰杯”廣西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廣西高校大學生創新設計與制作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全國“互聯網+創業大賽”、廣西工業創新大賽等均獲得優異的成績。其中,第六屆“挑戰杯”廣西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智能型全自動電飯鍋獲得廣西特等獎,參賽學生當場與南寧市亞美亞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現場簽訂了科技成果合作(轉讓)協議。科研創新活動學生研發的產品“八面玲瓏立體停車系統”已榮獲國家發明專利。團隊按校內外生產企業對產品的設計要求,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產品,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生成與轉化。給學生服務多年的“模塊化電子電路實驗開發箱”,新研發的“現代電氣控制系統安裝與調試試驗臺架”“電梯控制技術教學模型”等都是依托學科競賽平臺,由師生自主研發的。
科研育人是新時期大學教育內容的重要延伸。學科競賽是課堂理論教學與科研創新相結合的平臺,通過競賽平臺,促進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的提高,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目的。在科研創新活動過程中,培養大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給學生提供創新和實踐的機會。科研育人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通過科研訓練,培養了學生可持續的學習能力、實踐認知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適應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何國勇,王磊,馮雯.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為載體構建科研創新育人體系[J].理論縱橫,2011(6)
[2]陶俊,方華軍.依托學科競賽促進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3]萬里鷹,萬紫涵.科研育人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和素質提升的研究[J].大學教育,2017(2)
【基金項目】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改項目“以學科競賽為平臺的科研創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ZY2018B02)
【作者簡介】黃蓮花(1978— ),女,壯族,廣西武宣人,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工程師,碩士,研究方向:機電控制及自動化;李光明(1978— ),男,山東濰坊人,南寧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電子信息及測控技術。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