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李衛東 李建春
【摘 要】本文分析新時代職業教育與物流業面臨的發展機遇與形勢,論述現代職業教育與現代物流業間的互動關系,認為物流業發展對物流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區域布局、專業設置、技能培訓、社會服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職業教育服務物流產業轉型升級表現在人才支撐物流產業發展、技術服務優化產業結構、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創新等方面。
【關鍵詞】職業教育? 現代物流業? 互動發展? 技術技能人才? 成果轉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C-0035-04
物流業是兼具交通運輸、倉儲配送、貨運貨代、信息技術等多產業多鏈條的復合型現代服務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和提高國民綜合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理想狀態下,物流業與職業教育之間是協調互動發展關系。通過政府、企業、職業院校等主體的主動行為,構建職業教育與地方經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促進經濟產業的升級與轉型,物流產業經濟增長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物流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更加離不開服務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技能、新科技,而這正是職業教育的功能所在,輸送這些人才和技術技能積累的重要渠道就是職業教育。同時,職業教育也是擴大就業再就業,提升在職在崗人員技術技能,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各地精準扶貧脫貧,增強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后勁的有效途徑。職業教育對接著現代化企業轉型發展,因此職業教育與現代物流產業發展有著密切關聯。
一、職業教育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一)經濟新常態。“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進入全面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新常態,經濟發展轉向中高速增長,發展方式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轉向新的增長點。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重新調整優化了產業結構,尤其是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深化,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人才。這就迫切需要我們準確判斷經濟新常態。經濟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判斷,要求必須更加關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注重提升人力資本素質,生態文明建設和科技進步的全面創新,繼而進一步要求現代職業教育準確認識經濟新常態、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全面服務經濟新常態、引領經濟新常態。新時代的中國經濟需要新時代的職業技能,需要與之相匹配的新時代的現代職業教育。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主動融入新時代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態文明發展邏輯,適應市場發展需要,著力整合辦學資源,調整專業結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服務發展功能,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職業教育由辦學粗放化、專業同質化、教學程式化、生源萎縮化向集約化、大眾化、差異化、融合化、特色化方向創新發展轉變,為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提升我國人力資本素質。全面提升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是我國職業教育因經濟發展的大勢而興,必因經濟轉型的大勢而升級服務經濟產業功能的有力保障。
(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蓬勃興起,數字化、智能化等重大技術突破正在重構制造業和服務業體系;基于信息物理系統(CPS)的智能工廠正在引領制造業和服務業方式向智能化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電子商務等網絡系統制造模式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隨著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產業進一步升級和生產要素轉移步伐加快,深刻影響了現有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特別是隨著“物聯網+”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與各領域各行業的高度融合發展,進一步刺激了市場對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消費與需求規模,崗位專業技能逐步為崗位綜合能力所取代,通用能力和綜合能力備受關注,復合型專業人才緊缺。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創新進步將成為提升產業層次、驅動企業發展的“新動力”。新科技的誕生對我國職業教育甚至是全球職業教育提出了變革的要求,要求職業教育要適應科技發展,準確把握企業轉型發展趨勢,在專業結構優化、人才培養、教師交流、技術研發、資源共享等方面有效作為,形成多元合作發展新機制,從而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搶占產教融合的先機,贏得校企合作發展新優勢。
(三)“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優化的人力資源結構是經濟社會高效發展的先決條件,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建設顯得越發重要和迫切。中國經濟增長已面臨“人口紅利”衰減約束,經濟發展正在由“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特別是近幾年來,生源呈現持續下降趨勢,生源嚴重危機。2010年以后,我國職業教育招生人數同比下降,隨之我國職業院校的數量也有所減少,這種減少也在逐漸改變我國職業教育的生存模式,將會淘汰一批不創新、不變革,落后于科技發展的職業院校。同時,這對職業教育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面對新時代“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新情況,職業教育擔負起破解就業難題、改善民生、精準扶貧,提升生活質量的重大責任,這為加速普通勞動者尤其是低收入群體向高層次社會層級的流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此,職業教育要搶占意識空間制高點,調整國家、市場與職教的關系;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加大企業參與力度,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走出內涵、品牌、特色發展之路,凸顯優質教育資源魅力,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四)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職業教育“到2020年建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重點抓好中高職銜接、職普融通、本科高校轉型應用技術型大學等建設,在辦學體制機制、招生考試制度、人才培養模式、評價體系等關鍵領域改革上加大力度、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間,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成為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一條主線。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于職業教育的新定位、新判斷、新部署、新要求上來,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宏觀政策和國家制度著眼,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充分就業需要,聯系各地、各校實際,系統謀劃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積極推進關鍵領域、重點方面和核心工作改革試點,為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鑒,努力在解決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瓶頸問題上取得重要突破,走出一條辦學優勢明顯、專業結構突出、教育質量高效、辦學效益良好的發展新道路。
二、物流業面臨新的發展形勢
物流業是集交通運輸、倉儲配送、貨運貨代、信息技術等產業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國民經濟競爭力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我國物流業保持中高速增長,物流運行效率有所提升,為“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一)經濟全球化。伴隨著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中國越來越快地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儼然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和穩定器,“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發展的經濟模式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物聯網+”和“雙創”等的實施與蓬勃發展,對國際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物流業從幕后走到前臺,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物流人才培養也面臨新課題、新挑戰,需要創新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伴隨我國對外開放全方位拓展,國際貿易體系逐步完善,大批交通、通信、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一帶一路”沿線物流產業加速走向供應鏈化、國際化、智能化,對商貿物流、國際物流、跨境電商物流、工程物流等多樣化物流人才的需求則會相應地增加。“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了“物流業+展貿業+電商業”綜合業態的全新發展,涉及多個國家貿易和物流業務運作,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應重視跨境電商、國際貿易、國際物流、信息技術、語言能力等相關知識和能力的培養。此外,“一帶一路”建設有大量的跨國基礎工程需要先行建設,為工程物流管理專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應加強在沿線國家有序布局物流資源,加大全球供應鏈掌控能力。“十三五”時期,更高層次的開放型推動物流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迫切需要加快發展對接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國際物流,為我國優質產能“走出去”提供堅實、快捷、智能的服務保障。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外部環境來看,發達經濟體艱難復蘇,全球經濟由于產能疊加,勞動力市場緊張和貿易摩擦等,以低利率、低通脹為特點的全球經濟回暖時代將維持一段時間,在全球缺乏強勁增長點的情況下,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我國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著力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促使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核心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把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到培育新的發展動能上來。目前,我國正在逐步向工業化后期過渡,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增加值明顯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其產業突出特點是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向中高端延伸。物流業作為支撐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正處于以轉型升級為特點的發展新階段,物流行業發展也正在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變革創新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從成本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單純降低物流成本向降本與增效協同發展轉變,在引入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新機制的同時,智慧物流引領物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擴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加快釋放現代物流業發展新的增長點。構建綠色生態、開放發展的智慧物流,將成為“十三五”時期物流業發展的總基調和總目標。
(三)創新產業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已蔚然成勢,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實質性建設關鍵節點,區域經濟開放發展新格局已經形成。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與傳統物流業深度融合,引領新一輪物流技術革命急速加快了物流業與制造業、商貿業聯動發展,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帶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培育物流新增長點、形成物流新動能,并且正在帶來物流領域的顛覆性變革。物流各流程全面全程接入互聯網,逐步構建起全覆蓋、廣連接的物流互聯網絡體系,共享、眾籌等創新模式實現物流數據實時更新與共享升級;信息化和智能化廣泛應用在物流各要素和各環節,物流業逐步由支撐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向引領發展的戰略性、先導性產業轉變。智慧物流促進線上線下資源優化配置,對物流設備、運輸方式交通網絡布局的互聯互通提出更高的新要求。重慶“一江兩翼”國際物流大通道戰略、廣西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等區域物流大通道建設促進區域性物流樞紐布局和物流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及多聯運輸服務體系構建,進一步促進戰略性區域物流協調發展。“十三五”時期,創新驅動將成為我國深化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動力源,也是物流業全局發展的主要動力和核心要素。
(四)現代化建設。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推進,我國城鄉融合快速發展釋放出了巨大的鄉村消費潛力和市場,激發了城鄉、區域和各產業鏈之間全方位、多層次、高效率的物流服務網絡加速建成,支撐、服務、引領物流行業與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鎮化帶來的消費升級對經濟增長的總貢獻力不斷攀升,也對物流服務的精細化、個性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三五”時期,對一體化、專業化、特色化的城鄉物流需求將保持繼續猛增勢頭,成為新時代物流業競爭的焦點。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快車道,物流業作為第三大能耗產業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行業,加強物流業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創新發展對早日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十三五”時期,物流新業態必將取代以破壞資源環境為代價的物流發展模式,以綠色環保與節能減排為特點的現代物流將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三、物流業導向職業教育發展
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組織方式、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要求職業教育掌握發展的主動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確定其辦學規模、人才培養目標、層次及水平。現代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發展必須緊密對接市場對人才規模、規格、層次、質量等要素的培養需求,堅持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物流業作為重要的生產性服務行業,其發展對物流職業教育辦學規模、區域布局、專業設置、技能培訓、社會服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物流產業發展水平、職業分化程度,直接影響勞動力的需求量和提供的就業機會,從而影響職業教育發展。
(一)辦學規模。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相互促進、共生共融,產業經濟的發展影響著職業教育輸出人才的規模、層次和質量,因此,物流行業、產業和企業水平的高低決定著職業教育發展速度與規模,決定著職業教育培養物流人才的規模、定位、質量和層次等。區域經濟的經濟基礎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物質保障,物流市場需求與投入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條件,因此,擴大職業教育規模的根本動力是區域物流產業經濟的發展,也就是說物流產業的結構及其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是制約職業教育對物流人才培養的規模與質量。隨著“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倡議、“互聯網+”等的深入實施,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亟須大批具備國際視野、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的國際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二)人才層次。物流產業經濟體制決定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層次。職業院校走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主體運行機制只有與物流產業經濟結構發展趨勢相適應,對接物流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物流人才培養的多層次職業教育體系,從供給側結構改革入手,有序推進職業教育層次結構的調整,制訂科學的培養目標和規劃,推進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合理規劃物流管理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體系;加大教學投入,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完善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職業院校、中等職業學校三個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暢通物流人才成長通道,提高物流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確保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
(三)區域布局。“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物流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新時代,物流業作為我國重點發展的現代服務業之一,對于促進產業流通現代化,增強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動地方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這種形勢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物流業發展對物流職業教育的合理化、科學化的區域布局提出了迫切要求和重要依據。物流職業教育發展應主動對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東盟自貿區、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等區域性經濟貿易區發展,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適應國家“十三五”物流產業布局,調整現有物流職業教育區域布局。根據物流市場需求,對接傳統性物流產業結構性變革,新興物流產業加速發展,設置調整物流職業教育布局,在繼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時,不斷加大內涵建設和特色建設力度,緊跟科技進步與產業發展調整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源源不斷地為新時代輸送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
(四)專業設置。產業結構與職業教育對接的直接關系在于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物流產業經濟體制決定職業教育專業布局和結構與人才培養層次及層次。區域物流產業結構調整影響著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因為產業是通過行業和企業的具體經濟行為來體現其狀態與趨勢,進而細分為企業專業和崗位需求,而在職業教育體系內,這種結構就具體表現為專業。可以說,衡量職業教育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是否具有科學性、規劃性、前瞻性和先進性。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物流產業在不同區域呈現不同的規模和特點,因此,區域物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必然誘導增加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必定會促進區域職業院校布局和專業結構的優化,職業院校在對物流市場需求進行充分、深入、全面調研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區域經濟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格、數量、層次和水平的需求規律,有針對性地設置物流專業、專業方向,預測就業情況,以適應經濟社會需求。同時,根據區域產業發展變化,職業院校建立健全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對接區域物流產業結構布局特點、就業崗位可持續發展和現代信息技術發展需求,不斷調整優化職業院校專業結構布局,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完善課程體系,優化實習實訓內容,從而推進深化職業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與現代物流業契合度,提高物流業核心競爭力,確保職業教育作為人力資源支撐體系生產的人才產品和智力產品對接、服務甚至引領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物流行指委聯合調研結果,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物流、冷鏈物流、國際物流、工程物流、跨境電商物流等專業人才缺口較大,職業院校應結合各區域物流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因地制宜,并結合職業院校學校辦學優勢、明確物流人才培養定位,調整優化物流管理專業特色辦學方向,主動對接現代物流產業及職業崗位,及時調整專業設置,繼而基于區域物流產業布局調整后的物流職業教育布局再細化地對接區域產業特色,優化物流管理專業類型,完善專業體系,實現職業教育層次的多樣化和差異化。
四、職業教育服務物流產業轉型升級
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構建現代職教體系是“十三五”期間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條主線,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也越發明顯。物流業是支撐各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產業的重要環節,是各個產業本身、產業與產業之間、產品與國內外市場的聯系的支撐和紐帶。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競爭力高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亟須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現代職業教育對物流產業發展具有很大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職業教育為區域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質量的智力和技術支撐,是促進區域產業發展及結構優化的推動力。
(一)人才支撐物流產業發展。產業經濟的發展依賴于一定數量的人力資源,現代產業經濟也是人力資本轉化為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豐富且優質的人力資源和科學且合理的人力資源結構是發展區域物流產業經濟最基本的、核心的要素與條件。實踐證明,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就是人力資源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及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方法。職業教育為物流產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本。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需要一定數量的人力資源,職業教育是緊密對接市場、以就業為導向、面向普通大眾的一種類型教育,其通過專業的、職業的教育與培訓,開發受教育者的體力和智力,最大效益的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技術技能的方法。當今中國,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成為創新啟動物流業發展的新動力,產業升級加速,技術創新正在推動物流管理、運營和人員組織方式變革,物流業人才培養需求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職業教育通過培養受教育者掌握職業知識和技能,開發和提高人的勞動潛能,培養大批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投身物流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產業一線,進而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資本保障。因此,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結構是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要的先決條件。實現區域產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同時,發展職業教育也是擴大就業、再就業及創業的重要手段,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強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后勁的有效途徑。
(二)技術服務優化產業結構。職業教育是促進物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有效教育形式。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之間存在著互補與相互作用的關系,也就是說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調整,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各類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物流產業向現代物流業發展,現代物流體系逐漸完善,勞動密集型生產勞動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化加劇了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需要現代科技注入物流產業,提升產品質量,激發產業內生動力。職業教育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為物流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先進技術,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物流組織方式與運營模式,深化物流管理體制改革,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對物流產業的新要求。
(三)成果轉化促進產業創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興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更新換代的周期越來越短,實現了要素驅動向效率驅動、效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發展新階段。為應對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增強我國物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關鍵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職業教育不僅對接物流產業發展,還要服務產業發展,甚至是引領產業發展。職業教育通過技術研究和技術創新促進并引領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變革,創新驅動實現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成果向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快轉化,轉向集約型、生態型、開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降低因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資源的消耗,從另一方面來說又實現了物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提升了物流產業的內涵和附加值。
【參考文獻】
[1]何黎明.我國物流業“十二五”發展回顧與“十三五”展望[J].中國流通經濟,2016(3)
[2]職業教育“五個對接”[EB/OL].(2012-09-03)[2019-05-22].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2082/s6236/s6811/201209/t20120903_141507.html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職業教育研究專項課題“廣西邊境職業教育發展策略研究”(2016ZZC006);廣西職業教育物流管理專業及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項目
【作者簡介】劉雪梅(1983— ),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管理;李衛東,博士,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李建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