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艷 張葉茂 農忠平 母三民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教育課程標準制定中制定者差異造成同門課程標準不同、一些課程標準的內容缺乏企業的元素、“1+X”證書的職業資格證書標準沒有與課程深度融合等問題,提出邀請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引入比較有競爭力的企業課程進入課堂、將企業的考核評價制度引入課程標準的制定中等對策,推進基于產教融合的機電類課程標準建設,論述專業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對接的措施:訂單班培養方式促進課程標準建設、通過競賽將課程標準與最新的需求對接、企業案例教學同步到課堂中。
【關鍵詞】高職院校? 產教融合? 機電專業? 課程標準? 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C-0056-03
2019年1月13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完善高職院校的一些教學標準,指出通過融入企業元素,完善一些課程的標準;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實現學校和企業“雙元”育人。依據《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和相關企業與行業標準對接,高職的機電類課程標準設置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等,同時設置的課程授課模塊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本文就產教融合下高職機電類課程標準建設開展研究。
一、高職教育課程標準制定現狀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同一地區、同一專業、同一課程標準還有所差異。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課程標準制定者差異造成同門課程標準不同。國內外研究學者對課程標準進行了多方解釋,有些學者認為“課程標準主要是對學生經過一段階段學習后對結果的行為描述,也就是學生學完本門課程需要達到哪些能力”。通常制定標準時,不同的制定者根據自己對該課程的理解,以及制定者本身對專業學生應達到的能力理解不同,制定出的標準會有差異。同樣的,不同的學校由于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側重點不同,也會導致同一門課程在不同學校存在差異。
(二)一些課程標準的內容缺乏企業的元素。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一直有在推進,但是一些合作方式僅限于校企合作協議制定中,實踐中,企業的參與度不夠,使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對企業來講,更加注重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當一些企業看不到短期利益時,校企融合的推動就受到一定的阻礙。但是近年來,部分高校和企業開展了訂單式培養(比如近兩年和軌道交通開展的訂單班培養)、學徒制培養(國家陸續在多個院校涵蓋多個專業)、共辦專業(根據企業的需求開辦專業,利用學校的場地資源,企業參與學校的學生管理與制定培養方案授課等環節)、共建課程開發中心(和企業共同開展課程的開發和設計)、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分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共建培訓基地(利用學校的資源和優勢開展企業員工的培訓,同時通過培訓教師不斷將所教知識與企業需求緊密聯系起來)等校企合作“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
在制定教學標準的過程中,雖然學校也會邀請部分企業參與標準的制定,但由于多種條件的限制,課程標準制定的過程中尤其是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方面,無法達到企業的標準。
(三)“1+X”證書的職業資格證書標準沒有與課程深度融合。雙證書制在機電類相關專業一直開展,并作為該專業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以南寧市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X證書主要可選擇的有電工上崗證、電工中級維修證,應用電子專業的學生可選擇的有手機維修證等,而且部分高校已將該門課程的課程標準與職業考證標準進行對接。課程的考核標準通過獲得相應證書來考核。但是,X證書的可選擇面比較小,受眾面也受限。而且一些企業的證書還無法獲得用人單位的全面認可。所以職業資格證書與課程標準的融合深度和廣度還需進一步加強。
二、產教融合下機電類課程標準建設路徑
(一)邀請企業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近兩年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邀請企業參與制定,并經過充分的論證最終確認方案,同時在課程標準的制定過程中,邀請1~2個行業專家共同制定。制定的課程標準除了要求培養高技能人才外,把素質培養也融入課程標準中。并且將教學模塊的每個模塊的內容融入企業的元素,比如在制定“PLC技術與應用”課程標準時,規范了本門課程需要達到的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同時在課程內容的制定上,充分考慮企業在控制項目設計上一些常見的控制案例,作為每個模塊的授課內容。除此之外,通過聘請校外專家進行授課,將工程案例引入課堂中。上述做法使該門課程從課程標準制定、課程內容選擇、課程授課、考核評價等幾個方面充分融入企業的元素,將企業標準引入到課程中。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機電類專業基本都有固定的校企合作單位,學校每年都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與企業進行互動,比如聘請企業行業專家來學校授課,和企業行業專家共同開展項目研發,共同指導畢業設計。近兩年學生的畢業設計課程標準通過與企業論證后制定,并且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參與指導。學生畢業設計作品選擇通常是企業已研發的作品,或者是企業正在研發的作品。因此,企業的元素融入學生畢業設計作品,除了可以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外,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企業專家在指導過程中,會把企業的文化、企業對該課程的標準融入學生的作品制作過程中。課程的授課模塊直接應用企業的真實案例,所以學生通過每次課程實踐,對今后某些崗位需要具備的技能有了初步的認識,一些學生會通過這些環節加深對該門課程的學習需求認識,為企業選拔相關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引入比較有競爭力的企業課程進入課堂。通過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引入企業課程開展教學。將企業情境或者企業案例引入課堂,鼓勵有能力的老師和企業共同開發教材。在培養方案制訂中,融入企業課程,同時帶入企業標準。學生通過兩種形式進行學習,第一種是聘請企業兼職教師進行授課,第二種是將課堂搬至企業。比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專業有兩門課程是“軌道交通行車組織”和“軌道交通客運組織”,由于這兩門課程沒有實物案例,所以較難理解和授課。在開設這兩門課程時,學校聘請了校外有經驗的兩位專家授課,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多次帶領學生在地鐵1號線和2號線分散實習,將課堂場景與實際場景對接,將課程標準與企業標準融合,有效提升課程的培訓效果,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三)將企業的考核評價制度引入課程標準的制定中。機電類專業課程體系往往圍繞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來制定,所以許多核心課程以實踐類課程為主。這些實踐類課程可以通過動手接線、編寫程序等與實際項目緊密結合的方式制定課程標準。比如許多機電類專業開設的“電工上崗考證”課程,開設考核評價與職業資格考證一致,如果想通過本門課程,必須獲得電工上崗證的職業資格證書。應用電子技術專業開設的“手機維修考證”課程以獲得手機維修證作為本門課期末考核評價標準。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開設的“普通話”課程以獲得二級乙等普通話證書作為課程通過的條件。現在許多課程與職業考證掛鉤,也使得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與企業實踐更加接近,同時多個證書也使得學生更獲得企業的認可。
三、專業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對接的實踐
(一)訂單班培養方式促進課程標準建設。近年來,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與多個企業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企業參與學生培養的全過程,或者是學生在學校學習2年,去企業學習1年。通常訂單班的組建是學生報名、企業面試,通過面試的學生統一組班培養。在第一種合作方式中,企業選派教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并規范幾門核心課程的內容及標準。在實施的過程中,企業會派兼職老師參與部分課程的授課,授課內容融合企業標準,在考核的過程中融入企業評價標準。在后一種培養方式中,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以校內的培養方案為主,在第三年的學習完全融入企業文化和企業內容,綜合進行學習。
(二)通過競賽將課程標準與最新的需求對接。不管是職業技能競賽還是行業舉辦的各類比賽,基本上都是考核幾門課程的綜合能力。南寧市人力資源保障廳每年都舉辦職業技能大賽,其中電工維修大賽,如果學生在大賽中獲得一定獎項即可通過免試獲得高級維修工證或中級維修工等,這些持證的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大大提高。因此在培養方案制定中,可以在拓展課程中加入部分競賽課程,在制定該課程的標準時融入競賽的標準,同時課程授課老師選擇行業專家或者帶過比賽的指導老師,提高課程的授課效果,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
(三)企業案例教學同步到課堂中。機電類專業課程有幾門課可以將工程案例融入課堂中,比如“PLC技術與應用”課程與現場控制系統緊密相連,所以在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首先將企業對該類技術人才的能力需求、素質需求融入標準制定中。其次,在每個單元的授課模塊中,將紅綠燈控制系統、電機控制系統等一些常見的控制設備作為項目引入課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學會編程,而且能夠通過實際案例的編程調試,更深刻地把握該課程的學習目的、未來應用的環境。同時在學生學習該課程時,將接線環節也融入課堂中,這樣就能夠將企業的工作任務同步到教學過程中去,將課堂教學與實際教學融會貫通。最后的考核評價,通過學生做大作業的方式進行,學生必須能夠結合身邊的控制系統案例,制作接線圖,編寫控制程序,并下載調試。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基本上能夠融入企業的環境中,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快速的做簡單的編程、維護等操作。除此之外,電工課程標準完全對接考證的標準,課程的練習對接考試的各模塊,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能夠掌握基本的線路接線,通過線路圖規范接線,綜合素質和能力素質得到極大提高。同時學校近兩年開設的創新課程環節,機電類每個班級按照人數分多組,每組3~5人,聘請企業專家進行指導,學生需要結合所學的知識制作一些作品。本門課的課程標準與行業標準對接,學生的作品基本能夠按照企業要求的標準進行制作和設計。通過產教融合將企業的作品設計搬到課堂教學中,不但為企業節約了研發的資源成本,而且為企業今后選拔學生提供了一定的參考。通過課堂教學,教師能及時發現有潛力的學生,對這些學生進行指導及職業引導,這些有資質的學生畢業后,能更快地融入企業的工作環境中,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銜接的優勢。
綜上所述,在機電類課程標準的制定中充分融入企業的標準,不僅能夠使課程更貼近企業需求,而且能使學生盡快了解未來的工作崗位和課程之間的關系,學習更有針對性。同時,通過訂單培養、校企協同育人等多種方式,學校不斷將企業的標準融入培養方案中,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重磅!國務院發布“職教二十條”[EB/OL].(2019-02-13)[2019-05-12].http://iqdedu.com/2019/0213/17404.shtmlhttp://www.sohu.com/a/316063120_387134
[2]何玉海.王傳金.論課程標準及體系建設[J].教育研究,2015(12)
[3]朱林.高職課程標準與《國家職業標準》的比較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1(11)
[4]王輝.校企協助助推產教融合:美國社區學校校企協作“項目群”的興起[J].高等教育研究,2015(3)
[5]Juan WangKejia WangYanling Ren.Research on the Higher Vocational Medicine Production Technology Cultivation Mod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J].Conference Papers,2017(7)
[6]Jiaxuan Wang,Longji,WeiHairong Zeng.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for Marketing Major in the View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J].Conference Papers,2017(11)
[7]祁占勇,王羽菲.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的變遷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18(5)
[8]趙慶松,劉緒文.對高職機電類課程考核評價方法的初步探索[J].澭坊教育學院學報,2008(3)
【基金項目】2018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重點課題“高等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GZYZD2018030);2018年度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機電類專業課程標準建設”(2018JG12);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云技術的智慧農業物聯網控制系統研究”(2019KY1249);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國制造變革背景下高職機電類專業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GXGZJG2017B1212)
【作者簡介】劉紅艷(1977— ),女,河南魯山人,碩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智能儀表研發、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張葉茂(1983— ),男,湖南人,碩士,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母三民(1977— ),男,河北石家莊人,學士,廣西萬益律師事務所,研究方向:法學相關領域的工作。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