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背景下,針對現階段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改變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和學生“接受學習”的學習方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主動參與課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現真正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自主學習;高中化學;創設情境;價值觀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素質教育包含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自主學習是個人學習和發展所必備的能力;該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還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成長有幫助。
一、 傳統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所存在的問題
(一) 教師深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
傳統教學中教師過于強調用“滿堂灌”、接受學習、題海戰術的方式達到應試教育考試的目的。教師把一堂課四十分鐘備得非常“充實”,唯恐時間不夠用完不成教學任務,甚至還要占用學生的下課時間。教師自己成了一堂課真正的主角,好像只有這樣心里才踏實。其實,這樣的課堂教學一方面老師教得非常費勁,同時學生學得也很辛苦,而且學習能力也無法得到提高。最終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反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興趣和信心,教師在不經意間還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
(二) 學生“接受學習”的觀念根深蒂固
師生早已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課上只知道記筆記、被提問,課后主要任務就是完成老師布置的各種作業,一天的學習任務就算結束了。學生既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更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自然也不懂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二、 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實踐
(一) 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自主學習提供動力
在教學設計中,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因此,老師應多方位、多層次、多途徑、多角度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得以激發,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1. 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創設生活情境,才能讓學生有真實感和親切感,才能使學生產生真切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也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在高中化學的第一堂課中,跟學生介紹衣、食、住、行、航空航天等生活和科學中的化學。在化學必修1第四章SO2、NO2的教學中,采取一份學生熟悉的廣州幾所中學近期的空氣質量評估報告作為引入,學生感受到其貼近自己的生活,注意力馬上被吸引過來。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近期北京、南京等幾大城市“灰霾天氣”,并解釋“灰霾天氣”的出現是由于人們所關注的“PM2.5”所造成的。PM2.5會攜帶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廢氣(包括S、N的氧化物等有毒物質),直接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中,危害人體的健康。由于這種引入情境的創設涉及學生所關注的,并且與生活息息相關,容易勾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2. 創設實驗研究情境,引導學生動手自主探究
比如,在“氯水的漂白性”教學中,教師演示氯水使紅色紙條褪色,此時學生好奇的心理早就冒出了“為什么?到底是什么物質導致紅色紙條褪色?”教師再順勢引導學生提出假設,并動手進行實驗驗證。通過分析氯水成分,學生不難提出四種假設:a. Cl2使得紅色紙條褪色;b. H2O使得紅色紙條褪色;c. HCl使得紅色紙條褪色;d. HClO使得紅色紙條褪色。并由學生討論設計驗證方案:a. 把干燥的紅色紙條放入裝有Cl2的集氣瓶中;b. 把紅色紙條放入水中;c. 把紅色紙條放入鹽酸中;d. 把紅色紙條放入氯水中。最終由學生推出:氯水中僅有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
在這個教學片段的設計中,教師合理地為學生創設實驗研究情境,使實驗探究成為學生突破重、難點的途徑和方法。
(二) 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讓學生體會化學的魅力和價值
第一堂化學課上,教師提問:“你對化學有什么認識?”很快有學生回答:“三聚氰胺、環境污染、瘦肉精、防腐劑……”,也許由于受網絡、電視等的影響,學生使用了很多的貶義詞。因此在教學中,老師非常有必要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和全方位的視野,使他們體會化學對個人生活、對社會發展、對自然的重大意義,從而關注思考與化學息息相關的各類型社會問題。
比如,在鹵族元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加碘食鹽”的作用,并及時灌輸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劑都有害的科學素養,引導學生關注健康,熱愛生活。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在一次學生組織的“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團隊活動中,學生已經能把已學的化學知識滲透到自己的觀點里。有的學生說起:“塑料制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廢棄塑料的不當處理卻給地球的自然環境帶來沉重的生態壓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能夠多次使用的環保袋等等”。還有的學生談道:“廢棄電池中含有很多有毒物質,我們不應該隨意丟棄,而要加強垃圾的分類意識以及廢物利用”。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不能在享受工業發展給生活便利的同時,一味地抱怨其對環境所造成的危害。而要正確評價化學在人類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長遠的角度來說,需要避免環境污染,增強環保觀念,要解決這些源于化學的問題,終究還是離不開化學。另外教師應及時表揚學生對于環境的關注,鼓勵學生學好知識,為環境污染的治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所學知識是有價值的,為今后自主學習化學知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三) 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主動地參與,體會自主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新課程改革要求“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信任學生,時間方面要適當留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各個環節當中。
在化學選修5第三章第四節《有機合成》的第一課時的教學實踐中,為了使學生掌握不同類別有機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將該環節設計成先給足時間由學生自己總結和歸納,在教材中、在和同學之間的討論中尋求答案。再請同學分享自己的成果,然后由其他同學提出疑問,最終完成不同類別有機物之間的相互轉化圖。在乙酸乙酯合成線路的教學中,先由學生自己運用有機物之間轉化關系設計合成線路,教師分別請兩位同學在班上分別分享班上同學寫得最多的兩種合成線路:一種是從原料出發到中間體的合成,最終到目標產物的合成。另外一種是從目標產物出發,倒推回中間體和基礎原料。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先自己尋找答案,然后再相互討論和分享中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不僅能更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還能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比如,在有機物之間轉化關系中,學生有提出疑問;苯的同系物為什么沒有在關系圖中列出來?馬上就有同學想到是因為苯的同系物由苯環和烷基兩部分構成,苯環的性質與苯類似、苯環上的烷基化學性質與烷烴類似,所以不用重復列出。
在習題講評課中,教師可以先公布答案,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對自己進行錯題分析。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巡視學生討論情況,需要的時候也可以參與小組討論。這樣,不但可以知道學生的思路,還可以真正收集到他們的問題所在。討論結束后,每個小組都有提問時間,其他小組的同學們可以幫忙回答,教師只是在旁邊作必要的指導,最后只需要把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重要的問題拿出來講。這樣的課堂,學生容易體會到自主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快樂,比教師滿堂講更有效率。
(四) 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與知識分類,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不論新知識多么深邃難懂,都要從已掌握的知識的基礎上推導、演化而來。因此,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構建起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充分利用分類等的方法通過對一種物質性質的學習,掌握同類物質共有的性質。
比如,在化學必修1第四章SO2、SO3的性質教學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對已學的CO2進行分類——酸性氧化物,然后依據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先對二氧化碳的性質進行復習回顧。緊接著提示學生,陌生的SO2也屬于酸性氧化物,對于其化學性質的推導交由學生自己解決。同樣的方法,學生也輕松地掌握了SO3的性質。
再比如,在必修2第一章《元素周期表》——鹵族元素的教學中,老師也可采用類似的教學方法。在已學堿金屬元素的基礎上,從學生已掌握的“結構決定性質”分析元素性質的基本方法。從而,學生能夠很輕松地通過認真觀察課本第7頁《學與問》中鹵族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推導出同主族鹵族元素化學性質上的共同之處和遞變規律。
三、 結論
綜上所述,作為教師不應該剝奪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而要盡量做到少講、精講。應更多地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是什么?為什么?有什么用?讓學生嘗試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主學習過程,也許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一定能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只有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課堂,才會是一個高效率的課堂;只要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在這個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就可以不斷積累新知識。
參考文獻:
[1]龐維國.論學生的自主學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1(2).
[2]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譯.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學科教育,1998(4).
[4]姚國平.精選教學素材——創設問題情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10).
[5]B.A.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
楊超,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市第六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