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前提,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策略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與基礎,情境教學,就是結合教材內容,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行為。但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呢?下面我就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談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方法。
一、?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吧罴唇逃笔翘招兄罱逃碚摰暮诵?。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生道德和法治素養不斷提高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立足于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實際,創設緊扣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將鮮活的生活情景和生活經歷引入課堂,圍繞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合作、探究、交流、體驗與感悟,通過現實中豐富多彩的生活,從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去說服、打動、改變、引導學生。
例如,在七年級關于“成長”“友誼”“師長”“生命”“青春”“情緒情感”“集體生活”等主題教學中,都需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情境,并運用好教材“運用你的經驗”欄目,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相關話題的“探究與分享”,從而豐富學生已有的生活閱歷,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陶冶性情,升華品格和增強踐行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具有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良好品德、責任擔當等必備品格和學科閱讀能力、學科思維能力、學科表達能力、道德情感能力、道德實踐能力等關鍵能力,學會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社會公民。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一框《讓友誼之樹常青》教學中,一開始上課,我就讓同學們談談進入中學后是否交到朋友?怎么交到朋友?有什么困惑?等等,并以此作為本節課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參與談論、交流分享,我適時對一些課堂生成的問題進行關注與追問,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通過本課學習,學生明白了友誼的重要性,建立友誼需要開放自己和持續行動,友誼還需要精心呵護,要掌握和運用用心關懷、尊重對方、正確處理沖突、正確對待交友中受到的傷害等呵護友誼的方法,這些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有利于讓學生學會與朋友和諧相處,和多數人和睦相處,有利于構建和諧集體和和諧社會。
二、?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科思維能力的教學情境
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思維能力,就是要引導學生能夠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為社會現實中有許多復雜的、綜合性的問題需要解決,而要對這些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客觀、全面地分析,并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就需要具備綜合思維能力,具備多方面的豐富的知識,但由于各方面的知識之間都有跨度、有角度,所以要培養學生找準問題解決需要的切入口,學會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道德與法治課程就是以培養社會合格公民為中心,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注重對學生從學習知識到思想認識,再到生活實踐方法的引導。因此,教師就要多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科思維能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對綜合性的教學情境進行深入分析討論,從中掌握一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思維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素養,為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奠定基礎,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例如,在進行九年級上冊第六課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園》教學時,我就創設了關于庫布齊沙漠成功治理,該治沙模式被認為是我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經典樣本,并榮獲聯合國頒發的“土地生命獎”等榮譽稱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析庫布齊沙漠成功治理的原因。學生按小組深入討論分析后進行了合作交流分享,從中也出現了不同意見的思維碰撞,我適時予以必要的引導。最后同學們從我國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創新治沙模式及運用科技治沙等角度進行了歸納總結,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積極參與,既掌握了知識,更提升了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思維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創設凸顯時代主題的教學情境
凸顯時代主題,創設緊扣時政熱點和地方素材的教學情境,宣傳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展示國家發展的重大成就以及本地區在發展中取得的可喜成績,這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非常重要的途徑,也呈現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征。如九上教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追求作為思想主線,全景展現中國騰飛的時代主題,以及面臨的挑戰和積極應對措施,對此,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心懷祖國,傾聽與講述中國故事,傳承與弘揚中國精神,凝聚和感受中國力量,共享共創與祖國和時代共成長的機會,做自信的中國人,追夢出彩。
在上九年級上冊第二課第二框《創新永無止境》時,我就創設了以下教學情境:2019年9月23日5時1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顆北斗導航衛星。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完成已進入倒計時,北斗將與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并肩為全世界提供精度更高、運行更穩定、功能更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成為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務空間基礎設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中國貢獻”。根據該情境提出問題:請同學們結合以上新聞材料談感悟與啟發。同學們對以上新聞材料興趣很高,積極參與討論,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進一步認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表達了今后要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愿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創設突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情境
2017年1月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如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提出了具體要求,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大大增強,但也存在一些思想認識上不統一的現象。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在上九年級上冊第五課第二框《凝聚價值追求》時,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觀看了2019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會見載譽歸來的中國女排代表,向這支光榮的隊伍表示祝賀,號召大力弘揚新時代女排精神的視頻,并提出問題: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知識,對上述新聞材料進行點評。同學們分組進行討論,討論后由各組代表進行交流匯報分享,經過大家共同交流合作,感受到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女排在2019年世界杯比賽中,以十一連勝的優異戰績奪冠,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同時,這也是中國女排第十次獲得“世界三大賽”冠軍的這種寶貴精神深深鼓舞著大家。大家認為,多年來中國女排以頑強的作風、高昂的斗志、精湛的技藝詮釋著“團結協作、艱苦創業、無私奉獻、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同時,同學們也指出女排精神充分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對于促進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具有重要作用。本節課通過創設學生認同感特別強的中國女排教學情境,對引導學生感受個人成長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對積極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五、?創設強化法治意識的教學情境
法治是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胺罘ㄕ邚妱t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法治是助推中國夢的實現及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同時,本套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也依據了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教材對法律領域的內容有所加強、更加集中,凸顯了強化法治教育的目的。同時,在當今社會,青少年違法犯罪率呈上升趨勢,呈低齡化現象,這引起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高度重視??梢?,從小培養學生具有法治意識的素養特別重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不斷增強青少年法治意識,引導青少年從小樹立法律意識,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有關法律知識的學習,主要達到兩個方面的目標,第一,要讓學生懂法,如法律的特征與作用、違法行為、憲法、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依法治國等內容。第二,要守法用法,如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行使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維護公平正義以及在具體情境中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等。因此,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有關法律課程內容的學習時,要積極創設強化法治意識的教學情境,加強對學生進行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的滲透,并引導學生通過思考,交流,感悟到法治的重要力量,自覺學法守法用法,樹立法律信仰,增強法治意識的素養,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參與者、推動者。
六、?總結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有效教學情境的創設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而對教學情境創設策略的進一步研究與實踐,還需要今后我們繼續立足于課堂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能力和思維水平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創新方式,研究對應策略,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朱文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J].中學教學參考,2017(13).
[2]謝佳莉.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分析[J].新課程,2018(35):60.
作者簡介:鄭海燕,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格致中學鼓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