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部門提倡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也加大了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視。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應用能力。但是在多種因素的干擾下,小學生的知識應用自主性和能力都不高。長此以往,會使學生難以應對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現代社會發展需要技能型人才,學生既要具備專業理論基礎,又要具備知識應用能力,所以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是需要教師加強重視的工作。
關鍵詞:數學教學;應用能力;培養策略
開展新課改主要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對所有學到的知識進行運用,強化其應用能力。而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都出自現實環境,學生如果具備了應用能力,就能夠借助其中知識來解決很多現實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建立落實相應的教學方法,以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一、?結合生活實際對問題進行創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在以往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期間,通常都是對主要知識點進行了解。所以,為學生布置的課后習題也是大量的,在核心素養強化受到重視后,小學數學課本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創新,與現實環境之間不具關聯性的單元知識都被刪減,融進了大量的與學生本身生活相關聯的知識,所以,對學生知識實踐也會體現明顯的促進性作用。在這樣的基本條件下,小學數學教師也就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學情和生活特征為其實行教學,并融入具有關聯性的情境,促使學生在有如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學習和拓展。借助如此相應的教學模式,才會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切實意識到數學元素隨處可見,對調動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垂線與平行線》的教學知識講解中,要想保證學生能夠充分掌握這一環節的知識點,教師就需要相應性的為學生設置情境式活動:小明家與學校的主路線較遠,為快速出行,小明父親考慮在家與主路線之間搭建一個直通道,要求學生輔助小明父親設置一條最短的通道路線。借助這種現實問題情境的設置、運用,能夠很好地促進學生對“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定理有深化的了解,也會為學生后續的高效率、高質量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更會為學生應用能力的強化提供保障。
二、?設置問題式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都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其也通常都會對包含復雜元素的習題表現出很高的探索欲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置情境活動過程中,就必須要結合學生的這種特征進行考慮,為學生提供充分地探索知識的空間,促進其在民主性、挑戰性的思考中,發揮自我、提升自我,以此促進其充分了解到學習數學知識的現實意義,促進其在長期學習和生活中,以數學的角度進行思考的習慣。例如,在《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教學知識講解過程中,教師就可在具體教學前,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在教室空間內找出各種圖形,并完成繪制。雖然小組學生在活動中都非常專心,但所繪制出的圖形還是與現實圖形間有著很大的差異,效果不理想,教師鼓勵學生查找出問題因素,小組學生經過研討后總結出,問題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其一是不了解圖形的繪制方向;其二是不了解繪制圖形與現實圖形間比例的大小,所以導致所繪制的各種圖形與本身理想中的框架存在明顯差異。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需要因材施教,與學生共同分析第二個問題因素。小組學生借助詳細的研討和分析了解到,需要將現實的長度都以同樣的比例進行繪制,從而確保所繪制圖形與現實圖形間的一致性。在如此現實的教學中,教師沒有遵循以往“我說你聽”的教學程序,而是融入了具有關聯性的情境,促進學生獨立尋找問題,提高探索知識的欲望,領悟當堂知識點的來源和目的,知曉這些知識點的現實作用,意識到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可以說,學生在這樣的情境式學習中,會不由自主地提高興趣,從而在寓教于樂中,豐富理論基礎、增強知識應用能力。
三、?巧妙設計練習來培養學生數學思維
數學練習是鞏固學生數學知識結構的一個過程,是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形成技能、提升發展能力的主要方法,所以教師設計練習時需要有針對性,在提升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注重借助練習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如在教授乘法的計算過程中,設計的練習可以有以下幾種:第一種,一根線長度為10米,用掉了一半,請問用掉了多少米?第二種,一根線長度為10米,用掉了一半,還剩下多少米?第三種,一根線其長度為10米,用掉了一部分,剩下了一半,請問用去了多少米?經過實踐證明,對于學生較易混淆的概念,經過對比性的練習,學生可以良好地掌握知識要點。
四、?在活動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從小學階段學生的角度來說,其所具備的理論基礎和生活經驗都是其學好數學的前提條件。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識,如定義、計算法則、圖形等的形成,都是通過對實際知識的運用和總結而來。而在現代教材中,小學數學教材有多個版本,其中知識也是多元化、現實化,切實說明了數學知識來自現實用于現實的原則,所以,在課本知識講解中,教師就可遵循這樣的原則,在具體講解指定知識點前,相應創設關聯性活動,促進學生提前在現實環境中收集數學元素,明了數學知識的來處和意義,知曉數學知識是在現實環境中總結而來。如此現實的教學過程,能夠促使學生進入到要學數學、愛學數學、善學數學的良好境界,進而調動其探索數學知識奧秘的積極性,豐富其學科素養,強化其知識應用能力。如在《乘法和除法》的知識講解前,教師就可為學生安排任務:一是統計自身生活環境中電氣設備的總數,并整理成表格;二是引導學生將自身的簡歷記入到教師提供的表格上。并且設計了比較兩隊計算組內同學的平均年齡,收集并計算組內同學平均每戶擁有的家用電器件數的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的活動,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數學,生活之中處處用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主動地去學數學,用數學。
這里還需要重點強調的是,興趣是切實保證學生應用能力明顯提升的根本前提,所以,教師就應當在高度重視基本知識講解的同時,還應以主動的態度融入具有知識拓展性的活動,在此活動設置中應著重考慮到知識的延展性運用,如此一來,才會有效調動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那么在具體行動中,教師就可根據小學學生的喜好設置融入具有關聯性的活動。如在課外郊游活動開展前,引導學生預估購置郊游活動相關物品的錢數,學校與郊游區域間的距離,如此現實的教學能夠明顯強化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促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元素是隨處可見的,應當在充分了解教材知識點的基礎上,才會在現實環境中正確、合理地將數學知識進行運用,并且在將課堂知識融入現實問題中時,學生探索知識的積極性會有明顯增強。例如在《圓》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就需要鼓勵學生自主性的借助實物擺弄、繪制、比對等知曉輪胎的軸長,即圓中心點與圓上某一點的間距,此為圓的半徑;必須要在所有輪胎半徑長度都一致的條件下,車輛才能順暢的被使用。借助這種問題的轉換,會促進學生對指定知識有更深入的領悟,也會促進學生在好奇心的感召下,深入挖掘現實環境中的數學問題,進而強化其學科素養,增進其知識應用能力。
總而言之,在現代小學教學中的所有科目中,數學屬于主要科目,對此教學科目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的提高。在現今教育部門提倡新課改的背景下,國內各地區小學數學教學實效也明顯增強。而要強化學生的應用性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應須教師在具體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相應性的練習活動,以此促進學生充分了解學習數學的重要意義,保證學生增強數學應用能力,為學生未來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羅桂芳.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能力的培養[J].江西教育,2019(12):61.
[2]孛鵬海.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5):121.
作者簡介:
劉成,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陳圩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