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杰
【摘要】合唱教學主要培養學生集體歌唱的表現能力,可以積累音樂表現的感性經驗,增強藝術表演活動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協調的團隊意識。本文提出了幾條有效提高教師合唱教學能力的建議,希望能給合唱教師的教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合唱教學;實踐性課程;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以能力為先”和“以實踐為重”的指導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普通高中音樂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包括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戲劇表演、音樂基礎理論、視唱練耳六個模塊,分別以藝術表演實踐和基礎知識深化為教學內容,是必修課程相關模塊的對應延伸和必要補充,為培育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提供藝術實踐的表現空間和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支撐,重在提升學生音樂表現的實踐能力,課程具有拓展課性質。
合唱模塊是必修課程歌唱模塊的拓展和延伸,是以合唱表演活動為主的實踐性課程,主要培養學生集體歌唱的表現能力,積累音樂表現的感性經驗,增強藝術表演活動中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協調的團隊意識。合唱模塊雖然以模塊的形式剛剛出現,但實際上每一屆的藝術節展演活動都會有合唱比賽,所以,合唱教學是我們一直在進行的,只不過是以社團或是特色課程的形式出現。
一、合理調配聲部,注重聲部間的平衡
在合唱教學開始之前,教師首要的任務是要了解每個學生的聲音特點,合理地調配聲部。看似簡單的一個環節其實并不容易,同樣一個教學班的學生在不同教師的訓練后可以取得的教學效果是不一樣的,除了每個教師有自己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對學生聲部的分配上。以往經常看見教師在為學生分配聲部中只重視學生的音域,學生能唱高音就分配到高聲部,不能唱高音就分配到低聲部。這樣做的后果是不管你什么方法對學生進行訓練也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作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一定要重視合唱教學中聲部間的均衡,合唱的每個聲部都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合唱聲部的調配和組織顯得十分重要。
我們在教學中通常將各聲部在音準、音色的相互關系稱為諧和;各聲部音量、音色的相互關系稱為均衡。聲部調配首先要依據學生的歌唱音域和歌唱狀態。高中學生的歌唱音域基本相差不大,在自然的歌唱狀態下,女聲一般高音能唱到小字2組的e或f,男聲高音能唱到小字1組的降e或e都可以分配到高聲部,不要一味要求學生都能唱到f或g,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聲音特點,如果學生具有較為充實的低音一定要放到低聲部;其次,要依據音色的明暗、厚薄。通常我們把音色比較明亮、柔和的分配到高聲部,音色渾厚、結實的分配到低聲部。但是對于少數歌唱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調配聲部時一定不能過分集中高聲部,如果過分集中產生的后果就是低聲部明顯會顯得很弱,這里的弱不光指的是音量而是合唱中的整體效果。雖然高聲部常常演唱主要旋律,但主要旋律有時也會出現在其他聲部,低聲部更需要有良好的音準支撐,所以,在平時訓練中我們往往把聲音最穩定、音準最好的學生放在低聲部。合唱的魅力就在于各聲部有機組合,做到了合理的聲部調配,我們的合唱教學就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從而為今后的教學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二、重視合唱基本訓練,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藝術表現
合唱的基本訓練主要包括演唱姿勢、呼吸、發聲、共鳴、咬字吐字、力度和速度的訓練等。教師只有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基本訓練,才能使他們的聲音收放自如更好地進行藝術表現。
“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正確的呼吸是良好發聲的基礎,是演唱的動力。在合唱的訓練中,呼吸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但往往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在平時觀摩比賽時,往往會聽到某一個合唱隊會出現氣短的現象,整個作品的速度會越來越快,甚至影響到音準。這都是因為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沒有注重氣息的訓練。呼吸的訓練在最開始可以讓學生做單純的呼吸練習,在教師的指揮下分別作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和快吸慢呼,練習一段時間學生掌握之后,就可以在發聲練習中進行練習。合唱中的呼吸分為整體性呼吸、聲部性呼吸和循環性呼吸。循環性呼吸是合唱藝術所特有的,它可以表現出連綿不斷的特殊聲音效果,使聽眾在較長的音樂段落中感覺不到呼吸,這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間斷的訓練。
聲音訓練是提高學生演唱水平的關鍵,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嚴格訓練,而不是盲目地走形式。曾經看過一些合唱訓練,雖然在訓練時有示范、有練習、有糾正,但只考慮了音準、唱法,沒有綜合考慮到呼吸、共鳴、力度變化等因素,明顯不知道聲音訓練的目的是什么。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安排學生進行哼鳴、開口音和閉口音的練習,還要進行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訓練,訓練學生有意識地運用不同的共鳴區域發出音色一致的聲音。除此之外,還要重視連音練習中的力度變化和連音與斷音的綜合練習,當然,多聲部合唱訓練多聲部的功能練習尤為重要。
三、教師要不斷地學習研究,更好地發揮“指揮”的作用
合唱指揮是歌曲演唱的總工藝師,負責歌曲演唱的實施方案。合唱指揮必學善于團結每一位合作者,爭取全體合作者的理解、支持,并發揮其主動性,共同為藝術創造的成功而努力。而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不斷地學習研究怎樣才能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指揮的手勢必須干凈明確。指揮的手勢是一種語言,雖然無聲,但它卻表達了你所有的意圖。手勢線條所表示出來的強弱、大小,松緊快慢等都要反映出具體的內容。明確左右手的分工,有意識地進行反復練習,讓學生能從指揮的手勢、表情,感受到音樂的激情。因此,教師必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才能訓練出一個高水平的合唱隊來。很多教師在演出中指揮手勢不規范,學生怎么能夠準確無誤地表達作品呢?
四、教師通過合唱教學,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
教師首先要通過合唱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與感知能力,引導學生從作品的節奏、速度、力度、和聲等音樂形式上來理解作品內容,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發現美、認識美、領悟美、表現美的能力;其次,通過豐富實踐形式增強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教學中靈活應對不同水平能力的學生,針對不同教學對象合理安排不同形式、不同難度的合唱曲目,以適應更多學生的學習水平,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享受音樂藝術的熏陶,直面音樂藝術的魅力,釋放自身潛在的藝術表現力;再次,通過合唱教學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拓展藝術視野。合唱可以體現人類特有的情感、心理活動、思想感情、生活狀態,并且能夠幫助人們感受到音樂的高雅美麗。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們欣賞、排演優秀的合唱作品,帶領學生發現、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音樂和創作作品,讓學生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合唱文化的多元性。
合唱是通過眾多人聲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作的集體活動,利用合唱隊員之間的長處來創造整體音響,表達思想情感、塑造音樂形象。相信只要我們細心地做好教學工作,認真聆聽、思考、總結,一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合唱教師,帶領學生用自己的聲音發現美、認識美、領悟美、表現美。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