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靖珺 石磊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教育的發展,將信息技術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改變的不僅僅是教學方法和手段,更為重要的是教學理念、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也得到了變革與進步。依托信息化教學環境和手段,系統設計高職音樂表演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目前高職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探索。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教學設計;鋼琴即興伴奏
【中圖分類號】J62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中提出:“全面加強信息技術支撐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能力,以先進教育技術改造傳統教育教學,以信息化促進職業教育現代化?!北疚囊砸詧A舞曲類型歌曲伴奏訓練為例,介紹信息化環境下高職音樂表演專業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模式的創新性探索。
一、教學分析
(一)教學內容
圓舞曲類型歌曲伴奏訓練是音樂表演專業基礎課鋼琴即興伴奏課程“不同風格歌曲”教學模塊的內容。
(二)學情分析
音樂表演專業二年級的學生,她們通過一年多的專業學習掌握了基礎樂理知識、鋼琴彈奏基礎能力及音樂風格聽辨能力。通過之前課程模塊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歌曲伴奏基本規律,在樂譜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和弦安排、織體運用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鞏固副和弦運用的基本原理;掌握為圓舞曲類型歌曲伴奏的基本樂理和彈奏注意事項;能力目標:能夠對圓舞曲類型歌曲進行有效的作品分析,從歌曲情緒、風格以及節奏特點等方面來布局歌曲的編配方案,能夠正確演繹圓舞曲類型歌曲伴奏編配成品,尤其要熟悉掌握圓舞曲的三拍子節拍特征,素質目標:有效提升藝術審美、藝術表現和藝術創造的能力,具備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基本素質,形成精益求精的技能學習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確定為:正確分析歌曲編配時副和弦與正和弦使用的合理性;掌握圓舞曲類型歌曲的伴奏音型特點;合理使用伴奏音型編配圓舞曲類型歌曲伴奏。教學難點則是:左手彈奏三拍子伴奏型時,保持節奏的平均性;彈奏出三拍子的特殊律動節奏感。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路
依據高職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實踐技能”的教學理念,創設信息化教學環境,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以“圓舞曲類型歌曲伴奏編配彈奏”系列進階任務為主線,通過教師“課前網絡課程平臺導學→課中數碼鋼琴教學系統助學→課后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輔學”和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鞏固拓展”的教學互動,系統設計 “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
(二)教學方法
1.教師教法
教師主要使用任務驅動法、啟發引導法和示范講解法。課前利用網絡課程平臺發布任務清單和學習資源包,引導學生進行課前學習,借助平臺師生共同評價和查找學生回傳的作業。課中利用數碼鋼琴多媒體教室集體課教學系統,示范講解本課重點,同時通過數碼鋼琴進行集體教學、分組訓練及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多形式示范講解。
2.學生學法
學生主要運用自主練習法和比較學習法進行學習。以完成指定曲目的編配、伴奏任務為主線,對照任務清單,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自評,及時調整優化自己的學習策略。利用數碼鋼琴多媒體教室教學系統進行自主練習,有需要時及時呼叫教師,尋求個性化的練習輔導。通過分析比較同學的編配方案,及時檢視調整自己的任務完成情況。
(三)信息化教學手段
線上信息化教學使用搭載學習通APP(網絡教學平臺)、問卷星、錄音軟件“錄音機”、蟲蟲鋼琴APP、譜譜風的移動學習終端(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線下數碼鋼琴課室覆蓋高速無線wifi,配備數碼鋼琴、多媒體集體課教學系統、多媒體教學電子白板。
三、教學實施
(一)課前預習
課前三天,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向學生發布《學習任務及學習資源清單》和三個微課:《圓舞曲之歌曲分析》《圓舞曲之全曲和聲編配》和《圓舞曲之彈奏分析》。學生觀看微課,完成教師提供的課程包中的學習任務,回傳彈奏錄音音頻到教學平臺,通過“問卷星”完成微課學習的自我評價。
(二)課中學習
1.分析反饋,銜接課前任務
教師通過問卷星調查問卷反饋的結果,對學生微課學習的情況進行簡要的分析與總結,選取并播放2個學生課前完成的《圓舞曲之彈奏分析》微課任務錄音,請學生分析存在的問題。學生找出作業中和弦使用不恰當、休止符彈奏有誤等問題,教師點評講解并示范講解應如何矯正。
2.集體教學,示范講解新內容
教師使用數碼鋼琴多媒體集體課教學系統,介紹圓舞曲類型歌曲的音樂風格及節拍特征,示范講解三種常見的圓舞曲類型歌曲的伴奏音型,示范彈奏圓舞曲經典曲目《藍色多瑙河》。學生通過投屏能清晰地看到教師在鋼琴上的彈奏示范,并對教師示范彈奏的圓舞曲進行伴奏音型的分析。教師發布伴奏音型測試,學生完成測試任務。
3.個別教學,自主練習完成新任務
教師通過學習通APP發布課堂練習任務和發送需要學生編配的曲譜,學生帶上耳機在互不干擾的環境中進行個別練習,老師通過多媒體集體課教學系統點對點檢查個別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錄音和個別指導。當學生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同樣可以使用多媒體集體課教學系統的呼叫功能向教師發出求助,教師可以通過教學系統的通話功能對其答疑指導,也可走到學生身邊手把手地個別輔導。
4.集體反饋,分析解決共性問題
教師選取并播放在上一個自主練習環節錄制的學生作品,請學生分析討論其存在的編配和彈奏問題,并由學生現場展示應如何矯正,學生的矯正彈奏將通過多媒體集體課教學系統呈現在所有同學的眼前。通過這一“練習→輔導→分析→矯正→鞏固練習”的教學循環,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得以全面解決。
5.布置作業,提升鞏固學習成效
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發布完善《紡織姑娘》歌曲編配彈奏的課后作業,學生通過練習和編配設計完成課后作業,并能準確彈奏。教師發送問卷星調查問卷,學生對照問卷的學習任務清單檢查自己的課中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并對任務完成質量進行自評。
(三)課后拓展
學生兩人為一組,協作完成兩種風格圓舞曲的編配和彈奏,并將編配彈奏的歌曲錄音音頻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各組同學互相檢查作業并互評。教師提供不同彈奏類型的視頻,啟發引導學生嘗試不同的彈奏方式,學生在完成作業任務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利用數碼鋼琴組內或組間進行協作,嘗試連奏、協奏、重奏和彈唱等不同形式的練習。
四、學習評價
以信息化教學技術為支撐,構建多元主體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評價反饋體系,將本次課的學習評價分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教學環節,充分發揮教師引導學習、學生自主學習和學生協作學習的教學效果,形成新的伙伴學習激勵機制。
五、教學反思
將信息化技術融入高職音樂技能類課程教學,對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與學、教與教、學與學的全面互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2]5號.
[2]《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7〕4號.
作者簡介:區靖珺(1975—),女,漢族,廣東廣州人,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藝術學院講師,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研究;石磊(1980—)男,漢族,貴州遵義人,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文化藝術學院副教授,音樂學學士,研究方向:音樂理論、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