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冉
摘 要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迅速發展,我國教育逐漸把重心轉移到學生素養的培養與發展上,因此,優質高效課堂教學這一旨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師生的青睞。本文將淺析核心素養,并結合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水平,尋找核心素養和課堂教學的內在關聯,有針對性的提出幾點有助于核心素養和課堂教學融合的策略,推動課堂的優質性與高效性。
關鍵詞 核心素養 優質高效課堂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2.012
On 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Core Literacy
SUN Ran
(Xinlian Colleg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China's education gradually shifts its focus to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 literacy, therefore,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is design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s increasingly favor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ore literacy and combine with the current level of education in China to find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literac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t puts forward several strategies that are helpful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ore literacy and classroom teaching,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Keywords core literacy; quality and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單一的知識型人才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核心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打造基于核心素養的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是當下發展教育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
1 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這一名詞并非由我國首創,而是現階段大部分國家比較認可的一種概念,可以說是社會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而且,核心素養在教育改革中的應用在許多國家已然發展出一套成熟的模式,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適應新經濟模式的優秀人才。其實,雖然核心素養理念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是我國教育體系對于核心素養的內涵已經有了較為高度的認識。早在2003年,我國教育事業就對核心素養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剖析,認為其無論是對于個人成功還是社會發展而言都是以下不可或缺的技能,而且是集知識、技能、情緒甚至是價值觀于一體的、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核心素養理念的核心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具體來說其又分為三個版塊,分別是自主發展、文化基礎以及社會參與。再進行進一步細分的話,自主發展主要是旨在學生能夠學會學習,并且健康生活;社會參與是希望學生能夠有責任有擔當,能實踐能創新;而文化基礎則希望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而這六個小的模塊則共同構成了全面發展的人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現階段,尤其是近幾年來,我國的核心素養培養理論也日趨成熟,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理論也逐日完善,有了更專業、更細致的方法。與此同時,對學生基礎能力的養成也還要更加重視,使學生真的能夠全方面發展,從而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一批尖端人才。
2 優質高效課堂教學的內涵
所謂優質高效課堂教學,其實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教師遵循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于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從而實現自主發展、文化基礎以及社會參與等培養全方面發展的人所必備的技能的養成,助力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
優質高校課堂教學的著重點自然就是“優質”和“高效”。“優質”指的是顯著的教學效果以及優越的教學效益,其主要追求的是實現三維目標和核心素養,或者說這兩點就是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主要解決了“培養什么人”這一根本教學任務。教育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而教育目標也會隨著經濟的進步而不斷變化,正如現今的核心素養人才的培養正是迎合了經濟的迅速發展趨勢,優質教學是教育順利進行的根本目標。“高效”指的是優異的教學效率,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時間和精力的最佳分配,使其各方面的素養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均能夠得到最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說解決了“如何培養人”這一教學任務,能夠有效的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由被動接受到主觀上愿意學習,從而促進學生終身學習理念的養成。
3 核心素養和課堂教學的內在關聯
日常被人們所熟知的教學路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來自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教育,這三類教育路徑同時也是核心素養的基礎實施路徑。本文所提到的課堂教學歸入學校教育,同時也是占據人才培養主要地位的教育模式。課堂教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現階段的課堂教育總體規劃中共包含了三個層次,分別是時代性、科學性以及民族性。時代性是為了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所制定的人才培養原則,基本反映了經濟發展為社會人才帶來的新型考驗,使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能夠完美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科學性反映了教書育人的基本原則,即以人為本,發展與孩子們身心健康高度符合的素質教育,并以科學高效的理論依據作為支撐,培養身體素質和道德水平以及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而民族性則具體體現在近些年來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發揚上,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增加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提高自身的綜合性實力。總的來說,核心素養與課堂教育的融合是課堂教育的高效與優質這兩項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模糊了學科之間的界限,補齊了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短板。
4 核心素養與優質高效課堂教學結合的策略
4.1 優化教學效率
教學效率是由教學工作所投入的時間、精力與達到的教學效果之間的比值來決定的。因此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教學效率是必須考慮的一項因素。隨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學生為了適應現階段的需要,不斷增加學習的內容,與知識的難度,因此為了節省學生與教育工作者的時間與精力,注重教育方法的效率是為學生與教師減負的重要方法。
優質高效課堂教學的開展與構建需要在適當的時間的限制下投入適當的精力并且讓學生在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方面的發展所收到的效果最大化,在課堂上靈活運用并引導培養學生學會利用批判、對話、討論與反思的學習方法來讓學生建立起當前新知識與已知舊知識之間的聯絡體系,使學生達到自主的深度學習,并使其在理解所學知識的原理與本質的同時,構建起正確科學觀。
4.2 標準化教學效益
在一定時間的課堂學習后,學生所理解、認知的有價值的新知識被稱為教學效益。因為當前的教學工作主要圍繞著應試教育所展開,因此也需要利用相應的考試卷面成績,來考量教學效果。
在教學效益方面,教學目標設計必須與三維目標的實現緊緊掛鉤,力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將課堂教學工作績效精準化、目標明確化、效率最大化。正因如此,想要達到高質量的高效課堂的要求,教師必須熟練運用學科課程標準、核心素養框架等重要文件的要求,進而深刻理解與貫徹學科核心素養的本質。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確保課程知識的連貫性、整體性,需要深刻理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與學科核心體系,進而保證課堂教學內容可對學生的核心素養起到發展與促進的作用。
4.3 實效化教學效果
核心素養中所謂的教學效果相對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效果而言更加全面。不僅包括了教學任務的完成進度,更側重于關注學生在實際的學習中所取得的進步,可以說兼顧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更能夠清晰的反映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在現階段的教學中,為了深入落實素質導向的核心素養教學,教師應該做到根據學生的學習完成度來調整教學任務,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道德水平的進步,并且不要吝惜對進步的學生予以客觀評價。此外,就是要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整體課堂教學,根據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大致規劃教學軌跡。在深入教學中,將所制定的目標進行細致劃分,保證其是切實可行的。最后,教師應該定期設置教學成果反饋環節,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總結與反饋工作,加強師生間交流,從而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5 結束語
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適當的方法提高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實現促進學生自我修養發展的目標。我們應該做到核心素養與課堂教育的高度融合,做到與時俱進、契合時代發展的腳步、順應不同時代社會的需求,培養出一批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 翁淑琴.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高效課堂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3):151-152.
[2] 張偉艷,楊桂蘭.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生物實驗教學設計[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35(10):28-31.
[3] 尚力沛,程傳銀,趙富學,董鵬.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體育課堂轉向與教學轉變[J].體育學刊,2018.25(02):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