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紅


【摘要】拉赫瑪尼諾夫是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升c小調前奏曲》是他早期獻給恩師阿倫斯基的作品,這也是他代表作品之一。這首樂曲雖被稱作是“前奏曲”,但它是一首短小完整的樂曲。本文從作曲家的創作時期及風格、作品的創作背景、風格特征、曲式結構等方面對音樂及其演奏技巧進行簡要分析。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拉赫瑪尼諾夫及其作品。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音樂分析;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作曲家簡介
(一)生平介紹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是二十世紀世界重要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他的曾祖父在圣彼得堡和著名的演奏家菲德爾學習,母親在圣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使他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樂熏陶。4歲時學習鋼琴,9歲就進入了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1885年,他跟隨鋼琴演奏大師茲維列夫在莫斯科學習鋼琴,四年后,考入了莫斯科音樂學院,進行更為嚴格、正規、系統的學習和訓練。鋼琴作品在他的音樂作品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并且具有強烈的俄羅斯風格。
(二)創作時期及風格
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里,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后成為自由藝術家時,他跟著塔涅耶夫和阿連斯基兩位著名的作曲家學習作曲。他創作的《第一交響曲》(op.13),1897年在彼得堡首演失敗,這使他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喪失了對創作的信心,后來經過治療,逐漸恢復自信,繼續他的創作生涯。
第二階段是他以作曲家的身份創作了許多鋼琴作品,有《第一奏鳴曲》《第二奏鳴曲》、兩組《前奏曲》。
第三階段是十月革命爆發以后,由于俄國發生劇烈的改變,拉赫瑪尼諾夫選擇離開俄國,定居在美國。在這一個階段,充滿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也充滿了悲劇色彩,同時在這個階段,他的創作力有所減弱。
《升c小調前奏曲》是他在第一階段時期創作的,在莫斯科首演時,由拉赫瑪尼諾夫親自演奏。
二、《升c小調前奏曲》音樂分析
(一)創作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革命,在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黑暗統治下,受到痛苦的鎮壓,思維活躍的作家和藝術家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社會的感受。當時許多的西歐文化開始流入俄羅斯,鋼琴音樂作品也開始在俄羅斯流傳,拉赫瑪尼諾夫受其影響,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鋼琴作品。《升c小調前奏曲》就是其中之一,這首鋼琴前奏曲的靈感來源于聽到了莫斯克里姆林宮的鐘聲,他以雄渾厚重的鐘聲作為曲子的基調,他將自己對俄羅斯社會狀況的親身感受,以及自己對家鄉的熱愛與緬懷之情融入其中,使《升c小調前奏曲》有了深厚沉重的悲傷色彩。
(二)風格特征
浪漫主義風格。拉赫瑪尼諾夫繼承了肖邦、李斯特等人的音樂風格。他的作品描繪出一幅生動的畫面,似乎處于精神解放,深刻而莊嚴,具有時代變遷的憂傷感。他還結合了個人經驗,吸收和繼承的前人經驗,體現了傳統形式的個人表達。
民族風格。俄羅斯是一個富有藝術情懷的民族,音樂作品優美動聽,富有抒情性,對于演奏也有很高的要求。拉赫瑪尼諾夫憑其獨特的風格,其作品既包含豐富的內心世界又有崇高的道德力量。
心理矛盾沖突。拉赫瑪尼諾夫是一位宿命論者,形成了一種“自我否定”的音樂表現。例如:《升c小調前奏曲》中第6-7小節中,出現了“死亡”象征的曲調,運用了柱式和弦為旋律,埋藏在作品中的格里高利圣詠的曲調。拉赫瑪尼諾夫的這一曲調,創造了“世界之最”,并且通貫了他所有的作品,有種想反抗但又無力反抗、無法擺脫“命運”或者“死亡”的感覺。
(三)曲式結構
《升c小調的前奏曲》運用了典型的復三部曲式,共62 個小節,全曲以屬功能結束。結構圖如下:
《升c小調的前奏曲》的呈式段A(1-14 小節)是一個結構重復的單樂段,樂段和聲結束在屬功能上,開放性終止。由a—#g—c這三個音開始全曲,為主導動機,是全曲的核心,在這一部分反復出現八次。在第1小節—第二小節,左右手同時演奏固定的低音,被稱為“命運主題”,像教堂里的鐘聲,莊重而又堅定,呈現出整首曲子的主題核心。第3-14小節是樂句主體,以屬功能結束,并且在高音調區域旋轉,力度為PPP,與主題旋律形成完全不一樣的風格。
展開段B (15-45小節) 激情的(Agitato),表達了動蕩不安的情緒。左手低音持續為主旋律,調性由E大調和#c小調交替進行,半音階與低聲部的單音運動發展,由大和弦轉為急促不安的三連音,使情緒由沉重變為激動,但還有一點惶恐不安,在速度上也由慢板變為快板。第15-35小節,左、右手的旋律彼此照應,連接緊密,具有歌唱性。從第36小節開始,三連音的單音轉變為強有力的和弦,以fff的力度左右手交錯彈奏,將全曲推至高潮,情感變得激進躁動,像是在絕望中大聲哀求。在44-45小節是連接部分,由帶有延音記號的全音符與二分音符組成,和聲終止在屬功能上,引出呈示部主題動機的再現。
再現段A1(46-62)變化再現了呈示段,力度增強到fff及sfff,高、低音區和弦同時彈奏,給人一種震撼的效果,仿佛將壓抑在內心的悲愴情緒一并爆發出來。再現段的左右手同時彈奏大和弦,聲音加厚一倍,用沉重的和弦表現了鐘聲的威嚴性,一切黑暗將被吞噬。樂曲從56小節開始,情緒隨著長音和弦的持續進入尾聲,逐漸安靜,像是對自己悲劇性命運做的最后的嘆息。
三、演奏技巧
(一)鐘聲
《升c小調前奏曲》是由“鐘聲”開始,同時也是全曲基調的確立。本首曲子以三個沉重的低音開始,創造了一種悲劇的感情色彩。左手低音八度雙音與右手單音開始,在彈奏時手指要堅固而結實,但手腕以及胳膊都要放松,手腕要略高一些,三個音逐漸加強,保持高音旋律,演奏出洪亮而莊重的效果。
(二)和弦演奏
在晚期的浪漫主義創作中,作曲家常用連續的大和弦來表現音樂。在彈奏和弦性的旋律時,所有音要彈齊,并且突出右手高音旋律。彈奏八度時,手腕放松且穩定,用肘部的作為力量的支撐點,指尖勾住。如第7—9小節和第11—12 小節,左右手以下降和滾動的方式來彈奏八度和弦。第7小節,左右手都是和弦性的旋律,注意手指交叉的和弦演奏,手腕、胳膊、肩膀都要放松。
(三)三連音演奏
《升c小調前奏曲》展開段是激情的(Agitato),在這一樂段的最后,激烈的三連音,以ff的力度彈奏。在彈奏時要注意樂句的呼吸,右手的三連音和左手的主旋律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速度隨之加快,使音樂聽起來動蕩不安,像是為自己的命運做斗爭。在創作展開部時,拉赫瑪尼諾夫運用了四部和聲的寫法,在彈奏時要保持旋律清晰連貫、聲音均勻且富有激情。在第36~42小節中,運用的是托卡塔式的左右手相互進行的三連音,在彈奏時手腕放松且手臂的力量要通透,迅速觸鍵,聲音整齊、均勻。
四、結語
《升c小調前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具有他獨特的音樂風格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真摯思念的感情。本文通過對這首作品的作者及創作風格、曲式、和聲等音樂分析,探討了《升c小調前奏曲》的音樂與演奏。希望可以通過本文的分析,讓演奏者可以更加深入徹底地了解拉赫瑪尼諾夫及其作品。
參考文獻
[1]拉塔利諾,陸辛耘.拉赫瑪尼諾夫傳記[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2]馮志平.西方音樂史與名作賞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3]姜文子.拉赫瑪尼諾夫與他的《升c小調鋼琴前奏曲》[J].鋼琴藝術,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