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奇
摘 要:數學概念是數學教學中的基本元素。在數學教學中,以概念教學為出發點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揭示數學概念形成的基本規律,便于形成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提出了數學概念教學的幾個策略,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教師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探究與策略
數學概念是數學教學的切入點,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性格特征決定了他們對數學概念的掌握方式是簡單而表象的,這就要求教師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為著眼點,揭示概念形成的規律。基于此,對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和應用提出以下不同的教學策略。
一、各具特色,強化階段性教學
1.多樣化特點。小學數學的內容是包羅萬象的,小學階段數學知識主要是基礎知識,在具體的教學中采用概念教學。其實概念是基礎,圖形文字具有表象性,概念清楚了,其他內容的教學就會迎刃而解,所以,概念的學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
2.直觀性特點。小學數學比較抽象,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就小學階段而言,數學概念一般沒有高深的表述,只有淺顯易懂的陳述,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3.階段性特點。階段性也就是循序漸進,就是對小學階段概念及相關知識的傳授必須分階段進行教學,并逐步達到融會貫通,如在教學分數的乘法除法時,先把加法和減法研究通,在此基礎上學習乘法和除法就會游刃有余了。
二、表象豐富,寬泛性感知
小學階段是人一生讀書和獲得知識的啟蒙階段,小學生對知識的感知和理解都是通過感官刺激獲得的,進而深入大腦中,要讓學生的認知帶有綜合性,避免孤立性。如在介紹一把椅子的認知活動中學生明確數量為1,屬性可以分為木頭或者塑料等,顏色又分為黃綠或者其他顏色。在引導學生的認知過程中,應對事物的本質屬性加以強調,任何事物都具有豐富表象,但它們都有綜合性或者寬泛性的特點,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對自己認知的事物給予全方位、多角度的認識。
三、專注本質,理解綜合性
數學是一門在生活中產生并得到發展的學科。數學的本質是邏輯嚴密,是具有綜合性的一門學科。學習數學不是一天半日就能見效果的,特別是小學生,由于他們的生活范疇和知識所限,對數字或理論的學習很難掌握其本質意義。如在學習行程問題時,我們要抓住這類問題的本質:速度和時間不相同而路程一致。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抓住這一核心現象,明確三個概念:路程、時間、速度,并能講述各個概念的特點,最終理解還需要三者綜合起來,把它們放到某一個問題中,這樣不但抓住了事物的本質,而且綜合運用各種方法解決了復雜問題。
四、重視共性,揭示深刻性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勤于分析問題的能力,并達到從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飛躍。如在學習數字“1”的過程中,一把椅子,一輛小車,一個茶杯,一頂帽子等從數量來說都是“1”,而“1”的本質屬性也就是椅子、小車、茶杯帽子等各種事物,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這也是它們的非本質屬性。我們對這個概念的認識首先要從本質屬性抓起,重視它們的共性,從數量上來說都一樣多。再過渡到其他非本質屬性的認識,從數字的深刻性上來理解其他特點,也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到一般的認識方式的提升。在小學階段概念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面對許多的數學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每個知識點時,首先要學會給學生以下定義的方式交代問題,由于知識的局限,有時候概念不太準確,今后隨著知識的加深和理解能力的加強,漸漸地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就會發生新的變化,便于更加準確地理解和運用。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小學數學的學習在基礎知識階段意義重大。要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教師就要善于講解好各種數學概念,做到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雙落實,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智力,開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只有學會概念并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習中,我們才能很好地落實小學數學的培養目標,運用從感知反映客觀的實例出發,注意已有生活經驗,通過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變式判斷等從感性以理性的策略,使學生形成數學概念,既有利于發展他們的數學思維,也能有效地培養他們從事實中發現規律的探究能力。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方法非常多,教學過程也非常重要,就整個小學階段數學的學習來說,就是要把握教學進度,有計劃、分層次、按梯度地進行教學,學生只有熟練掌握了概念的內涵和本質,才能更加準確地運用到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提升他們的學業水平,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思考和探究,有時也寫下來,希望能夠得到同行們的批評與指正。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