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君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是以小學生生活為基礎,將培育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熱愛生活作為主要教育目標,是一種生活型綜合教學課程。小學生的日常生活較為豐富多彩,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展開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充分發揮出法治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師需在重視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基礎上,將學生的生活作為主要的教學出發點,從而推動生活化教學的發展。主要圍繞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怎樣更好地開展法治教育的教學為主,將教學與生活充分結合在一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以及綜合素養。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思考
道德與法治作為培育學生道德素養、規范學生日常行為的一種重要教學課程,特別是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內容主要來源于生活,教師需將生活與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促使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創新、改革。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加強學生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利用教學內容充分講解身邊的事實案例,從而印證課程的教學內容,逐漸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以及法律意識,從而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鉆研教材內容并充分掌握法治教育的重點內容
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本遵循,將憲法精神作為主線部分,并以增強規則意識、誠信意識、程序意識、責任意識等作為核心內容,從而設計出具有法治內容的教學課程。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時刻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能夠掌握較多的法律知識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識,尤其是與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內容[1]。例如,教師在講解部編版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中《吃飯有講究》一課時,若教師在少數民族聚集地區進行教學,可能會涉及部分宗教、文化習俗等方面,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結合教學地區的實際情況,適當更改教學內容制定合理的教學模式,從而引導學生充分尊重不同的文化習俗。所以,教師掌握較多的法律知識,才能更好地開展道德與法治中的法治教學。
二、理論結合實際并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
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主要目標,是對學生普及更多的憲法知識,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守法意識以及行為模式。教師通過法治教學培育學生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以及法律能力,使學生將守法作為日常行為的標準,讓法律規則逐漸成為學生的道德觀念,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掌握部分與人交往的規則以及行為意識。因此,教師需充分認識到讓學生單純的記住法律條例,并不能較好地普及法律知識以及法律意識。教師需充分結合實際情況,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遵守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并清楚哪些是不可以的行為,讓學生更好地解決所面對的問題。道德與法治教師需將學生的實際生活作為著手點,并從點滴細節對學生進行指導,及早對學生意識、能力進行培育,并在大方向對學生進行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以及法治能力。
三、課后進行相關實踐并統一學生的知行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需要充分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及生長規律,在法治教學中重視建立將學科的邏輯、生活邏輯、理論知識以及現實生活相結合的統一教學課程,從而實現法治教學中道德相結合的統一教學目標。教師除了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法治教學,還需要注意日常行為舉止中滲透法治意識,并將法治意識徹底貫徹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為學生起到一定的榜樣作用,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2]。例如,在講解部編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中《干點家務活》課程時,教師可以設計相關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家庭活動,能夠主動承擔家庭中的家務勞動等情況,并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對家人的愛。學生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后,能夠掌握疊被子、疊衣服、洗碗等家務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勞動充分感受到自己應該承擔的義務。
簡而言之,小學教師在道德與法治中滲透法治教育,是實行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也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并轉變自身的教學模式,并為學生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促使法治教育逐漸滲透法治教學,促使學生身心健康一同發展。教師通過道德與法治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逐漸提高學生的法治觀念以及法律意識,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充分自覺遵守法律法規進行一切行為活動。教師不僅需要對日常教學展開思考,還需積極探索合適的教學模式,從而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大幅度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對學生的成長道路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姜琳琳,劉曉強.新時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中“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有機融合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5):33-37.
[2]鄒楠.新形勢下對中小學法治教育的若干思考:基于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特征分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4):152-154,104.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