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在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課堂,走進青少年,增強其愛國情懷,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興趣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今世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日益深化,與國際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外來文化通過影視傳媒、飲食、節日等形式,全方位地“入侵”中國,從思想上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及傳統文化孕育的價值觀念,如: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助人為樂等等,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困境。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給學生,讓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并發揚光大。
近年來,《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深受大眾歡迎,讓更多美好的詩詞在時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來、傳承下去,并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少年強則國強”,毋庸置疑,青少年在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體在青少年。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走進課堂,走進青少年呢?
一、文化經典日日讀
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認真背誦才能記住,才會在平時使用的過程中脫口而出,隨著閱歷的增加自然會加深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從而更加熱愛古代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先賢為我們留下許多經典著作,如諸子百家,史家經典等,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研究。為了讓學生親近經典文化,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近年來,我們學校開展了“晨誦午練”的文化經典誦讀活動。每天早上和中午課前二十分鐘,到校學生需誦讀《新三字經》《論語》等適合小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文化經典,在誦讀之前,老師會講解當天的誦讀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經典的內涵,學習其中仁、義、禮、信、孝等中華傳統美德。文化經典誦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更能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健康積極思想觀念的形成和完善。
二、分階段選擇適合的文化經典
泱泱中華五千年,涌現出無數經典的詩歌,或慷慨激昂,或優美婉約,或抒情,或詠志。這些文辭優美的古詩詞,承載著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知識。通過學習這些經典古詩詞作品,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體會古代先賢數千年傳承下來的人生感悟和詩詞意境,同時感受詩詞的文化魅力。
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賞析能力是一個從無到有,逐步提高的過程。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要根據低、中、高段學生的理解能力,選擇適合各階段學生的經典詩詞。一二年級的學生剛剛啟蒙,知識水平較低,他們適合學習一些淺顯、朗朗上口的古詩詞,如《江南》《敕勒歌》《詠鵝》《登鸛雀樓》等等。這些詩詞文辭優美,意境和哲理便于理解,而且短句更利于誦讀和記憶。
三四年級屬于小學中段,可以學習一些蘊含著較為深刻的思想感悟和人生哲理的詩詞,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過零丁洋》等。這些詩詞有的需要結合詩人所處的歷史環境才能深刻理解,有的是詩人一生經歷的感悟凝結,不僅需要背誦,更需要學習背景知識,無形中便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學生的知識面由縱向視野向橫向視野貫穿。
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他們的知識體系正在初步形成。這一階段的學生有著十分強烈的求知欲,對傳統文化也有較大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趨勢下他們熱愛學習,熱愛閱讀。這一階段的學生,可以接觸一些較長的詩詞,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將進酒》,杜甫的《三吏》《三別》,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岳飛的《滿江紅》等等。通過這些詩詞及背景知識的學習,學生的知識面呈幾何式的擴展,詩詞感受力進一步提高。學生不僅能領略中華詩詞之美,增強對詩詞的感悟,修身養性,提升內在氣質,增強文學素養,而且培養了愛國主義情懷。
三、情境教學,激發興趣
創建傳統文化情境,營造學習氛圍。小學生喜歡聽故事,而傳統文化蘊含了很多趣味性和可讀性的故事素材,教師可以通過創建傳統文化的故事情境來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比如,將“井底之蛙”“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講給學生聽,學生的注意力得以有效集中,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在學習典故中,學到了傳統文化。
增強知識直觀性,提高傳統文化的感受力。利用教學設備,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在視覺、聽覺方面的深刻體會,促進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三國演義”的場景,同時讓學生對“桃園三結義”“草船借劍”“火燒赤壁”等故事片段進行視頻的瀏覽,使里邊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為學生營造了“身臨其境”的氛圍,提升了知識的直觀性,讓學生能夠深刻領悟作者想表達的精神要髓,更全面地感受傳統文化,理解其精神內涵。
總之,傳統文化融入了課堂,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需要教師的不懈努力,需要學生的認真投入。傳統文化的學習不僅要在課堂上,更要成為一種生活中的良好習慣,使學習經典文化在整個校園蔚然成風。小學是學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初步發展的時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及時滲透傳統文化,能夠奠定學生的文化底蘊,為進一步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綜合素養奠定基礎,增強其愛國情懷,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
隨著傳統文化教育的深入開展,青少年沐浴經典而后豁然開朗,博覽群書而后自我感悟,將用實際行動證明實現民族復興“舍我其誰”的情懷與氣概。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