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七玲
【摘 要】本文以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為例,論述農村職業學校助力精準扶貧機制的構建與實踐,提出具體的實施措施:成立助學部門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貧困生扶貧制度;依據《貧困生助學獎學制度》,為貧困生創造助學獎學條件,對貧困生助學獎學;依據《貧困生優先就業制度》,著力培養貧困生“一專多能”,打造貧困生勤工儉學、頂崗實習、就業、創業綠色通道;依據《預防貧困生心理貧困制度》,德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班主任聯動對貧困生實施“精神扶貧”;依據《扶貧人員派出管理制度》,面向貧困農戶助力精準扶貧,運行指導—服務式的機制,送教下鄉扶助貧困農戶脫貧。
【關鍵詞】農村職業學校 精準扶貧 機制構建 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B-0039-03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職業教育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方面發揮著治本作用。農村職業學校是農村職業教育的重要陣地,是讓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的主陣地。因此,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農村職校應利用自己的教學資源精準地對轄區貧困農戶、貧困學生實施技術幫扶、心理幫扶和文化幫扶。
在職業教育扶貧工作中,中職學校的貧困學生以及職業學校所在轄區內的貧困農戶受惠較大。以岑溪市中等專業技術學校為例,該校在精準扶貧中總結出一套經驗,建立助力精準扶貧制度,探索對貧困學生從文化技能傳授到心理幫扶,從“扶智”到“扶技”再到“扶業”,直至學生脫貧的扶貧模式。所謂“扶智”,就是通過學校教育,讓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提高其思辨能力與自信力。所謂“扶技”,就是通過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掌握一門或者多門技術,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所謂“扶業”,就是學校利用招生就業平臺,優先為貧困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就業機會,對有創業潛質與創業計劃的貧困學生,學校招生就業部門為其聯系創業資金,提供創業機會。農村職業學校助力精準扶貧,要建立相應的制度,做到扶貧工作有制度可循;要有可行的實施模式,做到扶貧要因地制宜,符合當地實際。
一、成立助學部門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貧困生扶貧制度
精準扶貧工作實施以來,學校貧困生群體受到了國家的特殊關注,比如如何確定貧困生對象、助學金如何發放、貧困生檔案有無記錄、貧困生在讀期間生活是否得到保障、貧困生是否能順利完成學業、貧困生能否順利就業、貧困生家庭能否脫貧、貧困生家庭脫貧后如何防止返貧等問題,都是國家、社會、學校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有專門的部門來進行管理。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組建由資助辦主任、資助辦工作人員、招生就業辦主任、專業組組長、班主任等人員構成的助學機構—— 資助辦。資助辦的主要工作是學校牽頭,各部門協同做好在校貧困生精準扶貧工作,明確了資助辦、招生就業部、科組以及班主任的責任,做到三個確保:確保每一個貧困生能享受國家以及學校、社會的救助,確保每一位畢業的貧困生能完成學業并順利就業,確保每一位就業了的貧困生能帶動其家庭脫貧。
成立了資助辦后,面對在校貧困生的扶助,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制訂了《助學金管理與發放制度》《貧困生獎學助學制度》《貧困生優先就業制度》《預防貧困生心理貧困制度》等,這些制度為貧困生脫貧提供了脫貧保障。
二、依據《貧困生助學獎學制度》,為貧困生創造助學獎學條件,對貧困生助學獎學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資助體系已經比較完善,“獎、助、貸、勤、補、免”六位一體的職業教育資助體系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為例,根據學校資助辦發布的《貧困生助學獎學制度》,助學制度是農村職業學校助力精準扶貧中對貧困學生直接物質扶助的主要方式。助學金的來源主要來自國家財政,學校按照國家政策發放助學金。但是在現實中,有些因家庭突發變故致貧的學生其變故不屬于國家政策補助時間段,或者材料不齊全而導致其得不到救助。這部分學生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會影響到學生是否能夠繼續完成學業。這部分的學生該如何救助?可以采用社會救助的方式,比如聯系合作企業捐助。
2015 年開始,廣西中職學校對學生已經實行免學費政策,這對于貧困學子來說是極大的福音。然而,要保證貧困學子順利完成學業,解決他們的生活費用,單靠國家助學、社會助學還是不夠的,學校還要積極創造渠道為貧困學生解決燃眉之急。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招生就業部通過校企合作企業,為符合條件的貧困學生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學校在暑假組織學生到工廠實習,一方面可以學到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掙到一定的生活費。除此之外,周末鼓勵離家遠不回家的學生到轄區內的企業做小時工或者日工,既解決了學生吃飯的難題,也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收入。
除了為貧困生創造助學條件外,也要為貧困生創造獎學條件。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對優秀貧困生實行國家頒發的廣西區級獎學金和學校頒發的校級獎學金,極大激發貧困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貧困生的生活也得到相應的保證。學校除了對學習優秀的貧困生進行物質獎勵外,還對頂崗實習表現優秀的貧困生實行物質獎勵,培養他們熱愛勞動,引導貧困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生活現狀。
職業學校對貧困生的獎學助學、勤工儉學,基本解決了貧困生的生活問題。根據學校招生就業部近幾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國家示范校的岑溪市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沒有學生因貧困而輟學的現象。
三、依據《貧困生優先就業制度》,著力培養貧困生“一專多能”,打造貧困生勤工儉學、頂崗實習、就業、創業綠色通道
根據調查,部分貧困人口之所以貧困,一方面是因為缺乏謀生的技能,導致就業困難,又或者是掌握的技能比較單一,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不具備職業轉換能力;另一方面是貧困人口的知識薄弱,學習能力較差,一旦失業,再學習新的技能比較困難,因此很難實現順利再就業。岑溪市中等專業技術學校根據這些原因,要求貧困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精通一門技能,輔修一門或多門技能。比如,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除了掌握計算機的專業技能外,還可以選擇一門相近的技能,如電子電器。學校針對貧困生制訂學習指導計劃。首先,各專業組把本專業的貧困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確定本小組輔修何種技能。其次,各專業組派出專職教師負責每個小組的技能培訓,技能培訓主要是實際操作能力培訓。最后,培訓結束要進行檢查,給予等級評定,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考輔修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
中職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弱。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能力的強弱對勞動者謀生有較大的影響。學習能力強的人更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能跟隨時代的步伐而不被淘汰。反之,學習能力弱的人會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容易被社會淘汰。因此,職業學校除了要教會學生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在精準貧扶中尤為關注貧困生的學習能力,派出教師專門輔導貧困如何閱讀文本、如何理解書本知識、如何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己所用的知識、如何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把理論轉變為技能,各專業每個星期有培養學習能力的專題講座和專題活動。經過專門的訓練,大部分的貧困生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學校教學部與招生就業部提供的數據表明,學習能力越強的學生,技能掌握得越熟練,就業越容易,薪酬越高。
馬斯洛人類生存五層次理論把生存需求排在第一位,人只有生存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貧困生的壓力來自家庭中的經濟壓力,他們首先要解決生活問題,才能有足夠的精力去學習。中職在校貧困生雖然有國家助學、學校助學、社會助學等助學,然而,他們如果要生活得體面一些、寬裕一些還是需要家庭、自身的努力。有些貧困生家庭家里勞動力缺乏,需要撫養和贍養的人口多,或者家里遭遇家庭成員重疾或意外等健康教育,這些貧困生來自家庭的經濟幫助就微乎其微了。這就需要學校幫助貧困生走出經濟的困境,讓他們能不受經濟困擾專心學習。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在解決貧困生經濟困難的問題上,與企業合作,搭建扶助貧困生平臺,打造貧困生勤工儉學、頂崗實習、就業、創業綠色通道。目前,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已與本地、外地的 10 多家企業合作,為一、二年級學生提供勤工儉學機會,為三年級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就業創業機會。這些機會,既能很好地解決貧困生的生活問題,又能鍛煉貧困生的獨立能力。
四、依據《預防貧困生心理貧困制度》,德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班主任聯動對貧困生實施“精神扶貧”
部分中職學生學習能力、自律性、紀律性差,而貧困生有一部分除了具有以上問題外,還有自卑、敏感、多疑、孤僻、自閉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會使貧困生在困難面前變得消極,在生活無憂的其他學生面前變得敏感,嚴重的甚至會使貧困生感到前途渺茫,然后破罐子破摔,學習上不思進取,畢業后甚至懶于就業,把自己封閉起來。這些因素會對貧困生家庭脫貧形成一種消極的影響,成為家庭更大的負擔。因此,解決貧困生心理問題在精準扶貧中也是職業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在助力精準扶貧中,對貧困生實施“精神扶貧”,也就是德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班主任聯合起來,共同建立對貧困生的心理輔導。輔導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德育老師負責“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第二部分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對有心理問題的貧困生進行心理疏導。第三部分由班主任負責提高貧困學生的自律性與紀律性。對貧困生的“精神扶貧”要建立檔案,檔案內容由思想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兩部分組成,輔導教師記錄輔導過程、貧困生思想轉變和心理轉變過程。
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通過對貧困生實施“精神扶貧”計劃,疏導了貧困生的心理,轉變了貧困生的消極思想,樹立了“弱鳥先飛”的意識。貧困生變得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了,學習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五、依據《扶貧人員派出管理制度》,面向貧困農戶助力精準扶貧,運行指導—服務式的機制,送教下鄉扶助貧困農戶脫貧
根據調查,不同的貧困農戶致貧的原因不同:有些是家庭人口負擔重,有些是家庭突遭變故,有些是家庭主要勞動力缺乏技能……職業學校在扶助精準扶貧工作中,要針對缺乏技能的貧困農戶,利用職業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送技術下鄉,扶助貧困農戶脫貧。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扶貧人員派出管理制度》,探索幫助貧困(下轉第43頁)(上接第40頁)農戶脫貧的新模式。學校與合作企業在各鄉鎮設點幫扶,通過“校企培訓、送教下鄉”、派遣駐村第一書記等形式,開展各種培訓、技術指導、營銷渠道開發等,定培訓任務和脫貧任務。從 2014 年開始,至今每年完成各類人員培訓 500 多人,先后助力 114 戶貧困戶脫貧摘帽。
岑溪市中等專業學校制定扶貧人員派出制度、獎學金助學制度、貧困生頂崗實習及就業推薦優先制度等,對貧困生實施“助學—就業—脫貧”一站式扶貧模式。同時,學校還建立了“校企培訓、送教下鄉”“派遣第一書記,帶頭扶貧”針對貧困農戶的扶貧模式,幫助貧困農戶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讓貧困農戶在自己的土地上利用先進生產技術進行生產,實現脫貧。近幾年來,先后有 300 名貧困學生畢業,就業后薪酬較高,其家庭因此收入提高,摘了貧困帽子;完成各類人員培訓 500 多人,先后助力 114 戶貧困戶脫貧摘帽。
總之,制度是扶貧的保障,農村職業學校助力精準扶貧要建立相應的制度。技術培訓是扶貧的關鍵,要利用現有豐富的教學資源為貧困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對在校貧困學生,生活上則需要助學、獎學、勤工儉學多管齊下,解決其生活困難;學習上要重點關注、重點教導,使其掌握謀生技術,順利就業,解決未來有可能出現的困難;心理上要重點輔導、多鼓勵,使其樹立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擺脫心理貧困的束縛。
【參考文獻】
[1]穆惠濤.習近平教育扶貧思想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2]范亞紅.縣域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
[3]劉鵬飛.中職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探究及對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7(1)
[4]董 暉,徐興林,譚春波.職業教育服務農村精準扶貧的問題與對策[J].知識經濟,2018(23)
[5]張詩雨.廣西中等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7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農村職業學校與精準扶貧有效銜接的實踐研究”(后變更項目名稱為“農村職業學校助力精準扶貧機制構建及實踐模式研究”)(GXZZJG2017A081)。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