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
【內容摘要】本文主要圍繞初中數學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內容展開研究,通過分析學生在學習該類知識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掌握的各類基礎知識,繼而尋找正確的問題解答方式,使得學生可以快速解決一元一次方程的相關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初中數學? 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管窺
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數學的教學重點之一,其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的要求相對較高,這也給教師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對教學重難點的重視,在調動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學習的興趣之后,逐漸引入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知識。為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及學習難點的關注,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來向學生講述具體知識,可以有效提高其教學效率。
一、營造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仍然保持相對較高的積極性,但是在遇到困難時,初中生也經常出現受打擊等現象,這將對其數學學習生涯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興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重點,同時提高學生的抗壓力。為此,教師在開展一元一次方程等相對較難的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打造學生常見的、富有故事趣味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導入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將導入內容和語文知識結合起來,向學生講述經典的“雞兔同籠”的知識。告訴學生現在籠子里有雞和兔子兩種動物,一共有三十五個動物頭,九十四只動物腳,問學生雞和兔子分別有多少只。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使用最初的文言文來向學生提問,這就同時在班級中構建了文言文的趣味學習情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被調動起來。這時候向學生講述爭取的解題方法,只需要設其中一種動物的數量為x,則另一種動物的數量為35-x。再根據雞和兔子的腳數量不同來構造另一個方程,學生即可求出兔子有12只,而雞有23只。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教師的教學難度將會明顯下降。
二、基礎應用題導入,引導學生化繁為簡
一元一次方程在考查過程中更多以應用題的形式出現,教師教學過程中也應當圍繞應用題來對學生進行鞏固訓練,可以收到不錯的教學效果。當前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解題思路的重視,通過向學生講述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解題精髓,即化繁為簡,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讀題和解題方法,對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題目中包含的等量關系具有重要意義。在學生理解了題目的意思之后,自然可以列出對應的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當前有A和B兩人沿著公路相向前行,A按照每小時四千米的速度前進,而B按照每小時六小時的速度前進,A和B的起點距離為五十千米,問A和B最終相遇時經過了多長時間。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找出題目中考查的公式,即常見的時間距離公式,時間和速度的乘積為最終路程。在此基礎上,二者相向行駛,最終相遇時,A和B的前進路程相加為50千米,而A和B每小時走的距離和為10千米。根據“求什么設什么”的一元一次方程答題規律,可以假設二人經過x小時后相遇,可以得出基本方程(4+6)x=50,經過計算可以得出二者經過5小時之后相遇。在該方式下,學生的讀題能力將會明顯提高,在找數據、列等量關系方面也會取得新的進步。
三、多變題型導入,引導學生把握問題本質
在基礎題目中鍛煉了學生的讀題能力之后,教師應當選擇恰當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得學生在面對多變的題型時仍然保持清醒,可以準確找出題目中不同數據之間的等量關系,并以此為基礎來列出數據之間的一元一次方程,繼而得出問題的正確答案。該類題目同時也對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師必須加強重視,綜合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對多變題型的應對能力。
例:基礎題目是水庫需要定期注水,每天可以注水一百立方,總共可以注水四百立方,問多少天可以注完水。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該類題目,將其轉換為不同的表達方式,如上午可以注水六十立方,下午可以注水四十立方,問多少天可以注水完成。水庫需要在四天內注水四百立方,問每天需要注水多少。雖然題目的表達方式存在差異,但是最后需要計算的數據和應當有的等量關系并沒有發生變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經常性地向學生提問類似的問題,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學生在答題過程中自然會逐漸掌握正確的答題方式和答題規律,回答起一元一次方程相關的問題來也會變得比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