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對管理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畢業生工作條件越來越惡劣,高校作為人才輸出的重要場所,應當努力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實現畢業生畢業即就業的目標,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校走向工作崗位。本文主要就專業畢業生就業和專業學習狀況出發,調查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探究專業分流教學的必要性即實施困難,并針對這些困難做出具體分析,提出對策,期望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所幫助[1]。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專業;分流教學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不斷完善,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應用型本科院校探索如何在改革中穩步發展已經成為重點內容。應用型本科院校目前整體呈現出人才文化理論素質高,實踐差,沒有專業發展認知和本科發展規劃的教育現狀,筆者認為學校必須打破傳統限制,實施分流教育,探索適應新世紀社會人才需求的教育模式。
1 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現狀
1)模式化現象嚴重。應用型本科院校目前模式化教育現象十分嚴重,尤其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學習不能結合自己的興趣進行專業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了解不深,對企業的發展模式以及管理模式學習專業化不強。教學計劃在實施的過程中對新型管理模式和實際管理模式的關注點不強,認識能力鍛煉缺乏,大多使模仿一牽的教學套路,形成了固定的課堂思維和課堂模式,學生對社會的適應力不強。很多學生形成了一種唯書本至上的觀念,缺乏追求新知識和實踐知識的精神,學院對教學改革的支持力度也不明顯。
2)專業分流性不強。學生在報考的專業的時候報考的是大專業,他們對學校以及專業具體內容并不了解,可能所學習的內容與所期待的內容存在很大差距,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很多學生選擇專業都是因為家長和同學的建議,學院對學生的專業限制過于死板,很多想要轉專業或者是跨系的學生都沒有辦法實現,很多學生在四年學習的時光中都學習的自己厭惡的專業。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就業選擇方向都與方向不一致。
3)沒有尊重學生個人意愿。學生在一年的學習時光中通過對專業的了解會判別自己是否擁有學習興趣,也能尋找到自身的專業興趣方向,但是學院沒有尊重學生的個人愿望,不能給學生提供相關的平臺進行學習和補充,即使是有一些學生擁有學習興趣,但是長期的理論學習和枯燥的課程會讓學生逐步脫離實際,不利于學生的就業和發展。一些應用型本科在大四實習階段甚至會給學生安排相關的實習工作,這也是一種不尊重學生個人意愿的表現。
4)學分體制管理較為松動。很多本科院校學分體制管理并不嚴格,學院手冊并沒有真正的落實到位,本科院校對于學生的管理較為松動。學生在課堂之中都會玩手機,睡覺,期末考試依靠作弊,耍小聰明也可畢業。這種思想和情況在高校之中已經成為了“大眾思想”,這對于本科院校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是十分不利的。另外,即使有部分學生考試不及格,學習態度差,但是學校在最后畢業審核階段也較為松動,很多高校存在清考行為,幫助學生完成最后畢業階段。甚至好多學生在學校內部存在違紀行為學校在最后也會為其“買單”,造成風氣不良。
5)學生教育和管理脫節現象較為嚴重。很多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日常管理模式,黨團活動等等都各自為一個模塊。這種脫節的教育讓學生沒有針對性的指導教育,導致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不高,究其原因,這不僅僅是學校的原因,學生自身的價值觀念和價值意識也是一種影響因素。管理與教育之間的脫節現象也造成了本科院校管理難,管理亂現象的發生。另外,學校教育的管理目標和管理體系也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整改調節,很多本科院校所采用的學生手冊都是以往的學生手冊,這自然會讓很多學生產生不滿。學校對于學生的人才觀,價值觀等各項工作沒有具體的培養目標體系,這也容易導致輔導員難以入手,管理難以下手的局面出現。
2 應用型本科專業分流教學建議
1)充分認識專業分流的重要性。學生在填報志愿的時候難免會出現錯誤,學生在一開始的專業填報過程中很難找到自己喜愛的學科,筆者認為教師和學院需要充分認識到專業分流的專業性,并且就專業可以設置跨系調動專業,一些對專業有了解,有認識的別的系的學生也可以進行轉入。但是學院為了防止二次錯誤需要對學生相關專業進行考核設計,只有符合要求的學生才能轉入。應用型本科旨在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學院不妨以就業導向為培養原則,采用“專業分流”就是讓學生依據就業傾向來調整自身的學習方向,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2]。
2)制定改革方案。應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制定相關改革方案,按照一種“寬口徑、厚基礎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主的原則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大類專業方面收取學生可以比較廣泛,但是在一些細節的方面需要細化學生管理,依據分流培養的要求構建合理的平臺課程。學院可以給學生一年的學習和了解時間,在學生了解到專業具體特色之后再進行細化專業分類,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期望的研究方向。大一階段,學院可以教導學生一些公共基礎課程,減少專業課程教學,讓學生自己去了解和選擇專業課程內容以及后期就業方向,讓學生自己選擇。
3)遵循實事求是原則。專業分流教學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手段,充分做到了以人為本。學校需要結合具體的師資力量以及學生的基礎狀況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促進學生適應社會發展而能力。學院還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素材,多多與社會實踐相互聯系,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與一些公共的管理工作,讓學生真正理解到學科的意義和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消化理論知識。另外,學院還需要尊重學生的發展需要,如若學生不愿意休息專業課程需要給與學生渠道進行專業調動,讓學生真正做到樂以致學。
4)對于學籍管理模式的創新。現在,很多本科院校對于學生的學籍管理要求過于放松,導致學生產生即使不學習也能直接畢業,即使學分修不滿也可以通過清考等活動進行畢業。筆者建議各個高校基于自由開放的基本原則進行學習管理,必須要讓學生看到不認真學習,不遵守學生管理的后果。目前,本科院校學籍的管理體制較為松動,因此需要適當降低門檻,對于休學,勸退等項目給予適當的條件降低,給學生一些緊迫感。同時,允許學生按照個人需求開展第二專業或者是延長畢業實踐。另外,本科院校應當完善學分考核制度,將學分與學習成績,生活作風,思想考核等各項成績相互關聯,并不僅僅只是考量學生的專業成績。對于修習第二專業的學生,學校應當給與適當的支持,完善學生的專業制度和修習制度,盡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其次,學院應當為學生開設更多的深入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有所收獲。
5)明確教學目標,嚴抓嚴管。教學目標是一個本科院校進行教學活動的根本,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僅僅需要與之相應的高層次人才,更需要高素質人才。只有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生產的實際問題,才能夠確保理論的準確實施。本科教育院校只有不斷加強與校企的合作深度,合作范圍,才能夠不斷培養出高技能的人才。院校如果希望所培養的畢業生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帶動各個行業的發展,那么必須要能夠全面推行教學改革,以行業需求和行業未來需求為最根本人才培養方向,大量輸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3 結束語
筆者認為,教師只有不斷改變教學觀念和創新教學手段,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全面推動學生素質教育,才能不斷為社會提供更多的人才,才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堅硬的基石[3]。
參考文獻
[1]胡亞林,周梅.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戰略管理課程教學探索與思考[J].科技視界,2019(10).18-19.
[2]朱元雙.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管理者情商訓練》課程教學的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26).26-27.
[3]王克臣,冷超.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按大類招生培養方案的改革探索——以哈爾濱學院為例[J].教育探索,2016(12):80-82.
作者簡介
吳志瑋(1980-),女,漢,江蘇省南京市人,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