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是大學英語課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進行有效輸出和語言靈活運用的關鍵一環。然而,由于課程設計的局限和訓練體系的貧乏,學生的翻譯能力十分薄弱,為英語學習帶來很大的困擾和挑戰。任務型教學方法以任務為中心,通過為學生布置清晰而明確的任務,搭建腳手架,促使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并通過小組的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意識。本文將簡要剖析任務型教學法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和實施步驟,并輔以具體的案例教學,以期開拓思路,提高翻譯教學的實效;同時,鼓勵學生熱情參與課堂,掌握翻譯方法,培養翻譯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翻譯;任務型教學法
【作者簡介】李麗姣(1990.03-),女,漢族,河北人,四川工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翻譯。
任務型教學法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到眾多教育者所關注和推崇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有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以任務為中心,明確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教學思路,通過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具體而清晰的任務,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通常包括三個步驟:1.前任務:教師引入任務;2.任務循環流程:a.任務-學生執行任務;b.計劃-學生準備匯報任務;c.匯報-學生匯報任務;3.評估:教師對學生完成任務情況給予指導和點評。這樣一個完善而清晰的流程,不僅全方位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而且通過劃分任務方式進行翻譯的講解和練習,有利于將學生置于中心位置,鍛煉實操能力,運用翻譯技巧,提升翻譯質量。
翻譯是大學英語課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充分進行英語輸出和知識應用的關鍵一環,但是由于有限的課程設計、貧乏的訓練體系、淺薄的技能學習,大學生翻譯能力薄弱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此外,中英兩語存在巨大的語言差異,中文屬于漢藏語系,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無論是語音、語法、詞匯還是語義、語群都相差甚大,因而對學生翻譯能力的提高構成重大挑戰。傳統的講授法只關注于具體技巧的滲透和吸收,而忽略了語言的本質區別,所以造成大多數學生無法學以致用,對翻譯產生畏懼感和排斥心理。而任務型教學法,將教師的講授和學生的實踐相結合,通過教師事先搭建的腳手架,學生可以進行知識的自我構建,同時又以小組活動、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輔助,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和掌握具體翻譯方法,提升翻譯能力。
對于大學英語課程中翻譯板塊的教學,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將教學內容細分為單獨而具體的小任務,指導學生按步驟完成,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排斥。
首先是前任務階段,教師為學生布置具體的任務,第一步要求學生找出源語文本中的難點,包括選詞、句式結構、時態語態、文本理解等;第二步,要求學生從源語句式具體分析句中各成分,如主語、謂語、賓語,修飾語等;第三步,要求學生確定時態和語態,區分主動被動、一般現在時和過去時等。通過三個步驟的任務,學生對源語句式有了充分的理解,為之后的翻譯實施奠定基礎。接著,為了確保學生理解的正確性,教師要有目的的進行指導,對文本所涉及的重難點詞匯、長句層次劃分、中英語言理解差異給出相應的提示。同時,對翻譯過程中可能會采用的翻譯方法預先講解。
再給出具體的指令和引導后,學生們展開小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式學習。相互交流、提供建議、整合文本、匯報成果。最后則是展示與評價。學生們將小組討論結果以語言的形式描述出來,不僅有答案的呈現,還要求進行口頭講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
筆者在教授《E英語教程》過程中,曾多次以任務型教學法為導向,引導學生完成中英互譯。“From the 15th-century Middle Eastern establishments where men gathered to listen to music,play chess and hear people reading from works of literature,to the coffee houses of the 18th-century Paris where famous French writers such as Voltaire and Rousseau came to enjoy a hot cup of coffee,coffee houses have traditionally served as centers of social interaction-places where people can come to relax,chat and exchange ideas.”這是一個典型的長難句,令許多學生望而生畏。如果只是單純的采用講授法,學生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下次面對類似的難題時依然迷茫無措。因此,筆者嘗試轉變思維,從任務型教學法出發,一步步指導學生理清思路,獨立思考,理解意思。第一步,要求學生找出這句話的主句結構。在此過程,便涉及到哪些成分可以充當主語成分,包括名詞、動名詞、主語從句及動詞不定式。依據這個原則,分句from...to...都不具備主語的用法,可以通過排除法確定coffee houses是主語,那么,它所對應的have served as則是統領整句話的謂語動詞。就此,學生已經率先完成了主句的結構分析和語義理解。第二步,要求學生們鑒別from...和to ...在此起了什么作用。顯然,from與to都是介詞,所以很容易明白它們在此扮演著狀語的角色,而狀語從句中又出現了where所引導的定語從句,進一步修飾先行詞establishments和coffee houses。而在places where...一句話中仍然包含定語從句,是對places的修飾,與前一個句式如出一轍。再為學生掃清了句式障礙后,則邀請學生們共同學習此句話中的新單詞,如establishment機構場所;Voltaire瓦爾泰(人名)、Rousseau盧梭(人名);serve as 充當、作為;social interaction社交等;經過提示,學生已經擁有了足夠的知識儲備,這時便要求各小組成員構建翻譯版本,進行交流和分享。通過比較分析,相互點評,學生便可順利完成翻譯任務,理解語意。同時,在面對此類復雜繁冗的句式結構時,能夠舉一反三,學會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