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鵬
摘要:隨著數字化的不斷發展,其對大眾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例如現代教育技術已經在初中教學靈活運用,從起初的嶄露頭角到如今的全面運用,尤其是對多媒體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慕課”的影子隨處可見,與此同時,“怎樣運用慕課來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一直以來都是初中教學的一大難題。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課程并不能得到每一所學校的支持,因此,部分學校缺乏信息技術教育。針對慕課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效率進行分析,希望通過慕課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實現“高效課堂”的目的。
關鍵詞:慕課;信息技術教學;教學應用;高效課堂
一、“慕課”概念的界定
“慕課”就是一種通過互聯網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網絡開放課程,不僅可以實現學生間知識實時共享,也可以增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可以隨時開始隨時結束。近些年來,慕課探受廣大學習者的喜愛,正是因為其和一般的普通課程比起來有所區別,利用微視頻,通過小測驗,實現了在線實時互動教學,讓學生更加理解知識點,掌握難點。而且慕課最創新的一點就是從游戲中找到靈感,在課程與課程之間設置關卡,這些關卡就是一些進階式的問題和小測驗,只有通過了上一關卡才能繼續接下來的課程。學生如果有問題也可以隨時提出而且都會得到解答,解答者可能是老師也有可能是學生,大大促進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增加了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二、利用“慕課”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創建“高效”
1.抓住慕課本質,均衡三維教學目標
慕課教學可以把教學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更加靈活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例如一些看不見的數學原理和科學現象常常困擾著學生。而大多數初中學生很容易被動態的東西所吸引,慕課教學就利用學生的這一特性,將一些看不見的微觀世界更立體化并運用一些特效手段動態地將其表現出來,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慕課”更是提倡實施智慧課堂,目的就是提高教課效率。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科學和物理多多少少會涉及一些微觀世界知識,但因為學生的想象力有限很難掌握知識點,再加上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通常運用幻燈片和模型的手段來進行教課,這種方法單一又不夠吸引學生,所以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慕課”便從這一角度入手,化靜為動,帶動學生的想象力,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2.導學定向,講究效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一定的引導作用,這一環節至關重要,教師合理的引導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便會在課堂中認真學習。在信息技術課堂上這一點尤為重要,如果引導不合理學生甚至會失去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在現實教學中有很多教師習慣給學生播放PPT或是視頻,其實教師完全可以用“慕課”來進行教學,“慕課”會結合教學內容,根據教學的目的利用慕課專有的視頻動畫來進行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靈活,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更感興趣。“慕課”雖然能夠進行講解但并不是完全可以替代教師,其只是化靜為動,作為一種輔助教學工具,先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3利用合作學習,充分發揮慕課的優勢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課也很注重學生之間的配合程度,尤其是面對疑難問題,會要求學生共同完成一項作業,這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對這一堂課的吸收程度和理解程度,是一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安排時應該考慮到每一位學生,不僅要讓其發揮主觀能動性,還要讓其學會互相配合,讓每一位同學都參與其中。教師要更加善于觀察,發現學生的不同和不足之處并加以改正。從學生的作業中也可以反映這堂課的教學成果,所以要及時做好總結歸納,最后從學生最后完成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通過學生對自己的自我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能更好地反映出來。而信息技術課更加注重作品制作的過程,從其特點出發,通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來強化知識達到教學目的。在制作過程中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不足,更加了解自己并養成不斷反思的良好習慣。“慕課”在其中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過慕課將教學內容用聲音、視頻等更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既方便又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學習到新的知識,同時也強化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并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單維模式。
4.拓展教學思路,注重課堂總結
在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中,許多教師容易忽略對課堂的結尾,但是對課堂進行總結是非常必要的一個環節。通過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總結梳理,一方面是對學習內容的強化;另一方面更是考驗學生的思維能力。對課堂的總結要求學生有非常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既要嚴謹又要密切,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有策略的教學也是極其重要,明確知識重點,反復強化知識點,進行課堂總結。把知識完整系統地教給學生,使學生更好地吸收和消化教學內容,學會避輕就重地學習,簡化學習方法增強學生的求知欲。結合“慕課”演示相關實驗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使課堂氛圍更加生動有趣,在輕松的環境下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活躍思維,開拓思路,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達到高效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王天舒.教學行動研究及其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