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桃
摘 要: 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就是狠抓教學常規,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結合 “實”“新”二字,進行設計、規劃、和實施。
關鍵詞: 教學質量;常規;數學教學;數學文化
教學質量來自于哪里?來自于常規,常規是提升教學質量的奠基工程,教學常規是教學的基石,基石不牢,教學的特色發展和內涵發展,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喂?,教學就能牢固地穩步地有效地上升。常規要抓具體、具體抓,抓反復、反復抓,抓規范、規范抓。
什么是“常規”?按字面解釋。常是指常態,規是指規范。深一步理解, “常規”,應是一個標準,即“日常的規范標準”。數學教學常規應該是根據校情、班情、學情、師生狀況,制定相應的工作標準?!俺R帯?,應是一種方法,常規工作,是數學教學必須做好和永久做好的最基礎的工作。“常規”,還是一個目標,即“常態下的規范”,規范常規的目的,是使各項操作流程都能達到常態下的規范。
我們都知道,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老師榮譽的源泉,教學來不得浮夸、虛假。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就是狠抓教學常規。只有抓住教學常規,從個環節促進老師在各細節上規范操作。當平凡的常規工作做到了極致,就會產生不平凡的效果。數學教學的常規很多,例如:課程深度開發、教學設計與實施、課堂教學控制、課堂文化設計、考試評價方式、作業布置與反饋較差、輔導方式與方法等等。這些項目的目標是相同的,但做法各有不同,各種方法各有千秋但殊途同歸。我在數學教學常規執行過程中,講究二個字,一是“實”,“土豆草根式的狀態”,這種狀態,接地氣,根底扎實,使數學教學能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目標前進,這個目標就是教學質量的領先地位。另一個字“新”?!瓣柎喊籽┦降臓顟B”,讓土豆草根透出新芽,吸收更多的陽光雨露,使數學教學能開拓視野,茁壯成長。當然“新”在一段時期后就變成了“常規”,也變成了一種習慣。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篩選性吸取其他老師的成功經驗,結合這“實”“新”二字,進行設計、規劃、和實施。這里我談一下在執行數學教學常規過程中的幾點做法。
一、課程的深度開發:
教好書首先要用好書,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是教學中的指路明燈,我在教學前,首先反復閱讀鉆研教材和課標,對教學內容、重點、難點、考點做到心中有數,把握教材意圖,吃透教材精神。然后根據教學過程及學生的認知結構,重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做到教學內容適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新的知識板塊,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力。例如:在蘇科版九上7.1正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用生活中馬德里的“歐洲之門”、阿布扎比的“首都門”、梯子的傾斜度這樣的例子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追問怎樣來刻畫傾斜程度?已經學過的是是用角度,那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呢?通過探究發現對邊與鄰邊的比值確定,不妨給它命名“正切”,發現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函數”,叫“三角函數”,這時不妨提一下,其實三角函數除了“正切”,還有其他類型,如正弦、余弦。既然是函數,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正切”這個函數的性質。又如在七上2.2有理數與無理數的教學中,在學習了無理數的概念后,不妨給學生歸納出無理數的三種常見形式,同時給出有理數和無理數統稱為實數,我認為這時給出“實數”概念比較自然,還能加深學生對無理數概念的理解。
教好書還要編好書,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通過各種途徑來對數學教材進行補充和改編。我們學校備課組共同編寫了教學案,里面主要包含了二個方面內容,一是初中數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二是中考數學??嫉目键c。將教學的內容進行了課外延伸,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并將一些分類討論題、開放題等進行整合后歸類成冊,將知識進行了綜合的運用,從而提高教學內容的深度及高度,有目的地加強了對優秀學生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應對考試,提升了中學生核心素養中的用于探究、勤于反思、問題解決能力。
二、課堂教學流程設計:
上課是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增長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材施教,因才施教,因師施教,因考施教是唯一符合教學規律的提升學生成績的教學方式選擇的原則。聽說過,學習過,也嘗試過很多種流行時尚的教學方式,就是按照上述原則,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水平,把課堂教學中的十幾個環節進行重組,局部進行放大,從而提升教學質量。雖說教無常規,學無常法,但課堂留下學生實踐、思考、練習的空間,肯定能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在上課前都能認認真真地備好課,不光是設計好課件的使用,更多地設計好每個教學流程。在課堂教學流程設計時我重視 “三多”和“五技能”,三多即多讀、多動、多練,五技能即:導入技能、講解技能、誘思技能、調控技能、板書技能,處理好“創新”與“雙基”,“手段”與“目標”二者關系,變換教學方式方法,做到“當堂任務當堂清”。
不管怎么的模式怎樣的流程,不能照搬照抄,應該選擇性地與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內容、學生現狀有機結合。只要能抓住學生情感、抓住知識要點、抓住能力的培養,就能使學生樂學善學,理性思維、學會學習,就是成功的高效課堂。
三、作業布置與反饋較差:
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環節,是反思教學改進教學重要依據,我在作業布置與批改環節中做到“三精”。精心布置作業;作業內容設置必須要有針對性、選擇性,堅決杜絕“重復抄寫”與“罰抄”現象,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提高。為杜絕作業布置的隨意性,有效地落實“減負增效”,我在備課的時候就首先自己做練習冊或試卷,并對題目進行分類和篩選,進行作業的分層次布置。鑒于學生抄作業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我利用電腦拼接的便利,把電子稿的試卷和練習進行拼剪,拼出了適合自己學生的作業,尤其是周末作業,使學生周末能有效地通過練習鞏固數學知識。而且我還與學生簽定合約,成績達到什么標準,周未無規定的作業,只布置建議作業。精心批改作業:批改做到及時準確,學生課堂的練習,我在課上利用學生間的活動讓學生知道練習是否正確規范,做好當堂練習、當堂反饋、當堂較差。學生回家作業,我在上午全批閱結束。學生中午數學作業時間的練習,我在放學前全批閱結束。批閱時多用鼓勵性語言,或用星級評價等多種形式進行評價,同時,批改的形式靈活多樣,通過這一措施,進一步提高學生學會欣賞和正確評價他人。精心作業小結:善于總結工作才會有提高,細節決定成敗。我善于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因此,我要求學生建立“錯題檔案”記錄,自己也建立了“錯題檔案”,把學生常錯的,典型試題進行簡單地登記、分析、歸納、小結,為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學習提供一手資料,形成典型的學生作業案例。練習法是最直接高效的教學手段,把握好好作業練習這一教學環節,就得到了提升質量的保障。
四、課堂文化設計
將數學文化滲透到數學的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加強素質和道德品行的修養,使學生具備完整的科學素質,實現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教育目標。?數學文化具有的訓練功能,在促進人們對數學思維方面,有著重要的推進功能,而這也是數學文化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數學文化對于培養學生的觀念和品德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數學文化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數學科學誕生之日起,就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人類歷史上的幾次工業革命,都是在數學科學的推動下,如果僅僅依靠枯燥的知識是無法實現的,更需要借助的就是數學文化來推動技術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我在教學中積淀數學文化主要設計了以下四個方面內容,一是在教室布置中張貼了三張宣傳畫,一張上是常見的幾何圖形,一張是初中數學常用的公式,還有一張是數學家的頭像,渲染環境文化。二是在數學課上課前,用多媒體播放數學的故事,數學的應用等,在這種數學文化薰陶下,學生上數學課能很快進入數學角色,并保持了數學課的數學味道。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絕大多數學生和教師的眼中,數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數學中包含大量的公式和定理,提起數學知識,就認為一定是很難學的,而數學的學習過程,也是不斷的重復和模仿,因此很多學生對數學都沒有興趣。我把數學文化引入到課堂中,使學生對數學有改觀,從而激發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比如在代數教學中,涉及到很多定理和公式,學生枯燥的進行記憶,效果很不好,而且很多學生只是生硬的記住的公式,換個題目就束手無策,我在講解定理和公式時,將科學家發現定理的背景、過程等相關知識向學生介紹,則能夠激發學生聽課的興趣,通過一個個有趣的故事,了解其中包含的數學知識,就使枯燥的數學課變得生動起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就被激發起來。?四是體現數學文化的價值,應用于實踐活動的需要。我帶領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例如,測量塔的高度、測量土地面積、一次函數在生活中應用調查、建筑與圖形等等。在數學課堂適當的將數學文化進行全方位的滲透,有助學生加深對數學文化的了解,學生通過課堂中數學文化的滲入,了解數學知識的起源和背景以及發展歷程,認識到數學知識在人類生產和社會進步中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這些都是把數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基礎和需要。將數學文化引入到課堂中,使數學知識從書本里走進生活中,改變以往單一的學習方式,使知識與實踐有機的結合,這才是促進學生人文積淀、人文關懷、審美情趣的有效途徑。
我在數學教學中取得了一些成效,起因于我對教學常規的落實。在今后的教學工作實踐中,我將常抓常規不放松。通過比較差距,查找不足,跟蹤整改,不斷明確和完善常規教學工作的具體標準,讓這把度量的尺子成為有效課堂的標尺,使常規成為新常態。相信,當我們教學常規執行到位,學生的核心素養必將得到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于新華《數學世界漫游記》.
[2]卜以樓《生長數學—卜以樓初中數學教學主張》.
[3]孫劍《數學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