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進入“云數據”“互聯網+”時代,經濟迅猛發展助力職業教育必須轉型創新,“云、互、大、智”時代也推動著新型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延伸,面對新的環境、新的國際局勢、新的經濟發展態勢……如人工智能讓我們畢業生就業通道越來越窄,傳統專業已經不適應市場需求等,職業院校該如何面對?作為職教教師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狀態、進修自己的學識和修養,成為適應當代社會的職教名師?通過暑假在上海學習和與專家的交流,自己收獲頗多,和同仁們一起學習和分享。
關鍵詞:職業教育;新時代;產教融合;新型職教名師;藝術教學
一、 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
作為曾經被楊瀾專訪的客座名師,作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勞模級教育工作者的鄔憲偉校長,開講語言親和,風格更是幽默,以“云、互、大、智”時代引出“技能人才”話題,技能必須以人為載體,社會需要的是一雙智慧的手。就“怎樣成長為職教的名師”這個問題,首先送給我們一個錦囊:“凡是能夠成為專家或名師的都是在能力邊緣的極限上工作后鍛煉出來的。”是啊,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作為一名職業教育的老師,你可以選擇做一位普通教師,也可以努力追求做一位名師。如果選擇后者,那么,我們就需要在自己能力極限邊緣磨礪、激勵出我們的所有能力。我們改變不了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我們改變不了事實,但可以改變心態;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改變現在;我們左右不了天氣,但可以控制心情;我們改變不了容貌,但可以展露笑容!
鄔校長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三要素:學識、師德和教法。教師不僅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專業知識體系,而且要拓寬知識領域,緊跟時代發展,不然就被時代或者自己的學生“OUT”了。師德,簡言之,就是“將自己的職業視為事業為之奮斗”。對于教法,而教無定法,但我們要做到的是將職業視為事業、對待學生不僅是不討厭而且要很喜歡,在一切時空不僅言語而且行為育人,不僅主持公正而且善于化解矛盾。為此,鄔校長送給我們第二個和第三個錦囊:“你選擇當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就是要活到老,學到老。”“你選擇當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就是選擇當‘總統。”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要求我們要學會形成“合力”,希望和興趣是合力形成的動力與引力,我們要為學生創造希望,找到激發興趣的切入口。我們要想打造一個團隊就必須形成集體與個人的合力、主角與配角的合力、智慧與資源的合力。另外,我們要學會教學的“藝術”,如在調節學生注意力時我們可以用莊嚴的儀式、三分鐘聽寫練習、反常理式列舉、評價式贊許和時尚感應等方法。
二、 新型教學 產教融合
全球進入“云數據”“互聯網+”時代,新時代助力職業教育轉型創新,我們面臨著新的形式和挑戰,新的經濟形勢推動職業教育,人工智能讓我們的就業通道越來越窄,職業院校該如何應對?我們的畢業生未來就業崗位何在?傳統崗位可能消失,我們應該探索新型崗位。那么,在未來,我們必須要培養適應未來崗位發展的人才。為了更清晰地告訴我們該如何做,姚大偉教授分析了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培養模式、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工藝美術人才培養思路”以及國外的一些成功案例,闡明了產教融合是重要途徑,企業不介入職業教育,職教就無法生存。與之對應,我們的教學內容應對接“互聯網+”思維,教學手段應融入“互聯網+”模式。教師應該親身與行業企業一線最前沿的技能接觸,儲備豐富的實踐經驗,改變按教材講授的教學方式,根據行業企業的實際來進行教學研究內容和課堂教學的設計,調動學生自主性等。善于運用教育資源、信息技術,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需要;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等。
三、 有聲語言 藝術教學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人們借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有聲語言是很美妙的東西,我們作為職教教師是否注重我們自己的職業形象呢?是否會為自己的“第二張臉”化妝呢?要想肯定地回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就必須美化自己的語音面貌。作為教師,最起碼的便是要有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田奇蕊教授用她動聽的聲音,專業的語言從聲母、韻母、聲調、氣息、口腔、喉部等方面從專業的角度講解了如何美化自己的語音面貌,現場列舉了經典的朗讀素材和我們所有學員一起互動學習,教給我們很多發音的內、外部技巧,包括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等,現場傳授我們保護聲帶的練習操。我們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從專業知識方面武裝自己,也要努力讓自己的語言更加標準、動聽,塑造自己的語言魅力,感染課堂,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添一份助力。
四、 新型手段 拓展模式
微信,眾所周知,它的用戶超級多、功能超級全、后臺超級強大。近幾年,微信創造了各種奇跡。結合實際,張瑜老師和我們一起分析了微信與教育結合的實踐可行性,所以我們毫不猶豫地選擇將微信應用于我們的日常教學工作。“微信+學校”的模式中,學校可以利用微信發布校報校刊、發布校園新聞及各種通知等;老師可以用微信下發課程任務、布置學生作業、解答學生問題、進行班級管理等;學生可以用微信移動學習、測試、在線實時提問、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互動等。“邏輯思維”“同道大叔”“咪蒙”三個成功的微信公眾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再小的個體也可以有自己的品牌。我們老師也一樣應該有自己的公眾號,通過公眾號可以很便捷地傳播教學經驗、案例、體會個性化教學資源等,還可以進行同行交流、學生指導等。我們教師要掌握“微信網上教研”“微信發布課程”“微信教學設計”“微信作業”和“微信考試”五個利用微信展開移動教學的應用。
我們每天從早上醒來睜開眼睛到晚上入睡閉上眼睛前都在使用微信,如果能將微信很好地應用于日常教學,那么我們就可以充分地利用所有時間,學生也會熱愛這種順應信息化時代的教學模式,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讓我們發動指尖上的微信,一起打造新的教與學的方式方法和模式。
思維導圖,一款超實用的思維工具,又叫“思維地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圖形思維工具。其創始人是東尼·博贊,作為一種視覺化表達方式,組織思維的工具,它像一棵樹,可以輔助思考,看清全局。通過郭老師的講解,我有點愛上思維導圖了。顯而易見,思維導圖可以訓練、歸納、創造我們的放射性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應用于寫論文、做課件、解讀文件和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幫助我們制定工作計劃等。運用好思維導圖,將知識和概念圖像化,可以創造新的教學模式,將知識個性化提煉,增強學生對學習的擁有感和成就感,幫助我們實現探究式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作者簡介:
羅姣姣,講師,甘肅省蘭州市,甘肅財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