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玲
摘 要:中華傳統文化是幾千年歷史發展的智慧結晶,包括了諸多要素的思想體系,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心理學思想以及心理素質教育思想等,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在新時期,社會呈現了多元化的發展,因此大學生的心理素養、人文素養以及道德素養也受到了影響,特別是心理矛盾和心理問題增多,一些專家轉向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來提高大學生心理素養,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青年大學生心理素養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對其關系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青年大學生;心理素養;關系
一、引言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和創造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教育中都是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是一筆寶貴的教學資源。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體現,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呈現了多元化的發展,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受到了極大影響,學者專家開始了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關系研究,以此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心理素養的關系,根據當代青年大學生心理素養的現狀和問題,分析中華傳統文化對于青年大學生心理素養培養的積極作用。
二、當代青年大學生心理素養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越來越復雜,變化越來越快,人類的價值觀也呈現了多元化,特別是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的生活改變了社會發展,對生產和生活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也出現了很多心理危機。根據調查,近幾年大學生的心理疾病、精神障礙問題越來越多,傷害自己以及傷害他人的事件時有發生,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反思。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年大學生心理素養,就成了當前社會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青年大學生良好心理素養的重要性
心理素養,也就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修養,大學生的心理素養直接關系著大學生的終身發展,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養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 也是大學生綜合素養的基礎。提高大學生心理素養是大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保證,提高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自我調節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夠很好地處理生活工作中的困難挫折,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另外,大學生的心理素養關系著大學生的社會發展,也就是說大學生心理素養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階梯。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特別是人才的素質要求,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發展的新環境里,先進的信息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了生產發展中,人際關系復雜,競爭激烈,大學生就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養,自信、自愛、自尊、自強以及吃苦耐勞、敬業精神等,還包括了自覺、自我認識、自我控制以及自我完善等,才能更好地參與到社會中去,適應社會的發展。最后,提高大學生心理素養,是國家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大學生的心理素養,不僅關系到學生的發展和進步,還關系著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體現了高等學校對學生培養的能力。
(二)當代青年大學生心理素養的現狀
雖然對于大學生心理素養的提高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高校以及學生專家正在加強對于提高大學心理素養的研究,但當代青年大學生心理素養的主要問題還是存在:(1)當代青年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薄弱,缺乏群體心理意識,因為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大學生的自我意識不強,大學生活范圍比較狹窄,交流的范圍基本上是教師、學生、父母,而且當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自我認識的參照點少,比較自我,而且還容易把自己的意識強加到別人身上,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與他人和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沒有學會從群眾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行為。也就導致了團隊協作能力差,缺乏團隊精神。(2)自我控制能力差,部分的青年大學生對自己的興趣無法長久的堅持,自我控制能力差,對于一件事情,經常會出現半途而廢。這樣的學生興趣廣泛,但是缺乏持之以恒。(3)容易受挫,當前大學生的數量逐漸增加,就業競爭激烈,就業困難是當前青年大學生都面對的一個問題。部分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競爭意識,但是忽略了情感和心理承受能力,一遇到挫折就會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現實的社會競爭讓他們無所適從,容易放棄和崩潰。(4)交往心理障礙,當代大學生非常的渴望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渴望交到朋友,建立友誼關系,但是在實際的人際交往中,因為環境、文化等差異,形成交往障礙。(5)自卑感與自卑心理,在大學生活中,容易因為學生的成績,人際交往以及家庭環境等產生自卑心理,心理承受能力弱,把自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心理素養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心理教育思想對于當代青年大學生心理素養的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傳統文化中心里健康教育思想,包括了思維方式的傳承、行為規范的傳承、健身方式的傳承等,(1)儒家強調自省自律,具有調節心理的作用。控制心理情緒,追求和諧,在《中庸》里,就有對此的闡述。在道家里則崇尚的是“靜”,強調的是要順其自然,要了解和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2)對抗挫折的超脫精神和承受能力,《論語》中的“小不忍則亂大謀”“君子不器”都強調了很強的適應能力、承受能力,在任何狀況下,都能正常發揮自己應有的潛能和智慧,保證不使身心受到危害;(3)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養性,個人的道德修養、完善健全人格,傳統文化中的道家和儒家包含了心理素質和心理修養的思想,“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闡述了道德修養對于心理健康的積極意義。
傳統文化中心理素養思想的承載形式,主要是成語典故、詩詞歌賦、音樂、體育等等,首先是成語典故,其中有著很多的包含著心理健康思想的成語典故,涉及到了心理學知識,具有培養和鍛煉心理品質的方法,就比如‘臥薪嘗膽講述的是越王勾踐敗國之后報仇雪恥,富國滅吳的故事,這一成語就表達了一種堅忍不拔的氣概,不怕失敗和屈辱,敢于拼搏的精神。詩詞歌賦,就比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講明成功必須要歷經千辛萬苦去追尋;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面對人生挫折,要克服困難,堅定信心。傳統音樂,影響人的生活態度,提高生活情趣,促進視覺、聽覺的協調,調整自信心。傳統體育,就比如太極,能夠幫助學生養生,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當前,太極已經是大學生體育課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心理素養的提高
經過上述的分析,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素養教育的價值不是單純的促進或者進行教育,對于大學生心理素養有著引領的作用,對于大學生心理素養教育有著積極的作用。那么如何通過傳統文化來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養,就需要把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的課程教學中,加強教師的培養,以及校園傳統文化建設;二是要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心理教育思想密不可分,發揮出傳統文化中的心理教育思想在大學生心理素養教育培養中的作用,就需要樹立心理素養教育的新觀念。
通過傳統文化來引導當代大學生心理素養的形成,主要從社會宣傳、家庭教育、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來實現。(1)心理素養的形成是一個社會的過程,不僅需要健康教育,還需要社會的宣傳,營造一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社會環境,引導青年大學生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當前信息化的社會,利用手機、電視等媒體開設大學生的心理素養專欄,制作適合青少年的作品,形成有利于青年大學生成長的輿論導向。開創一些相關的社會活動,讓青年能夠在學習傳統文化中得到教育。(2)家庭教育,構建一個傳統文化的家庭氛圍,重視學生傳統文化的學習,通過家長來影響學生,要鼓勵他們去學習認可傳統文化,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喜愛,達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3)加強傳統文化的校園建設,把傳統文化的心理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學內容,比如開展校園主題講座,弘揚傳統文化,舉辦傳統文化的文體活動,以活動為載體宣傳傳統文化,比如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古文化探索等,感染學生,達到塑造自尊自強的民族精神和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的目的。(4)加強教師的培養,包括了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修養,以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養,愛崗敬業的精神,才能幫助學生適應環境,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同時需要教師能夠熱愛傳統文化,認識到傳統文化與學生心理素養的關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5)注意學生個人的道德修養,吸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加強自身的修養。比如儒家思想,道家發展觀,法家思想等等。
四、結束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代青年大學生心理素養有著引領作用,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文章首先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心理素養的現狀,然后傳輸了傳統文化中的心理教育思想,最后探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素養的提高,塑造大學生的健康人格,適應社會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新峰,李瑩.依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04):10-11.
[2]趙旻,黃展.中國傳統文化視域下的心理學和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研究綜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4(09):106-109.
[3]杜玉春,辛玲玲,姚紅俠,劉佳.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02):83-85.
[4]謝宏忠. 基于文化多樣性視野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
[5]張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2):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