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霞
摘 要:國內外對于課堂管理的研究不勝枚舉,筆者從課堂管理的內涵、現狀及問題、有效課堂管理的特點三個方面介紹課堂管理?;趯W者對家長參與的界定,筆者縮小家長參與的內涵范圍,從國內家長參與的歷史發展、內涵兩個方面介紹以家庭教育為本的家長參與。綜合家長參與對提升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各種影響,進而探討其對提升教師課堂管理有效性的價值。
關鍵詞:家庭教育;家長參與;課堂管理
一、研究背景
孩子的教育是一項合作性事業,教師、學生、父母都需要置身其中。對正統的學校教育的研究,學者們從未懈怠,對起輔助作用的家庭教育的研究也從未放松。但是對于以家庭教育為本的家長參與如何影響學校教育的開展、如何影響教師的課堂管理,或者說對于兩者之間的聯系的研究,卻是不多的。本文將嘗試從三個方面闡述課堂管理與家長參與之間的內在的聯系。
二、家長參與
(一)中國的家長參與的歷史發展
國內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在近幾年才漸漸豐富起來,從研究可以看出,百年來我國政府在推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問題上,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替代蒙養階段”,這一階段將家庭蒙養視為彌補師資不足導致蒙養院無法接受蒙童入院的問題的重要方式,實現“有子者母自教其子”、“有女者母自教其女”。第二個階段是“教育家長階段”,開始動員全體教育工作者投身傳播家庭教育理念、普及家庭教育方法、提升家長教育能力的號角。第三個階段是“互相配合階段”,從學校家庭兩方面共同強調了與社會“三結合”教育的重要性,但在這個階段中,由于學校是專門教育機構,教師是專門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在政策上和事實上更為強調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的引領,教師對家長在教育上的指導。第四個階段是“參與學校管理階段”,在這個階段,學校不再“獨霸”教育,家庭、社會參與教育、監督教育的意識不斷增強,家長、社會工作者等的教育能力也在不斷地提升,來自校園外的評論教育、批評教育的聲音也越來越多,家長們因教育的不到位或者對教師教育的不理解而采取投訴的行為也越來越多。
對家長參與的研究發展到現在,主要涉及的是以學校層面的家長參與為主。比如,傳統意義上,我國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途徑以家長委員會為主,近年來,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途徑不斷增加,如家長開放日的設置、家校聯系卡的設計、家長主動訪校、教師家訪、親子活動的設計、QQ群的建立等。
(二)內涵
對于“家長參與”是什么的問題,已經有很多學者的回答。筆者將家長參與縮小范圍,探討的是為以家庭為本,或者說是以家庭教育為本的家長參與,它包括一系列的家長在家庭中參與學生教育的行為、情感、期望、教育風格,甚至家庭閑暇文化。
三、有效課堂管理與家長參與
(一)家長參與促進學生的社會化與個性化
父母教養子女的動機、態度、方法等,都不可避免地會對子女的社會化產生深刻的影響。如果父母不能體察處于社會、學校等大環境中的子女品德發展和思想行為的變化,洞悉子女對其在家庭中角色的期望,以適當的態度和方式因勢利導,使子女逐步走向成熟,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將不易成功,因而也難以發揮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的力量,對教師而言,難以從家長方面獲得準確的學生信息、最得力的家庭教育的支持,為有效的課堂管理增加難度。
學生社會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個性發展的過程。在20世紀60年代前后,美國心理學家佩克與哈維格斯特等對美國中西部少年和青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兒童的個性,如堅強的意志、穩定的情緒、自發的努力、友好的態度等,皆產生于家長的友善作風,如互相信任,民主精神與容忍的態度等,其相關系數都比較高;反之,兒童的敵對行為,則出自家長的嚴厲作風。[4]同時,父母的情感態度對孩子性格的導向作用十分重要?,F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為明顯,頻率和強度更高,這樣會使得孩子變得非常脆弱和更具有依賴性。一般情況下,嬌氣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極容易出現心理障礙。
教師所有的課堂管理行為都是基于學生。對于教師的課堂管理而言,父母的教師角色、同齡伙伴角色扮演得越成功的家長參與,友善、民主、寬容等特質的家庭中的家長參與,都是建立良好的課堂規約、處理課堂問題行為、創建良好課堂情境、與學生們進行理解與溝通的有力支持。
(二)家庭文化環境建設與課堂管理
家長是家庭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家長在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提供有利于未成年人發展的家庭文化設施,建立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形成與時代精神融合的家庭輿論,樹立積極的家庭觀念,引領孩子樹立健康的價值觀。
家庭生活方式具體表現在飲食、起居、行為舉止、人際交往、閑暇利用等方面。家長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按時吃飯、不吃或者少吃零食、在正確的時間吃零食等,會減弱孩子在學校的不合理飲食習慣,比如不在課堂上吃零食等,減少孩子出現課堂問題行為的頻率。家長嚴格約束孩子的作息,引導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除了正常的睡覺起床時間外,如學習時間、休息時間、娛樂時間怎么分配,其他生活事項如何自理等,對于培養孩子的自律自制力,保證一天規律的生活和充沛的精神,是孩子自身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保證。同時,孩子遵守約定的作息制度,是尊重“契約精神”的體現,孩子形成“行為契約”,有利于班級規約的制定和執行,對于班級群體而言,有利于從整體上建立“約定俗成”的良好的班級管理制度。家庭的人際交往主要指家庭成員之間,通過飯桌交談、影視討論、遠足旅游、購物參觀、家庭應酬、文體活動等形式積極在家庭內部以及家庭外部進行人際互動,家長在引導孩子參與這些人際交往活動的過程中,要求孩子禮貌待人,尊重別人等,是孩子在校和老師、同學友好相處的內在約束條件,表現在課堂上為:尊重老師的勞動,對同學的發言或者其他好的課堂表現積極贊賞,合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等,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家長引導家庭成員在家中對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做出評價,形成家庭輿論,此種做法將對孩子具有熏陶、感染以及一定的約束作用,此種形式的家庭輿論體現著家長對孩子輸出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道德準則等內在品質,因而具有正確與錯誤、積極與消極、健康與不健康之分。家長與孩子討論政治或者社會熱點,討論書籍、電影或者電視節目,亦或是討論學校、班級中的現象或是對老師、同學的評價等,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的引導,促使孩子對社會、學校、班級、老師、同學等,形成客觀的印象和評價,不產生排斥,并逐漸熱愛自己所處的環境,包括學校、班級、老師、同學等,將會促進孩子在班級的積極表現。
(三)父母期望與課堂管理
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有一種“隱蔽的強化作用”,它給予子女更多的關心、指導、鼓勵、監督、評價,而子女則通過知覺和投射兩種心理機制,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受到良好的激勵。同時,子女還會將自己的表現與父母所期望的形象作對比,來調整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目標,從而朝著父母所期望的方向發展。當然需要父母的期望適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和子女討論如何表現才是好的,或者在學校怎樣表現更好,并幫助孩子在家完成作業、手工項目、團隊游戲,或者其他學校的作業要求,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關系,可以促使孩子學會克制和要求自己,并在這個過程總逐漸習慣于要遵守紀律,還可以提高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的自我效能感。這些心理和行為表現,有利于教師更高效地進行課堂管理。
四、結語
有效課堂管理與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教師進行真正有效的課堂管理,必然要求教師立足于長遠的行為目標,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對不同的教師,都能持續地表現出他們的適當行為,把適當行為內化為他們的一種自覺行動,最終實現學生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自我管理。一是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高學學生自我評價能力和學習動力,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志和毅力(自覺性和自制力):首先是對自己的學習目的有明確而深刻的認識,能自覺投入學習,以達到既定的目標,(學習自覺性、主動調整學習策略、科學安排作息時間從而圓滿完成學習任務),其次是控制和約束自己的言行,即“自制力”(一是提醒自己執行的已經做出的計劃,二是善于抑制干擾學習的與欲望、情感,如戰勝惰性,抵制誘惑等),三是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比如實行班長輪換制,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班級管理,激發學生的愛班熱情,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等,通過擔任多種班級管理角色,更多的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承擔責任、服務于集體,從管理他人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管理與自我教育。四是營造寬容和諧的人際環境,師生之間平等、融洽、友好、和諧的人際關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減少課堂問題行為,有助于學生接納教師,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制定課堂規則的內容以及違規的處理方法,讓學生自覺思考之所以需要這些規則的原因以及產生不良行為的后果并使學生遵守,不僅可以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也可以通過這一過程增加“規則”的約束力。五是教會學生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約束。
學生自我評價能力提高以及學習動力增加、擁有良好的學習意志和毅力、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班級有寬容和諧的人際環境、學生會自我控制、自我約束,即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教師進行真正有效的課堂管理,即建立有效的課堂常規、有效地處理課堂問題行為、創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
參考文獻:
[1]朱文雄.班級經營[M].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
[2]田慧生.教學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黑森.《兒童發展和個性》中譯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