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文 馮震 賀琴 樓建華
摘 要:臺灣地區在教育方面有著諸多值得借鑒的經驗。在文中筆者就赴臺灣考察之后所了解的臺灣在教育方面的經驗從健康教育、學校體育以及學科教育三個方面進行介紹。通過學術教育與實地考察,可以發現臺灣的健康教育體系較為完善,并且已經深入到了多個方面。同時,還能夠發現學校體育教育以及學科教育也有著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關鍵詞:健康教育;學科教育;體育教育;臺灣
聽取學校相關負責人的經驗匯報,深深嘆服于臺灣地區對個體全面發展2018年6月29日至7月8日,上海杉達學院衛生教育系4名教師與12位學生一行16人應臺灣師范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邀請,赴臺灣進行健康教育考察交流活動。10天的臺灣健康教育、體育教育、科學教育考察之行,親身參與花蓮縣太巴塱國民小學健康服務活動,實地走訪臺灣臺北市立龍山國民中學、臺灣新北市橫山國民小學、臺灣健康促進及衛生教育學會、臺北啟新專業健檢中心,教育的高度重視以及所取得的顯著成效。通過學術交流和實地考察學習,對臺灣地區的健康促進和科學教育工作有了初步認識,受益匪淺。
一、健康教育方面
(一)專業人員的培養
在臺灣,臺灣師范大學衛生教育學系是臺灣地區唯一的培養衛生教育人才的場所。衛生教育學系隸屬于教育學院,是臺灣師范大學22個學系之一,1954年由臺灣師范大學體育系改為體育衛生教育學系,1957年又將衛生教育及體育正式分為兩組,1959年7月正式成立衛生教育學系。該系自成立以來,除在教學設備、課程內容、教授陣容及學生素質等方面不斷改進外,還積極推進各項學術研究工作。為適應實際需要并培育專業研究人才,于1980年成立了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繼而為提供健康教育教師的在職進修及加強專業訓練, 1981年設置了衛生教育學系夜間部(現改名為進修推廣部),1982年開始辦理研究所暑期進修班,1989年增辦暑期學士學位班,1993年正式成立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班,至此健康教育專業人才的培育已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注重對人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強調提高健康品質與預防疾病,讓教育、輔導能優于治療及康復。
(二)學校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開展
以推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4大類場所——學校、社區、衛生醫療機構和工作場所——來說,臺灣地區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開始在學校,而后逐步擴大到其它場所,所以學校健康教育在臺灣比較受重視,成效也比較突出。
臺灣地區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與大陸相似,工作目標都是營造健康與安全的校園環境,積極推進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提供優質衛生保健措施,培養學生的健康生活習慣,使學生健康、安全、快樂地成長。健康促進工作在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各個階段都在開展,尤其是從小學抓起,不同教育階段都有健康教育的側重點,使學生從小就建立和培養了健康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以考察的龍山中學為例,健康促進工作已經深入到學校的各個層面:
1.在建筑上
考慮到6—12歲學生的生長、發育特點,校舍的走廊寬敞,教室寬大明亮,每兩個教室中間有一處家庭式衛生廁所供學生專用,使小學生在學校上廁所跟在家里差不多,避免了憋尿尿褲現象的發生;廁所蹲位和洗手池的數量較多,大便池配有腳踏式沖水開關,既衛生又方便,而且大小便池還有殘疾人的專用位置。
2.在管理上
利用學生家長會讓家長們參與學校事務管理,家長會有權監督學校食堂衛生、學生用奶和其它食品、學校衛生保健等工作。在學生衛生保健上,學校設有健康中心,健康中心配有必備的藥品、設備、衛生宣傳品、護士及衛生宣教人員,學生日常的衛生保健和衛生知識的傳授、健康行為的養成,就由健康中心負責,學生如有了疾病而健康中心處理不了的,則及時送往孩子的定點醫院治療。
(三)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開展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動出擊,把居民的健康保健作為重點工作,尤其是已意識到社區需要全科醫師,正積極地開展培養和擴大全科醫師隊伍,但需要二三級醫院也主動地加盟到這支隊伍中,有助于進一步提高醫療診治水平。眾多的衛生日里“聲勢浩大”地開展宣傳,但是民眾的參與積極性往往不高,主要原因是這些活動往往都是上級布置的任務必須開展而已,并不是一種主動的、長期擬定的計劃,很少是能深入人心、并能產生良好效果的引導宣傳。而從思想上改變民眾舊俗,使民眾能有健康需求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達到幫助民眾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最終目的。
(四)暑假健康服務活動
本次健康服務活動內容主要分為課堂授課和綜合實踐,課堂授課主要是參考需求評估的結果設計,進行九堂衛生教育相關課程,引領學生學習各項健康知識及技能;綜合實踐則是在教室外的場地進行,包含闖關、美勞創作、生活體驗等形式。
1.活動的組織
首先,就這次鄉村健康服務活動的組織而言,其完全由學生進行組織策劃以及報名參與的。活動由3個領導者負責,稱為總籌。負責的內容從前期的策劃、籌備、隊伍招賢納士,一直到營隊在服務期間的吃穿住行的各項安排等。營隊的分工十分明細。
非常值得學習的是,在每天的課程內容結束后,營隊都會有檢討時間。在檢討時間中,由總籌主持,每個小組對其自身進行檢討、對其他小組也進行檢討。在這個過程中,小組內部及相互間針對白天的活動能提出非常多的可實施意見,以在第二天就能夠得到改進。
2.課程內容
對于本次健康服務的課程內容,經過前期的精心準備與試講、打磨,由我系學生負責的課程整體來說,課堂情況良好。但是由于存在授課對象年齡跨度較大、地區文化差異等原因,通過對他們的課程的觀察,對于部分內容還是需要改進。如課程節奏的把握。在上課的過程中,問答問題過于活躍,很容易出現失控的現象。在這個過程中,還是需要配合和控制;有些知識過于專業,小學階段的學生無法理解。如在艾滋病的防治中,對于免疫系統等名詞的解釋過于學術化,在今后面對小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可采用比喻或類比的形式將復雜的原理知識形象化。但總體來看,每堂課程結束后,學生們都是根據剛剛完成的課程進行總結,以在下一次的課程中積極改進,三次的課程下來,學生們的反應非常不錯。
對于臺灣師大學生負責的課程,有許多閃光點值得學習。如:注重小組間的良性競爭,意在讓參與的學生感受到集體榮譽感。每積極主動回答一次問題或完成一節課程將會得到一枚有關課程的徽章,而不是以實物獎品去獎勵個人,表現好的小隊,會得到小隊為單位的獎勵徽章;根據本階段學生思維特點,增強授課內容的趣味性。
二、學校體育教育方面
臺灣地區的學校體育以培養具有自主行動意愿、能與人溝通互動,和能進行社會參與而活用學習的終身學習者為理念,建立基本且共同的核心素養,使學習者能面對現在生活情境和未來的挑戰。另一方面其理念亦受到 Whitehead(2010)提倡的身體素養概念啟發,以培養學生對體育與運動能具備興趣、自信、能力,且能了解運動方法而成為終身身體活動的參與者為主要目標。換言之,模塊期望藉由以學習者為主體觀點所發展的教材內容,建立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自信心,并在學習過中逐步建立運動能力,同時建構經由主動體驗后而理解的行動知識。
中小學體育教學采大單元主題式概念設計,可以單一單元達成目標,亦可組合更多的單元,而達到更為復合的任務與教育目的。主要考慮在于便于使教師能依據自身任課班級的需求,從套裝教學活動中做彈性的選擇和抽換。因此,在大單元主題式的發展下,以一個主題貫串形成次主題,主題之間具有延續性與關連性,在趣味性、探索性, 和啟發性的活動設計引導下,由教師依據學生能力與學習需求而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在不同單元間,可運用不同教材內容,以相似的情境和規則進行學習。例如,以同一個游戲比賽情境,但使用手或足的不同動作技能。其優點在于,教師僅需在大單元中用過一種教材(如手球快攻),即可運用相似的情境與規則,實施不同教材的游戲比賽(如籃球快攻)。此外,教材進展關連、選擇或組合,亦提供清晰的發展架構與方向。
在素養導向的教學中,著重整合技能、知識與情意,并重視情境化與脈絡化的學習。因此,在體育教學模塊的學習情境中,行動與知識間的配連,是探究學習與反思實踐的主要關鍵。學習者不將概念知識或技能直接應用在學習情境,而是以先備經驗為基礎,在學習情境中以身體行動方式探究,發展體育課中操作/理解間的配連關系,從中發展脈絡化的行動知識(如游戲情境中需使用戰術與技能或依據既有的動作經驗開創更為多樣、質量更好的動作經驗)。
三、學校科學教育方面
臺灣地區把全人教育作為學校的育人理念,將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并重,使學生經過科學教育的培養與訓練,提高科學素養,具備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頭腦,掌握科學方法,并能應用這些能力來了解環境、關懷社會、解決問題而又不斷追求進步。
在中小學階段,學校主要通過數學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包括生物、理化、地球科學、生活科技)來對學生進行培養,除此之外,彈性領域的資訊課程也成為培養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課程之一。在高中階段,學校則通過數學領域、自然領域(包括生物、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及生活領域中的生活科技和資訊科技概論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這次交流學習增進了大陸與臺灣體育、健康教育和科學教育之間的了解,促進了彼此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的交流、對話。今后要進一步加強兩岸間的交流協作,借鑒國際體育、健康、科學教育的優秀成果,共同推進中國科學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