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學復習,時間緊任務重,復習中利用實驗、例題對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從而提高復習效率,再編制不同類型的習題對知識進行有效強化。
關鍵詞:初中化學;復習;效率
化學復習課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之一,相對于化學新授課的探索發現和化學練習課的鞏固應用,承載著“回顧與整理、溝通與生長”的獨特功能,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總結、深化、提升的關鍵作用。化學學科同學們是到初三年級才開始接觸的,既是起始,又面臨著畢業升學。也就說一方面同學們剛剛入門,對于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對學習還處于摸索階段;另一方面則是要求他們在短時間之內要把知識盡快掌握,以適應升學考試。如何讓同學們在復習中不會感到“枯燥”“沒意思”,在新課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復習,使知識得到有效的整合、提升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結合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及近年來的中考要求,以“酸堿鹽的性質”單元復習教學為例,對初中化學如何上好復習課,進行了探索:
一、 激發興趣,實驗情景創設復習情景
復習課的實驗情景創設不是簡單地把書本的實驗簡單地重做一遍,應是以實驗為載體,挖掘其蘊含的知識生長點,促進學生向高階思維邁進,進行二次學習與提升,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結構,達到更高層次的認識水平,形成化學觀念,建構化學方法。在酸堿鹽的復習中,我們就在教學中先創設實驗情景,引導同學們從新課的實驗現象的“記憶印象”向對知識“豁然開朗”的學習感受上來。在復習酸堿鹽知識時,先在A、B兩根試管中分別裝入少量的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溶液,要求同學們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區別出這兩種溶液,在老師審核后,自行驗證其實驗方案,出現實驗方案有以下幾種情況:
方案一:分別向試管中滴入酚酞試液;方案二:分別向試管中加入稀鹽酸;方案三:分別向試管中加入氫氧化鈣溶液;方案四:分別向試管中加入氯化鈣溶液;方案五:分別向試管中通入二氧化碳。
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同學們不難得出自己方案的正確與否。而且有了實驗現象的直觀體驗,對于之前一些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加深入。如,碳酸鈉是一種“堿性鹽”,這一知識雖然老師會反復強調,但是到了真正解題時,仍然會有不少同學在區別碳酸鈉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時使用了酚酞試液,而在復習課中通過同學們的自主實驗得出結論,相信這比老師單純地強調理論效果會好很多。然后在同學們的方案上,教師要進行適當的提升,如這些方案提出的依據是什么;方案五明明從原理上有區別,為什么不可行,應該如何改進。實驗情景創設的復習情景,不僅對于知識能力是一種提升,同時也會幫助學生對原有的一些錯誤進行糾正,促進學生向高階思維邁進。
二、 積極引導建立屬于自己的“知識樹”
復習課就是對于原來所學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回顧,在回顧原有知識的同時爭取對知識進行升華。同學們在聽課過程中對于酸堿鹽的性質都停留在實驗現象的表象上了,課本上也沒有給出對酸堿鹽化學性質的系統歸納,再加上經常出現任課老師一味地趕進度,導致了學生對酸堿鹽的性質掌握較差。在復習時可以通過引導同學們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樹”,進一步理解酸堿鹽之間的相互反應,進一步理解復分解反應及其發生條件;這樣有利于同學們把松散的知識系統化、網絡化、規律化。筆者在多年教學中整理總結了以下知識體系供同學們參考,以期達到最佳的復習效果。
通過這樣的知識體系,以點帶面,以面深化對點的理解、有利于化學核心素養的形成,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將學生帶離題海戰的怪圈,提高復習效率。
三、 注重例題的導向作用
在同學們能夠自行建構好知識體系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而在練習前設計一道好的例題進行講解,會讓你的復習事半功倍。一道好的例題能起到示范解題方法、探究學習方法、貫通知識,歸納方法,熟練技能,培養能力和發展思維等作用。若能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打破章節、學科的界限,在知識網絡交匯點上設計例題,就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主動地進行歸納和整理,提高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酸堿鹽的性質”單元復習教學時,筆者就設計了這樣一道例題:工業生產、人類生活與化學有著密切的關系,請你用C、H、O、Na、Cl、Ca六種元素中的一種或幾種(可重復使用)寫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質的化學式:
(1)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鹽是 ;
(2) 少量存在于人體胃液中,可幫助消化的物質是 ;
(3) 侯氏聯合制堿法中的“堿”是 ;
(4) 在農業上常用來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種堿是 。
本題乍一看是檢測同學們對于酸堿鹽的用途的掌握情況的習題,在同學完成本題后,馬上補充以下問題:
(1) 如果一個人胃酸過多,需要多食用哪些食物?
(2) 有人提出可以多吃面條(制作過程中加入了“堿面”),他說得有道理嗎?反應原理是什么?
(3) 能否用氫氧化鈣?為什么?氫氧化鈣除了改良酸性土壤,還有什么用途,能說說反應的原理嗎?
先用比較基礎的知識引入,然后借助題與題之間的聯系,發揮正遷移作用。酸堿鹽的知識相對較多而雜,很多同學在系統復習完酸堿鹽的相關知識后仍然無法做到完全理解,如果一上來就把后面的問題搬出來,很大一部分同學就會出現畏難情緒,接下來的復習就很難再吸引他們的注意了。所以,從物質的用途這個較為簡單的知識點出發,利用例題步步深入,最后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
四、 一題多變,精編練習
進入初三就意味著距離中考不遠了,各個學科都在趕進度,忙復習,特別是到了初三下學期,大量的題目鋪天蓋地。而“狂轟亂炸”的“題海”戰術“淹沒”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這種“重復低效”的課堂教學,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喪失”了化學學習的興趣。思維變得狹窄,學知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云。如果能對習題進行設計,從簡單的題目入手由淺入深,步步深入讓學生找到突破口,對難題也會產生一定的興趣。
比如在進行酸堿鹽專題練習時,筆者就設計了這樣的題目:
1. 若A為常見的鹽,
(1)若B可轉化成C,C為白色沉淀物,B是一種溫室氣體,則A、B、C分別是 ,反應化學方程式及反應類型為 。
2. 若A為常見的酸,B可轉化成C,C為白色沉淀物,
(1)若B是生理鹽水的主要成分,則A、B、C可能分別是 ,反應化學方程式及反應類型為 。
(2)若B是一種藍色溶液,A、B、C含有相同原子團,則A、B、C可能分別是 ,反應化學方程式及反應類型為 。
3. 若A為常見的堿,
(1)若A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C為白色沉淀物,B可轉化成C,A、B、C含相同的金屬元素,B溶液為無色,則A、B、C可能分別是 ,反應化學方程式及反應類型為 。
(2)若B也為常見的堿,C為白色沉淀物,則A、B、C可能分別是 ,反應化學方程式及反應類型為 ,D能與B、C發生反應,則D可能為 ,反應化學方程式及反應類型為 。
在初三化學的復習中,一定要扎根于基礎知識,在有效課堂的打造上追求教學質量的持續、健康的提高。關注不同層次同學的學習需求,利用實驗讓同學對知識產生新的學習興趣;對學生要著力夯實基礎,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在復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也關注理論知識的運用情況,精心準備例題讓同學們能夠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最后編制不同類型的習題對知識進行強化,同時要引導學生跳出題海,注重精練,重視錯題再現。力求做到在短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能讓學生減輕負擔的同時不減成績。
參考文獻:
[1]萬延嵐,盧巍.對化學復習課重新審視與思考化學教有[J].化學教育,2013(5):10-13.
[2]蔡輝舞.初中化學復習課中情景創設的案例研究[J].化學教與育,2017(9):46-50.
[3]吳紅鳳.基于建構主義的有效課堂探索[J].福建論壇,2011(12):30-33.
作者簡介:
邱志強,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惠安東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