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化教育體系下,將信息技術融入專業教育中,已經是主要是趨勢,特別是機械專業課程。機械專業培養的是理工科應用型人才,對學生的工學知識以及實踐操作能力要求很高。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強化學生的綜合問題解決能力和專業素養,是當前機械專業教育培養目標。現今我們處于后工業時代,機械專業課程與實際聯系緊密,探索課程的信息化教學改革途徑,促使機械專業課程走向網絡化、開放化與實踐化。本文主要是針對機械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型需求,探究現今機械專業人才培養趨勢,以信息技術為機械專業課程改革工具,探討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推進機械課程教學的有效途徑,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機械專業;信息化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 引言
將信息技術引入機械專業課教學中,以信息化教學手段針對機械專業課程知識,展開多樣化、多元化的教學,為學生搭建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塑造優質的教學環境,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效率。采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環節,實現信息化教學評價,構建合理的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提高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效果。微課、慕課以及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方式,依據學生學習特點轉變教學環境,采用任務驅動、分組教學、理實一體、情境教學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再者,以信息技術促進課堂教學改革,可使信息化融入專業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發展性課堂,逐步優化機械專業的實踐教學水平。
二、 機械專業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可行性
(一) 專業課程改革趨勢明顯
目前,機械專業課程內容與設置主要采用兩種形式,一是仿照高校課程設置,依據校內資源刪減課程而成,各個院校的機械專業課程教學特色并不明顯,同質化現象越來越突出;二是以傳統課程設置為主,微調后直接再次開設課程,并沒有依據社會發展需求進行課程更新,導致學與用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難以滿足行業人才需求。大多數院校的課程理論篇幅較多,伴隨著行業對應用型人才需求愈加明顯,學校在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將實踐課程作為機械專業的重點展開課程專業內容改革,但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處理始終沒有緊密協調,因此機械專業課程急需有新的教學依據,促進專業課程與教學改革,確保課程體系的優質化。
(二) 信息化教學基礎優良
機械專業課程是理工科專業,其專業課內容設置以及課程體系改革架構中,有不少計算機課程以及涉及計算機軟件操作,例如CAD等課程,信息技術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引入,并不突兀。依據現有的課程體系以及教學資源,信息技術的使用,在多媒體教學設備與計算機軟件、計算機設備的基礎上,可達到信息化教學的要求。再者,目前專業課程改革,是圍繞學生職業素養和綜合職業能力調整人才培養方式,對學生的校核以及課程教學評價,基本都是紙質試卷展開,評價是以分數為最終結果,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技能,片面化的評價不利于學生成長。
三、 機械專業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要求
(一) 明確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目的
信息化教學在機械專業課程中的應用,依托于計算機軟件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輔助設備,將軟件工具作為學生設計輔助工具以及學習工具,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構建課程資源庫,便于學生自主下載資料,分享課程資源,發揮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提高學生對AutoCAD、Solidworks等圖形軟件的操作能力。學生在課后通過課程視頻以及課程資源的學習,鞏固自身的學習能力,例如通過教學視頻的學習,使學生能掌握模具的生產原理。信息化教學還是注重教學的嚴謹性,教學中對教師的能力與素質要求很高,信息化教學是一種教學工具。課程改革背景下,不少教師將信息化教學當作是新型教學方式,一味地采用信息化教學奇偶數,忽略了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的結合。因此,機械專業課程改革中,教師需要明確信息化教學作用,針對學生發展目標,與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聯合專業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的教學模式。
(二) 提高教學評價效果
信息化教學作為新的教學方式,需要有科學的教學評價依據,促進其修正與改進,所以為促進課程的發展,必須要革新評價方式,完善評價指標,提高被評價者的動力。機械專業信息化教學改革中,評價要以多維性與多樣化為主,基于信息網絡的公開化評價與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與創新精神的培養,可改變學生“臨時抱佛腳”或干脆“借鑒”他人之力完成課程任務的慣性。重視學生對學生評價、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教師授課評價發展為學習評價,增加對學習資源的評價,可有效促使學生參與評價體系,提高學生對學習資料質量的判斷能力,促使學生形成終生學習能力。
四、 機械專業信息化教學實踐策略
(一) 數字化教案,多媒體教學
數字化教學是以課件形式將教學設計過程,采用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備課,要求教師轉變傳統備課方式以外,主要是為了讓教師嘗試新的教學手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形式。從提高教師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素養入手,依據一堂課的信息容量,設置好教學難度,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嘗試,合理利用計算機與多媒體教學設備,搜集新的專業課程資料,采用圖片、視頻等形式進行課件教學,教師也從經驗型轉變為科研型。教師在備課中,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實現利用計算機構建多維模型,針對關鍵性知識進行展示,便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學習狀態。學生從觀察與分析入手,了解更多的學科前沿知識,拓展學習視野,有效深化學習的廣度與寬度。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能夠為學生營造立體的學習環境,例如將繪制圓盤類的零件,以不同的角度進行展示,給予學生更多的視覺效果感受,學生在學習中能拓寬思路。再如利用仿真軟件,讓學生學習規范的操作技能,讓學生避開因不熟悉機床誤操作而引發的安全事故。
(二) 網絡教學陣地,全面性評價
構建網絡教學陣地,以學生常用的微信、QQ等進行課后學習和學習互動,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師生在虛擬課堂內,能夠針對學習問題、學習疑慮進行溝通與交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思路,推薦課外學習資料等等,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學習、交流,既能夠滿足日常交流需求,也可拓展新的學習渠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社交群展示自己的作業以及上交作業,可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與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拓展評價層面與評價指標。在信息化平臺中,教師利用信息化平臺,尊重學生差異設置分層教學,兼顧全體學生的同時,可激勵每個學生學習,確保教學評價的全面性。例如在《輪系》中,行星輪系傳動比的計算等計算教學內容,可通過難易程度的控制,設置相關的任務,采用闖關的形式,給予學生一定的積分獎勵,促進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可培養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五、 結語
信息化環境下構建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教學模式,改變傳統以教師教學為主的教學體系,注重以學生為中心,這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趨勢所在。且現代信息技術有互動化、智能化與網絡化等特性,有利于促進師生互動,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拓展教學內容以及轉變教學手段,可摒除時空的限制,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豐富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鄧德成.機械專業課信息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職業技術,2011(5):30-31.
[2]何婭娜.機械專業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2011(7):8-9.
[3]華宏偉.機械專業課程信息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職教通訊,2012(9):29-30+67.
[4]錢三波.信息化環境下機械專業課堂教學評價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5(14):82-83+93.
[5]陳建平.信息技術環境下機械專業課有效教學策略之我見[J].才智,2013(25):24.
作者簡介:
李景川,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第一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