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雨芳
【摘要】詩歌教學通過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對詩詞的意蘊和作者的情感做深層次的欣賞把握,從而增強學生的審美教育,促進學生知情意等各種核心素養的提升。通過涵詠吟誦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和詩中蘊含的感情和內涵,再通過鑒賞品味詩歌中的語言和細節進一步體悟詩歌的情感和意蘊,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各種思維能力,最后通過拓展延伸,達成語言文化的積累和審美情趣的養成。
【關鍵詞】詩歌教學 核心素養 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088-0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把“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放在語文課程基本理念的首位,可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讓學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些核心素養,是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詩歌教學是完成這個目標的關鍵手段之一。
詩歌,是文學的源頭。詞學大家葉嘉瑩說:“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所以,激發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引導學生對詩詞的意蘊、作者的情感作深層次的欣賞、把握,有助于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促進學生知情意等素養的全面發展。
那么怎樣在詩歌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呢?下文就筆者自己的教學實踐作一點探討。
一、涵詠吟誦
用情用心去讀,用多種方法去讀,朗讀、默讀、細讀、精讀、賞讀、反復讀、比較讀。 “讀”,是走進詩歌的第一步。不在讀上做足功夫,就無法開展深入的教學。必須舍得花時間讀。
1.在誦讀中感受詩歌音樂美。比如學習戴望舒的《雨巷》,詩中始終籠罩著一層丁香花般淡淡的哀愁。詩人在陰暗寒冷、迷蒙破敗的雨巷里彷徨痛苦,找不到出路,但仍對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懷有一種信念和追求。而那個丁香花般美麗卻憂郁的姑娘也讓人生出無限的向往。而這首詩一唱三嘆,迂回反復,回腸蕩氣,疊句、復沓、重唱也只有在反復誦讀中才能感受到它的音樂美,才能感受到蘊含其中的那份感慨和心境。
2.在誦讀中思考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切內涵。李清照的《武陵春》,國破家亡物是人非,她不勝悲戚之感,看起來抒發的似乎只是個人愁情,丈夫死去,自己一個人在江南飄泊,孤苦無依,無比凄涼,但個人的哀愁卻有時代的巨大悲痛為背景,也就間接地反映了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而她的《聲聲慢》,更是寫出了她那份刻骨銘心的孤獨和痛苦?!皩ひ捯挘淅淝迩?,凄凄慘慘戚戚”,這十四個字,卻能讓我們感覺到她像是陷進了一個深淵里,不著邊際,她孤獨害怕,凄清冷落,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她彳亍在無比蒼涼寂寥的深秋里,她到底在尋找什么呢?也許是國家民族的前途,也許是自己的愛情,又也許是自身的價值?但這一切此生再不能實現了,她只能一個人咀嚼自己的凄涼,怎一個愁字了得?這些情感和內涵都要通過不斷的誦讀,不斷地咀嚼,才能好好感悟到。教學過程中結合誦讀和點撥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讀書,在閱讀中感受,在感受中積累,在積累中運用, 運用中提高。
二、鑒賞品味
1.“品”。要字句咀嚼地品味,更要勾連整體類比其他,要品評其外在的形象特點,更要涵詠其內在的意蘊風神?!捌贰钡倪^程,是個生與生、師與生多向交流的過程,也是個課堂精彩不斷生成的過程,更是一個趣味與質疑、問難與辯駁不斷深化升華的過程,這個過程,越是潤澤、活躍、豐滿,便越是能品出詩歌的韻味。
2.“引”?!白x”與“品”的主體是學生,而“引”的主體則是老師。在探微揣摩的過程中教師要有問題意識,隨著學生在課堂上通過讀和品,不斷生成許多解讀,教師要能夠撥開眾多繁雜信息,迅速扎住閃光之處,引導推進,激發升華。如何引導推進,全在于教師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和對學生的微觀洞察。他的每一句話每一次引導都不是隨意的,而是帶著學生有機地深入文本,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和能力的培養。
3.“準”。解讀詩歌,最忌諱零碎,零零碎碎會淹沒主體,最后往往肢解了文本,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文字游戲里迷失了方向。比如在教學《錯誤》時,要想探究這首詩的意旨所在,我們就抓住“蓮花”、“向晚”、“緊掩”、“江南”、“城”、“街道”、“窗”這幾個詞來努力探究便好,按整首詩逐個小節的順序來把握,一節課就可以將意象、情感和主體結構拎了出來。 如此,課雖了結而意味猶在。
三、延伸拓展
1.舉三反一。教材里選用的作品畢竟有限,我們老師要做的就是多向學生推薦更多的相關的作品,使學生能“舉三反一”。 特別是詩歌。韓軍在他的《“新語文教育”論綱》一文中提出語言的學習規律恰恰是“舉三反一”,而不是“舉一反三”。語言的學習,需要無數的語言例子的反復撞擊和刺激,才有可能說出點滴,而長年累月通過更多例子的反復積淀,也才有可能“奔涌而出”。故而在學習完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后,我按照時間順序為學生精選了毛澤東在不同時期寫的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憶秦娥婁山關》(1935)、《沁園春雪》(1936)、《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浪淘沙北戴河》(1954)、《菩薩蠻大柏地》、《水調歌頭游泳》等, 讓讀者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一個豐滿的、有所變化卻又始終在一條線上前行著的毛澤東。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毛澤東的精神風貌,他的政治追求,他的思想局限,更反射了一個國家風雨變遷的歷史概況,學生會發現,一個詩人的毛澤東和一個政治家的毛澤東是不能分開的,并能由此對一些歷史和現實問題進行一些深刻的思考和質疑, 并進行有價值的探索。
在學習完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的詩歌后,我們的《焚香拾墨》(年段??iT出了一期詩歌單元,推薦一些經典作品,如《錯誤》《斷章》《我愛這土地》《眾荷喧嘩》《死水》《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鄉愁》《尋李白》《致橡樹》《遠和近》《一代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回答》《雪花的快樂》《偶然》《如果》《一棵開花的樹》《熱愛生命》等,讓學生反復誦讀,反復體味,去感受中國新詩的其中意味。
2.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學習古詩詞時,對那些詩詞大家們,我們一般以專題的形式進行研究性學習。比如在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時,我們做了一個有關蘇軾詞的專題研究《一蓑風雨任平生》。蘇軾的詞意境高遠清新,風格豪邁曠達。他才華超群,少年得志,但后來卻頻遭挫折和貶降,但他在失意中卻能保持達觀豪邁的人生態度,是他留給我們后世子孫的另一份財富,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后人努力傳承的精華所在。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交流,利用網絡,查找有關蘇軾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等,閱讀有關書籍,然后探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見解后,形成文字。本組成員還要對彼此的小論文進行閱讀評價,然后小組匯總,在班級里交流。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自主學習的快樂,合作交流的自信,并且通過探究他們真正認識到蘇東坡的偉大之處,這應該是一輩子的財富。
同樣的,學習李煜,有《人生長恨水長東》的專題研究;學習辛棄疾,有《把欄桿拍遍》的專題研究……
3.開展詩歌朗誦會。平時要求學生背誦大量古詩文,定期開展各種形式的朗誦比賽。在詩歌朗誦中,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文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得到語言、文化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 最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學習語文的文化氛圍。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做一個有民族情懷的現代中國人” 一直以來是我教學語文所追求的目標。我們要讓孩子們閱讀大量的詩篇,欣賞其中之美,領悟其中之情,浸潤自己的心靈。這正符合語文新課標中“通過閱讀和鑒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要求。
我希望我的學生都能擁有自己的詩意人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語文[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1.
[3]林語堂.蘇東坡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8.
[4]蔡澄清.在當代語境下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山西:語文教學通訊,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