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慧 范麗
【摘要】“產出導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創建的旨在改進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外語教學理論,筆者嘗試將這一教學理論應用于實踐。本文展示了基于這一理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課后還對學生進行訪談,對教學效果進行反思。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 大學英語 中國傳統文化 翻譯教學
【課題】本文是“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Y201721)。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114-02
1.引言
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通過學習和使用英語,可以直接了解國外前沿的科技發展、管理經驗和思想理念,學習和了解世界優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時也有助于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進行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應該是雙向的,既有輸入也有輸出,且兩者要均衡。大學英語課堂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其二,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這是英語人文性的核心,也是“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的核心。其三,有效傳播中華文化,提升國家軟實力。而“有效傳播中華文化”的前提是學生應當具備母語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
2.產出導向法
“產出導向法”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針對我國成人外語學習的教學理論,其前身是“輸出驅動假設”(文秋芳,2013) 和“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文秋芳,2014)。作為“本土化”的外語教學理論,產出導向法汲取了二語習得理論的研究成果,以“輸出假說”(Swain,1985)和語言學習的社會文化視角(Lantolf,2000)為理論基礎,提倡“學用一體”的教學理念,將產出活動作為驅動手段(output-driven)和教學目標,將輸入活動作為促成手段( inputenabled)。就教學目標而言,它既以輸出為起點,驅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以輸出為目標,學以致用; 就教學方法而言,它強調產出活動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并將輸出與輸入對接,為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出了新的教學思路。
產出導向法有三個核心環節(文秋芳,2015):一是“驅動”環節(motivating),教師設計合適的交際場景和“具有潛在交際價值”的任務(文秋芳,2014: 7),激發學生完成任務的熱情,增強學習的動力; 二是“促成”環節(enabling),教師提供必要的輸入材料,引導學生通過對聽和讀材料的選擇和加工,獲取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內容、語篇結構等信息,促成產出任務的完成; 三是“評價”環節(assessing),即學生完成基本的產出任務或類似的新任務,教師做出即時評價和補救性教學。這三個核心環節是筆者教學設計和實踐的基礎。
3.課堂教學設計與嘗試
筆者以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為指導,選擇所用的大學英語課本《新應用大學英語-3》中的課后練習漢譯英中的中國文化的段落翻譯。
3.1教學目標的設定
接觸到產出導向法后,筆者認為受益最大的一點就是具有了設定教學目標的意識。產出導向法指出,教學目標分為兩類:交際目標和語言目標,筆者為本單元設置了兩個交際目標:
(1)了解中過傳統文化淵源,傳統節日伴隨的各種習俗的演變。
(2)能用英語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節日的專用名詞和句式表達出來。筆者就本節課設計了大約15個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專用名詞,5個短語及修辭手法。
3.2產出任務的設定
設定這一產出任務,筆者考慮了任務的難度、交際價值和教學價值三個因素。由于非英語專業的應用型大學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要求學生能夠基本解讀原文并翻譯出即可,對標點符號和較小語法錯誤和拼寫錯誤,不做嚴格要求。能夠對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翻譯,本身教育有交際價值。近些年四、六級開始非常重視中國傳統名文化及中國基本國情的翻譯,所以本課具有教學價值。
3.3教學活動設計與嘗試
課堂教學設計按照產出導向法提出的驅動、促成、評價三個環節展開。
(1)驅動環節。在驅動環節,教師呈現交際場景、挑戰學生的語言產出能力、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目的是激發學生產出的欲望,驅動學習。首先教師提問學生知道中國有哪些節日,接下來播放有關全國各地慶祝端午節的不同風俗習慣。并設定一個場景,如果讓其做導游給一批外國游客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自己會介紹哪個節日,如何介紹?學生完成任務之后,讓每組一個代表分享他的介紹內容,發現學生,只是表面上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對最核心的內容盡量避免說,因為自己不知道如何表達。分享完之后教師將本單元的任務展示出來,將一段有關端午賽龍舟的介紹進行翻譯。
(2)促成環節。促成環節是產出導向法的核心環節,也是實現學用一體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需要根據產出任務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幫助其獲取與產出任務相關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完任務分配之后,學生覺得有挑戰性的是一些專業術語的翻譯,其次是對篇章結構的內在邏輯意義的分析,盡最大努力翻譯成目的語英語的表達習慣,在這一環節,教師先進性系統歸納,提問學生是否知道相關術語的表達,學生進行完提問后,將學生確實不會的專業術語進行集中展示,這樣學生就能加深對此專業術語的深刻印象。
(3)評價環節。評價環節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發現問題,并為以后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教師將每個小組的一名代表的譯文展示到黑板上,先讓學生進行點評,哪些地方翻譯得較好,哪些句型不錯,如何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改,然后再對原譯者進行當堂采訪,當時翻譯的時候是什么樣的思路,遇到了哪些困難。在以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翻譯中,平時如何準備,如何做。
4.結束語
筆者的課堂設計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作為任課教師,筆者真切感受到這一教學方法給自己的課堂帶來的改善:教學目標更加明確、課堂活動更加豐富、課堂氣氛更加活躍。這次教學嘗試后,筆者與學生進行了交談,學生表示雖然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對知識的掌握很深刻很牢固,參與討論查資料的過程,使得翻譯過程更生動有趣,90%的同學喜歡這種方式。因此,產出導向法可以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嘗試,進行讀寫結合教學,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Z].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初明.內容要創造,語言要模仿——有效外語教學和學習的基本思路[J]. 外語界,2014(2): 42-48.
[3]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2):2-9.
[4]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6):14-22.
[5]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387-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