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燕 鄒陽
【摘要】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學中過于重視攝影技能的技巧性和實用性,對于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情感與個性的表達則重視不夠。攝影是人類情緒的媒介。我們從智慧施教做起,鼓勵學生擁有更豐富的閱歷,讓學生多拍熟悉的題材,將攝影教學的思路從“有美感地拍攝”向“飽含情緒地拍攝”進行轉變,引導學生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藝術之路。
【關鍵詞】攝影 引導 教學
【中圖分類號】J4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132-02
當前高職院校的教學普遍比較重視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在此類院校的攝影教學中,我們發現如果僅僅教學生去掌握各種實用、先進、有效的拍攝技能,學生容易陷入套路模式,為了拍攝一些所謂的“好作品”而刻意模仿,將目光停留在形式上。這樣的照片表達方式直白,內容形式平淡,由于缺少了情感的切入,失去了個性與靈動感。基于現狀,我們認為,在重視技能應用的基礎上,將攝影思路從“悅目”慢慢向“賞心”進行引導,引導學生拍攝有情感厚度的照片,讓拍攝之路越走越開闊。
如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拍攝中充分發揮創造力與想像力,拍攝有情感、有個性的照片,我們嘗試著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引導與培養。
一、不斷嘗試,鼓勵學生去擁有更多的人生閱歷
安塞爾·亞當斯曾說過:我們不是用相機在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你曾經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走過的路、愛過的人。一張照片如果能擁有好的情感,好的境界,它的背后與一個人的經歷和文化藝術底蘊密不可分。古人常說的功夫在詩外,也是這個意思。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人生的引導教育,鼓勵學生去嘗試,去經歷,去參加各類校內校外活動,去感受生活,以積累人生閱歷。這樣的一些閱歷觸類旁通,要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的感受。經歷越多,看到越多;思考越多,發現越多,不尋常的拍攝機遇就越多。
二、智慧施教,讓學生帶著獨特的感悟去拍攝照片
(一)課堂教學中,融入責任意識和美好向上的情感體驗
理論需要實踐,照片需要底蘊,個人獨特的閱歷可以傳達出獨特的畫面情感。教師精心備課,按教學內容和練習要求,搜集攝影名家名作向學生展示。通過各類飽含情緒的例片,教師潛心點評畫中意蘊,與學生共同體驗感受畫里畫外的意境。
(二)教學實踐中,對拍攝內容的情感提出明確要求
教師可根據當下實際條件擬定系統性、專題性的拍攝題材,要求學生按照拍攝題材去反應生活真實并表現主題。結合具體拍攝要求,刻意營造相關氛圍的場景,讓學生去捕捉并表現到畫面中。另外,結合自然環境中的典型場景,要求學生捕捉并表現出畫面情感。
要完成這樣的作業與練習,隨手一拍很顯然難以完成,需要學生去身邊的環境中專注尋找與觀察。日積月累,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攝影更高層次的理解,將自己的內心和對生活的態度表達到畫面中。
(三)課后,不斷地去感悟與藝術相關的各個領域
優秀的文化,將強有力地支撐我們去拍攝充滿生活氣息又賞心悅目的照片。不僅僅是攝影藝術,對于拍攝來說,音樂、詩歌、美術等等均可涉足,藝術是相通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經典的書籍、優秀的網站,包括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等,通過學習不斷提高文化素養,開拓藝術視野,進一步開拓拍攝思路,對于提升拍攝層次具有積極意義。帶著對這些優秀文化的感悟去拍攝照片,拍攝者會擁有更明確的想法和更獨特的情緒。
三、從拍自己熟悉的題材開始,多抓拍和跟蹤拍攝
理論需要實踐,技術更離不開實踐。隨時隨地地拍攝自己身邊的題材、熟悉的題材,不僅可以積累提升技術,提高觀察能力和剖析能力,更容易與拍攝對象取得情感上的共鳴,拍出更精彩更溫情的細節。
最好的拍攝素材就在身邊,我們建議學生盡量多拍自己熟悉的題材。對于在校的學子而言,校園是一個充滿青春故事的地方,去關注、尋找并捕捉身邊發生的形形色色的場景,去深入挖掘校園里的偶然性和多變性畫面,并將這些因素最大化、藝術化。
校園的學習和生活的種種場景一直處在進行之中,要表現出生動的細節和真實的情感,使用連拍和跟蹤拍攝,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場景、不同景別等的變換,更容易捕捉到校園生活的原汁原味。
四、注重細節,拍出耐人尋味的作品需要細致觀察
好的作品好看耐讀,細節纖毫畢現。照片中打動人心的細節來自于細致的觀察力。觀察得越細致,記錄得就越成功。時常懷揣發現的眼睛,總能捕捉到生活中的那些美。
當前,手機讓很多人欲罷不能,成年人如此,學生更甚。手機的依賴常常導致學生在拍攝中無法完全集中注意力。在對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攝影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對學生提出了“放下手機、力戒浮躁、靜觀周遭萬物”的要求。在拿起相機按下快門之前,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各個角落正在發生著的細節,不急于求成,而是選擇某一個角度去觀察,靜靜等待合適的時機。
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選擇一個具體拍攝對象,此題材最好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可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段內持續深入觀察并拍攝,捕捉并感受各種動態和光影變化帶來的效果,去拍攝細節化的情感畫面。拍攝完成后,挑選具有代表性的系列組圖進行比較講解,也可請拍攝者本人面向本班同學談一談拍攝心得。通過靜心、觀察、思考、拍攝、比較、回味這系列過程,引導學生關注細節,靜心觀察。
五、不斷思考,嘗試用非常規的思路去拍攝
攝影是對影像文化的理解和洞察,也是我們內心情感的映射。每個人對同一事物的感受千差萬別,對同一畫面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這意味著我們在捕捉轉身即逝的瞬間之時,一定是經過自己獨特的思考的。擺脫常規的拍攝思路,更是需要在拍攝之前對拍攝內容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一)在拍攝中擺脫對唯美場景的刻意追求
去真實的生活中尋找原汁原味的畫面。拍攝前仔細想一想,怎樣拍才可以抓拍到那些細微而有力的情感因素?以家庭照片為例,拋開諸如宜家等常見的美麗場景,選擇被攝者最熟悉的家:穿著日常的服裝,一起做飯,一起閱讀,與孩子一起游戲。攝影者帶著獨特的視角去捕捉溫暖、愜意、隨性、平靜、自由等不同的情感。
(二)用“動勢”代替“經典動作”來拍攝
拍攝對象處在動勢之中,即我們的拍攝對象是在一個連貫的動作過程中,而不是擺一個固定的經典動作。此類拍攝離不開過硬的抓拍技巧。抓拍的畫面同樣離不開思考的力量。以家庭人像拍攝為例,在選擇好拍攝場景和情感基調之后,我們可以讓人物在鏡頭前按照事先思考好的情感畫面進行相對自由且緩慢的活動。用連拍抓拍人物的動勢,可以在較短的時間里把人物的情緒和細節更真實地表現出來。
(三)拍攝過程中記錄體會,拍攝后相互觀摩
為了更好地歷練學生的思考能力、構思能力、表達能力,每一個系列的題材在拍攝過程中,教師都會要求學生記錄拍攝體會,寫下自己對攝影問題的思考與見解。拍攝完成后,組織學生對作業進行相互觀摩。學生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畫面中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藝術之美,而后各抒己見,進行深入交流。這樣的交流觀摩有利于他們產生更全面的審美趨向,對某些題材逐漸產生特殊而深刻的認識,隨著思考的深入,對題材漸漸有了飽滿的情感。而正是有感而發的拍攝,讓創作情緒充沛,讓攝影進入到了更高的一個層面。
參考文獻:
[1]李庭堅.如何在攝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J].大眾文藝,2009(19)
[2]邱薇綸.淺談高校攝影教學中學生審美素養的有效培養[J].求知導刊,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