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芬
摘 要:好的準備是成功的一半,圍繞“第一品質,至慧教育”的辦學理念,聚焦集體備課,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聚焦;集體備課;課堂效率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我校數學科組在過去的一年始終圍繞“第一品質,至慧教育”的辦學理念,聚焦集體備課,傾力打造至慧教研組。為了上好每一堂課我們從備課入手,真真正正做到一切以提高課效為重點,主要有以下四點做法:
團結力量大,集體智慧無窮。我們每周進行一次集體備課,教師集思廣益,互相探討教學方法,切磋教學技藝,發揮群體效應,實現資源共享的一項重要措施。教研組加大力度,與聯盟學校一起規范了集體備課制度,做到“三定”:定單元集體備課課題,定中心發言人,定單元教學進度。“五統一”:統一單元教學目的,統一教學重點、難點,統一課時分配和進度,統一作業布置和三維訓練,統一單元評價測試。同時注意搞好“五備”:備課標、備教材、備教學手段、備教法、備學法。鉆透“五點”重點、難點、知識點、能力點、教育點。優化“兩法”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精選“兩題”錯題和拓展題。
好的準備是成功的一半,正所謂事半功倍,于是我們聚集體智慧,做好所有準備:
一、備學案
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我們在秉承前人良好教案的基礎上,多思考,集思廣益,再根據學生知識面的大小,進行再次專時專會備好新課學案。學案包括“課前三分鐘”和“課前小研究”。
“課前三分鐘”內容形式多樣包括數學謎語、數學要聞、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符號的由來、背誦口訣表、計算公式或數量關系,聽算、閃算等等,可以是由老師決定,也可以師生共同商議,也可由學生小組商議老師審定。課前三分鐘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作鋪墊。例如:講授數學廣角——鴿巢問題課例前,通過課前三分鐘同學介紹德國數學家狄里克雷提出的“狄里克雷原理”經典案例,讓學生初步了解“鴿巢原理”,為講授新課做好鋪墊。
小學數學“課前小研究”是一堂課的開端,是學生自己摸索、理解知識的自學過程,這樣的學習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學習,使傳統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改變,把一節課的起點提到課前。正所謂“學緣于思”,學生不再是無準備地被動地聽從教師的復習、引人、講授,而是個個有備而來,課堂成了他們展示自我的舞臺、思想交鋒的場所。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編制好課前小研究,引導他們怎樣進行課前預習,把遇到的疑難問題用“■”記錄下來,以便在課堂上與老師和同學一起探討,提高學習效率。并通過“手機短信”常與家長聯系,及時交換信息,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使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興趣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備作業
溫故而知新是教學的一個必須環節,我們謹遵教學常規不斷創新,在布置作業上巧下功夫。實行統一作業布置和三維訓練,讓下層生吃得消,上層生吃得飽,每周訓練5道拓展題。每晚嚴格按照學校減負要求分層布置作業,給第一類學生布置書本上最基本和課堂上教師授課最基礎練習當作業,力求讓這類占班上約15%的學生能夠掌握每日必須理解的教學內容,如此循環的練習與作業,讓這部分學生在期末考試中能夠把卷面中需要解決的基礎題型消滅干凈。然后再給50%的學生布置帶有小幅度思考的題型確保這部分學生能夠在掌握基礎的同時能力得到提升。最后給35%的學生布置帶有拓展性和創新性的題型,確保這類學生的思維得到創新發展。
三、備小測(即單項競賽)
每一項勞動都想有回報,為了驗證我們的集體智慧是否能適合現在的學生,我們就有針對性地出些訓練題,好讓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不只是機械重復的練習,而是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和策略。讓學生記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題目中的數、符號;想好計算的順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筆算,哪里可以簡便計算;最后動筆算。例如:本屆六年級學生計算能力薄弱,如何提高學生計算能力呢?備課組齊心協力,全校數學老師通力合作,讓最擅長的老師備最專長的板塊,包括整數小數分數混合運算、簡算、估算、解方程。每個板塊進行競賽,通過不斷反復單項競賽,學生的計算能力明顯提高。
四、備單測(單元測驗)
社會需要知識性人才,人才通過學習然后測試而得名。我們教研組每位成員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那些知識存在缺失,那些知識點有待提高,我們會在專門會議上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每單元有專人負責整合單元卷,教研組長把關審批,然后整級科同學檢測、評改,得出成績后及時反思并找出對策。通過這樣的測試,我們能及時知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完成一個單元的知識三維目標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們面朝陽光,只管揮汗,結果真有奇跡。“四備”給我們帶來極大的驚喜,令我們感受到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無處不在,只要充分利用就會收獲不一樣的奇跡。
參考文獻:
[1]徐曉蕙.小學數學教學備課有效性芻議[J].學周刊,2018(28):77-78.
[2]李玉穎.小學數學創新備課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8(73):8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