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習香
摘 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微課以其教學資源豐富、靈活性強、功能多樣等特點漸漸走進了我國的教育領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微課輔助學生預習、進行課程導入,對知識進行細化、及時進行隨堂反饋,從而有效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基于小學數學教學,對微課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以期能給其他同行帶來一些啟示與借鑒。
關鍵詞:微課;小學數學;應用策略
目前,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已經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而教師利用微課這一新型的教學手段授課,能夠有效彌補這一缺陷。為此,教師需要基于自身的教學實況,因時制宜地在預習、導入、授課等環節使用微課,借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利用微課幫助學生預習
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很難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且接受新知識的速度也比較慢,這除了與數學這門課程具有較強抽象性有關之外,還與學生沒有事先進行預習或預習效率低下有著密切關系,針對于此,教師可積極利用微課幫助學生預習。以“觀察物體”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這一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并對其觀察能力以及動手能力進行培養。基于此,教師可為學生制作這樣一個微課視頻:一個六面被涂了不同顏色的正方體紙箱正在慢慢旋轉著,在其旋轉的過程中,學生可分別看到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之后,畫面發出了聲音,并輔之以字幕——請把你從正面、側面以及上面看到的畫面畫到一張紙上。視頻最后顯示四名學生環桌而坐,正在觀察桌子正中央的小木屋,這時,聲音與字幕再一次同出——請你畫出這四名學生所看到的工藝品的形狀。這樣,在微課的演示與引導下,學生缺乏預習興趣的狀況能夠得到有效緩解,繼而為正式課程的開展埋下良好的伏筆。
二、利用微課進行課程導入
小學生自律能力不高,也正因為此,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學生都無法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在他們的腦海中可能還在演繹著課間或者電影、電視劇中的情節。在這樣的背景下,課程導入的重要性得以凸顯。從微課應用的角度去說,教師可以這樣進行課程導入,以“認識圖形(二)”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程開始之初,教師可為學生播放一段時長為一分鐘左右的動畫視頻,視頻內容為警察捉小偷,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視頻中出現的各種圖形,如車輪是圓形,面包車從側面看是長方形,花池的形狀是平行四邊形等,看誰找出的圖形最多。找出圖形最多的學生可獲得一定的精神獎勵或物質獎勵。這樣做不僅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記憶力,繼而還能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為后續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基,可謂一舉兩得。
三、利用微課對知識進行細化
教師利用微課可對數學知識進行細化處理,即為學生呈現具體知識點的講解,這有利于教師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比如,在學習“平移、旋轉和軸對稱”的時候,為了使學生能夠切實理解對稱軸的概念,教師不妨為學生展示這樣一個微課視頻:視頻中有若干規則和不規則的圖形,隨著視頻條的推進,上述圖形會依次放大,圖形放大之后,其上方會出現幾條黑線,然后該圖形會依次沿著這幾條線折疊,如果線兩邊的部分能夠疊合,那么這條線就會變成艷麗的紅色,即為對稱軸,而如果線兩邊不能疊合,那么該條線上將會出現一個叉號,并伴隨有警報音,這是為了告訴學生,該條線不是對稱軸。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學生的視覺、聽覺能夠被有效地調動起來,這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十分有益,與此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印象,有利于學生在腦中構建出相應的數學模型,從而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繼而還能有效推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利用微課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小學生的自律能力不高,加之其好奇心比較重,所以其在上課過程中,極易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而分心,從而會對其學習質量造成影響。此外,由于學生間的數學水平不一樣,導致有些學生學習效率高,有些學生效率低,換言之,一堂課后,有的學生能夠充分內化掉教師所講的知識,而有的學生則很有可能對教師所講的內容一知半解。針對于此,教師不妨按照知識點,將自己在課上所講的內容制作成若干微課視頻,然后上傳到師生共用的網絡交流平臺上,并通過QQ、微信等途徑對相應的學生進行督促,提醒他們及時利用相應的視頻進行復習,以查漏補缺,對自身的知識體系進行完善。
總而言之,微課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身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應當對這一新型的教學手段予以高度重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微課輔助學生預習、進行課程導入、對知識進行細化、幫助學生復習,當然,除此之外,微課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應用。基于此,希望本文可以拋磚引玉,幫助其他小學數學教師想出更好的應用策略。
參考文獻:
[1]雷敏榮.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前、新課和課后微課的恰當運用[J].教育觀察,2018,7(12):116-117.
[2]趙利.小學數學微課及其翻轉課堂教學應用與實踐的探討[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5):177-179.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