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摘 要:為了更好地開展學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實效性,在常規(guī)課堂的基礎上以文化為引領,以團輔為中介,融匯團體心理輔導所獨有的“教”與“學”理念,給德育課堂營造民主、活潑的團體氛圍,讓課堂變得更有趣、更有活力、更受歡迎、更有效果。基于此,將從實踐層面提出,從目標設定、活動設計、跟蹤評估三方面闡述以團輔為中介的小學校本德育模式設計策略。
關鍵詞:團輔;校本;德育課;設計策略
德育模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教育話語與教育存在,最早是美國德育專家理查德·哈什在《德育教育模式》一書中提出。德育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手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必須注入新的德育理念,探索新的德育模式,才能占領德育的制高點,增強德育實效性。近年來,專家學者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德育模式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異常活躍,校本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對學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推進性作用。
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地位日益凸顯。團體心理輔導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形式,其以游戲、體驗、分享等形式,不僅能營造民主、活潑的課堂氛圍,還能讓課堂變得更有趣、更有活力、更受歡迎、更有效果。其所獨有的“教”與“學”為小學德育工作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也豐富了我們德育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將理念融匯到德育課中所取得的教學實效相對于傳統(tǒng)的德育有了較大的提高。
為了更好地開展學校德育工作,結合實際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小學德育工作相結合。我們以文化為引領,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立足于德育,將心育融合到德育中,構建小學校本德育新模式,以期增強德育實效性,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與文化欣賞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以團輔為中介的小學校本德育模式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目標設定具有明確性與針對性
教學目標是師生從事一切教學活動的指針,是師生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依據(jù),是衡量教學成敗的標準。明確而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邏輯起點和終點,更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它就如一個“路標”,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展開,而有效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有效教學實施的基礎。因此,我們在設定目標時,應全方位考慮,使其具有明確性與針對性。
(二)活動設計具有可行性與發(fā)展性
在進行活動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設計的活動應既方便教師使用,又利于學生實際操作;既結合學校實際、符合學生需求,又能適當反映未來社會對學生心理素質的發(fā)展要求。
(三)跟蹤評價具有評估性與持續(xù)性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學生在活動中輕松參與體驗,深層地反思與感悟,真實地收獲與成長,如何檢驗課堂教學活動的效果,我們不應局限在結束階段,結合目標,采用固定句式引導學生談感悟,還應延伸到課后,采用多種途徑進行評價。
二、以團輔為中介的小學校本德育模式設計的策略
我們將結合課例《同舟共濟》說明以團輔為中介的小學校本德育模式設計策略。
(一)合理分析,制訂目標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目標的制訂是非常關鍵的一環(huán)。因為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處于核心位置,它決定著教學行為,它是教學的出發(fā)點、教學的歸屬,同時還是教學評價的依據(jù),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調控功能。倘若確立教學目標這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必將導致教學活動的偏差或失誤。
我們是基于背景分析制訂教學目標,背景分析包括兩大方面:一是有關理論背景或現(xiàn)實背景,如新時代對學生的要求;二是學生情況。需考慮不同年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需要、考慮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的需要、考慮學生的社會環(huán)境和健康成長的需要等。
只有在合理分析背景的基礎上制訂目標才是最為恰當?shù)摹?偰繕耸腔顒幽繕说母叨雀爬ǎ腔顒拥目傮w導向。接著,我們需要將總目標具體化,即制訂具體目標,具體地從知、情、行三方面著手。知,即知識目標,是指通過活動了解有關知識,增進對有關知識的認識。情,即情感目標,是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意識。這一目標指引我們在教學中引領學生體驗感受,并有所反思。行,即行為目標,側重在明確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什么,在體驗中感悟與總結,并掌握有關方法,改進行為。
課例中《同舟共濟》中,其背景涵蓋兩個方面,一是社會背景。在競爭日趨緊張激烈,社會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的時代,單靠個人能力已經(jīng)很難完成及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即使是能力很強的人,也不可能處處獨立行事。因此,我們更多時候需要融入團隊,在團隊中發(fā)揮個人所長,高效、快速地完成任務,這就對學校在建設青少年團隊合作能力方面做出了要求。二是學習者的分析。最缺乏的就是“同伴互助”意識,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離不開團隊,最好是通過社會集體活動去感受、體驗。
基于這兩大背景的分析設定教學目標,總目標為:提升學生對“合作”的認識,提高其合作能力,以此為活動的總導向。具體目標從知、情、行三方面制訂,一是知識目標,認識合作的重要性。二是情感目標,通過游戲,感受到“合作“的魅力。三是行為目標,掌握合作中的最基本要素——信任、溝通、尊重、寬容,并將合作技巧運用在與人合作中,提高學生合作能力。
由此可見,我們的目標制訂是緊扣背景分析的,是教學的出發(fā)點與最終歸宿,同時也是進行教學評價的依據(jù)。
(二)文化引領,巧設活動
文化引領可以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欣賞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們以文化為引領,巧設活動,這不僅能傳承文化,還能增強活動的趣味性。
活動設計分三階段:初始階段、發(fā)展階段、結束階段。每一階段都有特定的目標與要求。
初始階段重在導入,明確主題。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一堂課的開始,也應該如此。如:我們通過聽典故猜成語(同舟共濟)來揭示主題,在短的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
發(fā)展階段是文化(德育)設計與團輔活動的并行階段,二者是并行關系,但又有聯(lián)系。文化(德育)設計以文化為基點,融入活動中,展現(xiàn)文化,讓學生感受文化、傳承文化。而團輔活動形式是在文化引領中通過巧設活動,鼓勵分享與自我探索,引發(fā)領悟,整合經(jīng)驗的階段。學生在此階段輕松參與體驗,深層地反思與感悟,真實地收獲,即人人有角色、人人有參與、人人有感悟。美國著名的教育評價學者布盧姆認為對結果進行評價意味著終結性,而對過程進行評價則暗示著還有改進的時間和機會。新課程強調不僅要重結果,也要重過程。故我們教師在此過程需積極指導、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探索,鼓勵學生反思自我、展示自我。
同舟共濟的意思是坐一條船,共同渡河。比喻在困難時,大家同心協(xié)力,共同渡過難關,其反映的是我國一種團結互助、同心協(xié)力、戰(zhàn)勝困難的傳統(tǒng)精神。我們巧設同名活動“同舟共濟”,以此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使用原材料(報紙)造船,并嘗試讓本組成員都能穩(wěn)當?shù)卣镜酱希餐x開孤島。
結束階段是結合目標,引領學生談感悟的階段。因我們的對象是小學生,假如讓學生自由談,那么會導致一些學生難以把握感悟的重點。如何談,我們建議采用固定句式的方式引導,如:在這次活動中,我最感謝的人是……同學,因為他(她)……;在這次活動中,我感受到……,因為……這樣能快速地聚集學生的觀點,評價學生在活動中的總體表現(xiàn),整合整體效果,反思活動目標是否已達成。
整節(jié)課用成語“同舟共濟”貫穿始終,以聽典故猜成語揭示主題,以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興趣,以活動體驗,感受合作魅力、掌握合作技巧,在一次次的小組合作體驗中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
(三)多種途徑,有效評價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我們的評價不僅針對活動效果的評價,更著重對學生的跟蹤評價。
一般我們會采用三種途徑進行評價,一是自評他評,明確得失。自評與他評,既擴大評價者的范圍,也更全面地得知學生的學習成果,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二是問卷調查,比較差異。如果分析學生情況,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有關數(shù)據(jù),分析情況,那么,我們在課后,應再次進行問卷調查,比較前后兩次調查結果的差異,這不僅能對本次活動設計的有效性進行評價,還是得知學生通過學習,對方法的掌握,對知、情、行的改變程度。三是創(chuàng)建環(huán)境,強化行為。兒童時期是養(yǎng)成習慣的關鍵期,培養(yǎng)始于父母,養(yǎng)成始于家庭,關鍵在于幼兒園和小學。所以,我們應針對目標,家校聯(lián)合,創(chuàng)建環(huán)境,強化學生在活動中形成的良好行為。
三、以團輔為中介的小學校本德育模式設計的建議
(一)趣味智慧并存
小學生的求知欲在整個小學階段都在不斷發(fā)展,到六年級達到高峰。富有創(chuàng)意、形式新穎、內容聯(lián)系實際并有一定趣味的活動,能讓學生樂此不疲。教師適當?shù)卦O置活動難度,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體驗到尋覓真知和增長才干的成功樂趣。
(二)活動回歸生活
德育的生活化,就是德育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學生所關心的人、事、物作為切入點,靈活引導,步步深入,變空洞的說教為潛移默化和自我感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良好的行為模式,讓他們在親近生活、融入社會和認識自我的體驗中獲得道德的發(fā)展,以達到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為歸宿的目的。
無論我們的主題是什么,我們設計活動就應以學生能輕松地參與體驗、深層地反思與感悟、真實地收獲與成長,最終學習到的一切回歸生活,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為基本點。
(三)以學生為主體
要留給學生充足的體驗、反思和感悟的時間。讓學生感覺是“我在體驗”“我在反思”“我在感悟”,而不是感覺“老師在統(tǒng)治,我是在為老師而參與”,要避免“匆匆過場”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陸少山.如何制定教學目標更有效[J].學周刊,2011(3).
[2]曹德輝.以文化引領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J].教育學刊,2012.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