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應用比較法提升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提出提煉地理教學比較因素、創新地理教學比較方法、關注地理教學比較問題等措施,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深化舊知收獲新知,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培養地理意識,構建更為完善的地理知識框架體系。
【關鍵詞】高中地理 比較法 高效課堂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B-0117-02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地理課程新的教育理念逐漸成為眾多地理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指導和引領。而隨著教師的不斷探索,比較法因其簡便、直觀、高效、框架性強的特點,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青睞。比較法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不但可以在深化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收獲新的知識,還可以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習慣,培養自身的地理意識,構建更為完善的知識框架體系。本文從以下方面探索應用比較法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
一、提煉地理教學比較因素
(一)比較概念,理解內涵本質。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許多概念需要學生去理解和識記,而傳統教學中往往都是教師“填鴨式”地向學生進行灌輸,學生機械地進行死記硬背,這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通過比較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掘概念的本質內涵,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知識沉淀。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涉及一部分天體知識,其中恒星和行星的概念是學生十分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沒有讓學生反復地記憶概念,而是引導學生對這一組相關概念進行對比,發現兩者異同。在對比中,學生逐漸歸納出恒星的特點是發光發熱,太陽就是很典型的一顆恒星,像地球這樣圍繞恒星運動的星體就是行星,行星本身不會釋放熱能,但是會進行公轉和自轉運動。在兩者的聯系上,學生發現,行星自轉的方向與公轉的方向是一致的。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這兩個概念中的核心點,并在挖掘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解讀和理解,大大促進了課堂教學的進度。
通過概念比較,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生動的“點”,形成對概念的解剖和重組,并在腦海中架構出相應的知識體系,讓相關聯的概念之間真正建立起有效的聯系,推動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比較圖形,發展抽象思維。會看圖是高中地理教學要求學生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地理課程有大量的信息,都是通過圖片或者圖形的方式進行傳遞和表達,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圖片內容,對具象的圖片進行抽象轉化,培養自身的地理思維。
例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工業的區位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一節內容,在這一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沒有直接對區位因素進行分析,而是先給學生看遼寧鞍山鋼鐵廠和上海寶山鋼鐵廠所在地的地理圖片,讓學生分析這兩個鋼鐵廠圖片的異同。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發現,兩個鋼鐵廠的位置都距離水源較近,有豐富的水資源可以利用;有的學生發現這兩個鋼鐵廠都有主干道路通過或相連,交通十分發達,便于鋼鐵這種大宗貨物的運輸。在對比觀察的過程中,學生自覺地就把地理圖像轉化為“交通”“水資源”等抽象的區位因素,不但提升了概括能力,也培養了抽象思維。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在還沒有正式接觸區位因素時,就對區位因素形成了自己的認知和理解,等教師開始教學課堂內容以后,就更容易理解課堂內容并活學活用所學知識。
顯然,對地理圖形進行比較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找到圖形所潛藏的抽象信息,從而將其提煉、轉化和歸納為對應的地理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養成地理的思維習慣,培養了對地理圖形的解讀能力,提升了課堂效率。
二、創新地理教學比較方法
(一)專題式比較,系統化。高中地理知識點大多較為細碎,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構建相應的知識框架,形成知識體系,以能夠游刃有余地轉化和應用地理知識,達到地理教學的真正目的。在實際教學中,專題比較法就是一種很好的知識拼接手段。
例如,“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和“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這兩個章節在內容上有許多的相似點,在完成兩個章節的教學后,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系統化地總結知識,筆者讓學生對這兩個章節進行專題式的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學生列舉了農業和工業的主要地域類型,在對比圖中,農業主要包括“種植業為主的地域類型”“畜牧業為主的地域類型”等,工業地域類型主要包括“市場導向型”“原料導向型”“動力導向型”等,在分析成因的對比中,學生發現對地域類型的影響上,“氣候”“交通”“能源”等都是兩者共同的重要影響因素,因為這些因素的不同,就導致了地域類型的不同。顯然,經過專題式的比較,學生對這兩個章節知識的構成有了很好的掌握,在對比中也對這兩個地域的形成有了深刻的理解。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需要,對比較法進行有機創新,除了對具體知識點進行一對一的橫向對比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專題對比,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垂直的知識框架體系,促進學生深化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應用型比較,實踐化。中國傳統教育講究“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在地理這樣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中,教師更要注重知識的應用性,讓學生在融會貫通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創新性地采取應用型比較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比較知識。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工業區位因素”的相關教學中,工業區位因素與工業地域間的聯系是很重要的一個教學模塊,如果學生只是單純掌握了區位因素的相關知識,卻不知道如何把知識與工業地域環境相聯系,那教學就變成了紙上談兵。因此,在教學過程完成后,筆者讓學生探究兩個案例——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和我國的東北工業基地,對它們的區位因素進行對比分析。在對比中,學生發現,兩者都是傳統的工業區,主要生產鋼鐵,因此工業區地理位置的選擇,主要都是以靠近原料和能源產區為主。而兩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衰落,很大原因是因為技術的升級換代對老工業基地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兩個工業基地的環境污染嚴重,在技術升級中又沒能跟上時代的節奏,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因此逐漸衰落。在這樣的一個以知識應用為基礎的因素比較中,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深化了對各個因素的理解,而在對比中又逐步構建起了相應的知識網絡,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顯然,通過應用比較法,學生能夠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實踐層面的梳理和整合,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在日后實際需要應用知識時,就能以模塊化的形式從已建立的知識框架中進行抽取,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關注地理教學比較問題
(一)整合歸納,內化認知。比較法在地理教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這不單單體現在知識的理解上,更體現在知識的梳理和歸納上,教師如果能夠在實際教學中穿插比較法對知識進行整合,必然能夠幫助學生深化認知,加強理解。
例如,在給學生講解“北美洲溫帶氣候環境”時,學生對于這一板塊不是特別熟悉,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時無法上手。這時,考慮到北美洲和亞洲的溫帶氣候環境比較一致,筆者就先從回顧“亞洲的氣候環境”開始,進行課堂引入,讓學生描述亞洲的氣候環境,并找出成因,以之與北美洲的氣候環境進行對比,最終推論出北美洲的氣候環境特征。在經過討論后,學生從“海陸位置”“洋流”“大氣流”等多個角度開展了兩個大洲的分析,認識到亞洲和北美洲溫帶基本處在同一個緯度范圍內,所以整體上表現出相似的氣候特征,但由于海陸位置的分布不同,兩者氣候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不但掌握了“北美洲溫帶氣候環境”的具體特征,還和亞洲溫帶氣候形成了整合對比,歸納了兩者的異同,深化了自身對溫帶氣候的認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關注比較法這一手段外,更要對比較的“問題”保持足夠的關注和反思,只有“問題”能夠切實幫助學生歸納知識,最大限度地發揮比較法的教學優勢。
(二)綜合推進,升華意識。比較的核心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把不同的教學內容相互串聯鉤稽,形成教學上的綜合推進,必然能夠升華學生的知識意識,打造更高效的地理課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中“氣壓帶和風帶”是比較基礎的教學章節,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把氣壓帶和風帶之間的關聯建立起來。因此,在教學中,筆者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幾個問題:“氣壓帶和風帶各有幾個?”“氣壓帶和風帶是如何形成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學生在拿到問題后,馬上根據問題的指引對課本開始學習和探究,并把兩者間的不同一一進行比較,對高低氣壓帶季節性移動所導致的風帶變化,形成了較好的理解與掌握。通過這樣的比較過程,學生把氣壓帶和風帶綜合起來進行理解,形成了更加系統的地理知識系統,進一步升華了知識點。
顯然,在實際教學中把比較的內容看成綜合的整體而非獨立的個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整合理解知識,這對于地理中許多相互關聯的因素來說有著十分顯著的教學意義。
高中地理是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在地理教學中運用比較教學法,既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這一教學方法,結合實際教學需求,創新組合教學資源,最終打造更加高效的地理課堂。
【參考文獻】
[1]唐志欣.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
[2]徐文莉.無與倫“比”一“較”高下——地理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7(24)
[3]李居濤.巧用對比,撥開地理迷霧——比較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靈活應用[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4)
[4]薛美云,朱雪梅,李鑫林.課堂教學中地理比較法的應用策略——以“認識區域”為課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9)
【作者簡介】林世潤(1981— ),男,北流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學。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