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芳
【摘 要】本文分析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的必要性,闡明高中化學學科與生活化教育資源相結合的原則,論述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策略,構建生活情境導入化學新課,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化學傳授,設計生活任務豐富化學體驗。
【關鍵詞】高中化學 生活經驗 有機結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B-0153-02
從教學理念的角度出發,《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化學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表示,化學教育應以發展學校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宗旨,在課程設計方面要注重“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來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根據以上要求,高中化學教學應摒棄閉門造車的局限性,帶領高中學生重新回歸化學知識的現實領域,這是我國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面臨的最大障礙。從教學方法的角度出發,“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意味著教學視域的不斷擴大、教學資源的不斷豐富、教學任務的不斷多元,因此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方法是不合時宜的。根據陶行知先生所創設的“生活教育理論”,需要重新構建高中化學的“生活化教學方法”。在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積極構建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利用生活元素激活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主動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在整體上構建一座“課堂情境”與“生活情景”貫通的橋梁。
一、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的必要性
第一,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是激活學生學習興趣的必要手段。客觀分析,化學是一門專門研究物質微觀構成及相互反應關系的學科,它具有自然科學的典型特征,對于學習者而言是充滿神秘奧妙的。自人類開始系統地研究化學以來,在進行“未知探索”的歷程中發生許多奇聞軼事,而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激發興趣的資源。在傳統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面對的只是冰冷的公式、復雜的計算,很少能夠從中體會到樂趣。將高中化學與生活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將化學課本上描述的現象、反應、產物等“抽象內容”轉化成生活中的“具象實物”,使學生在“興趣”的支配下會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第二,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是強化學生學習能力的必要途徑。立足化學屬于“自然科學”這一范疇,它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實驗、觀察、探索基礎上的,這不僅是一個化學家所具備的能力,而且是一個普通學習者所具有的能力。高中化學教學中雖然包括“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兩個模塊,但化學教學的比例明顯較小,無法滿足學生實驗、觀察、探索的需要,通過與生活有機結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實驗成本、簡化實驗流程、提高實驗效率,同時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擺脫“學院派化學”思想的束縛,真正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化學知識的實用性。
第三,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必要方式。正如《化學標準》中對化學價值的定義:“化學不僅與經濟發展、社會文明關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能源科學和信息科學等現代科學技術的重要基礎。”生活中的化學無處不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除了傳授知識、理論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關注化學所蘊含的社會意義。例如,互聯網上有關“食物相克”的謠言,應該指導學生正確利用化學知識去辟謠,傳播社會正能量。
二、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的原則
從純粹的知識經驗角度出發,“化學”與“生活”都蘊含非常龐大復雜的知識體系,要實現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必須有側重、有目標地展開“結合”,切忌盲目、隨機地“機械組合”。原則上,為保障高中化學教學的質量與效率,應以高中化學課程為基礎,合理篩選生活化教育資源。
第一,興趣性原則。現實中高中化學教學的開展主要是在課堂模式下展開,與生活空間存在天然的隔閡地帶,要滿足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事先要保障教師、學生兩個主體之間的有效配合。其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在“一對多”的教學關系下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這就需要謀求“教與學”關系之間的一個最佳平衡點—— 興趣,它既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又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需要。因此教師在構建化學教學與生活有機關系的過程中,必須堅守興趣性原則—— 需要明確的是,這里的“興趣”是指“學生興趣”。例如,相對于語言宣教形式的化學現象描述而言,學生更希望直觀地看到化學反應,因此教師應該以此為學生興趣的“平衡點”。此外,在化學課堂上建立生活實際聯系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學生興趣的承載媒介,包括“生活經驗”“目標需求”等。
第二,多元性原則。很多高中化學教師在構建化學教學與生活“關系”時,僅僅達到“結合”而非“有機結合”,而這兩者之間是有很大差異的。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這一課的教學中,在講解“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時,學生很容易理解兩種物質的“俗稱”,即“堿面”和“小蘇打”,這可以看作是化學教學與生活的“結合”,卻談不上“有機”,如果教師進一步向學生解釋“蒸饅頭為什么要加入堿水?”讓學生明白碳酸鈉可以中和淀粉發酵是因為其產生的乳酸促進二氧化碳產生,使饅頭更加松軟好吃,那么這才稱得上是“有機結合”。簡單地說,高中化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意味著兩個領域知識的銜接要更加緊密。由此,就不難理解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應遵循“多元化原則”的要求。通過不同類型、不同角度、不同種類的結合方式,拓寬學生對化學知識理解的廣度、深度。
第三,可行性原則。實事求是地說,當代高中生的社會生活經驗是相對匱乏的,物質條件越豐富、經濟條件越優越,學生動手做的概率就越低,這容易導致很多化學名詞與生活名詞“對不上號”的現象。如前文中所提到“碳酸鈉”和“堿面”是同一物質,很多學生直到接觸這一知識后才了解。因此,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不能脫離實際,所列舉案例、所設計實驗、所引用事件等,都要保障在化學專業領域“切實可行”。
三、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策略
鑒于高中化學教學普遍存在“課堂教學”這一模式的限制,在化學教學與生活有機結合的策略制定上,應強調對化學課堂有限空間、時間、資源、條件等適應性,教師可以篩選能夠便捷帶入課堂環境的生活資源,并充分利用“互聯網+高中化學”的教學模式,保障兩方面的有機結合。
(一)構建生活情境,導入化學新課
我們常說“好的開頭等于成功了一半”。在化學課堂上構建逼真的生活情境,可以迅速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程上,同時可以形成良好的激趣效果,為接下來的課程開展注入活力。情境創設的方式很多,在“互聯網+高中化學”的創新模式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設備、微課視頻等資源,以“課前小故事”的方式,建立生活現象、社會熱點等與化學知識內容的聯系。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中“膠體的性質及應用”這一課開始前,教師可以先“制造神秘”,用一根香煙在講臺上“吞云吐霧”,學生對教師這一反常行為必然會感到疑惑海,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師身上。這時教師可以拿出激光教棒射向自己吐出的煙霧,學生自然就能夠看到明顯的光線路徑。通過這種欲擒故縱的手段創設情境,學生會在恍然大悟中產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進而展開氣溶膠丁達爾現象的系統講述,可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化學傳授
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十分普遍,可大多處于隱性狀態,很多高中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在課中傳授時可以對衣食住行用各個方面的化學知識、現象、原理等進行發掘,并合理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與對應的知識點相結合。這樣不僅極大地降低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難度,而且強化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例如在前文中所列舉的“蒸饅頭為什么要用堿水”案例,在 NaCO3 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拿出事先準備的三種饅頭,一種采用純粹發酵粉、一種不經過發酵直接蒸、一種發酵后摻入堿水(NaCO3)蒸,讓學生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能否區分出來。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可以直接判斷出三種饅頭中哪一個含有純堿成分,并進一步問為什么。在此基礎上教師展開化學知識傳授,可以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三)設計生活任務,豐富化學體驗
結合《化學標準》中提出的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這一要求,教師在課下通過設計生活化任務,既能夠兼顧化學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又能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化學體驗。同時,設計生活任務為改革高中化學單一作業形式提供契機,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不僅要動手而且要動腦。為解決現實問題所設計方案,比單純做化學練習題更有效。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在家庭、學校及周邊企業展開水質調查,通過實地觀察、分析,初步得出水質中污染物的類型,進一步取樣帶入實驗室進行分析,并據此設計一套降低水污染的方案,達成學以致用的目的。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不僅是拓展高中階段化學這一學科邊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徑,而且也有利于學生積極地將化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不斷激發學生化學興趣、增強科學探究意愿。在化學生活化教學模式構建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理念的變革,積極為課堂與生活之間搭建協同橋梁。
【參考文獻】
[1]李興德.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有效性研究[J].學周刊,2019(28)
[2]張世昌.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中學課程資源,2019(08)
[3]牛梅花.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模式芻探[J].成才之路,2019(23)
[4]李艷微.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8)
[5]田 歡.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策略探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24)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