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牧笛
摘要:“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識地實現社會思想道德的個體內化,或者有目的地促進個體思想品德社會化。”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之中對學生加強德育滲透,不僅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且也有助于教師的教學。歷史學科是對浩瀚歷史事件、人物認知的人文社會教育學科。通過中學歷史課程的相關學習,提高學生們的歷史核心素養,認識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關鍵詞:歷史教學 德育 教學方法 初中歷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2-0152-02
龔自珍說:“滅人其國,必先去其史”。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并且延續至今的就是我們的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正是由于先人不斷傳承和發揚光大才讓我們的中華文明綿延至今。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以及舊的德育教育體系的瓦解和新的德育教育體系尚未確立,我們的德育教育尚存有很大的空白。在應試教育體系下,我國的德育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歷史課堂中往往忽視了歷史教育本身的德育教育的作用,更缺乏系統和深入的研究。中學歷史課堂中的德育教育培養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七課《抗擊八國聯軍》這一課為例,論述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德育教育的培養的重要性。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在《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的闡述中,要求初中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為宗旨,引導學生正確地考查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加強德育培養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學生成長的關鍵要素
筆者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所要面對的是心智尚未成熟,還沒有形成具體的價值觀的學生,他們對于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所以,身為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觀,并且在課堂上要利用德育的積極作用對他們進行有效地引導,引導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產生學習的熱情。
在課堂上,教師要學會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通過相關歷史人物的小故事激發學生對歷史探索的熱情和好奇心。在古代史部分,教師可以著重講解我國輝煌燦爛的藝術文化以及世界其他文明古國的偉大歷史,讓學生們感受到人類智慧的無限可能性。在近代史部分,教師可以著重講解我國人民面對龐大的帝國主義侵略是如何進行英勇頑強的自救的,以此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提升學生們的民族責任感,使學生們銘記歷史,樹立正確的民族意識以及愛國意識。
在課堂上,教師利用德育思想進行滲透,以便構建良好的歷史知識結構。德育教育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德育教育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
(三)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人類在進步。無論是社會的經濟建設、科技發展,還是人的教育,都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運作的。人類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這也意味著人類共同面臨著很多問題,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以及戰爭威脅等多個問題,而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在教學中體現公民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國際視野和民族靈魂的現代公民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利用德育教育豐富歷史教學手段
(一)傳統德育的教育方法
以往我國大部分的德育教育仍局限于課堂教學,以“填鴨式”和“灌輸式”為主,很少關注到受教育者的感受。課堂缺乏活力和思維的延展性,而這種教學方法已經不適合新的歷史教學。很多教師向學生擺事實、講道理,希望以此來感化學生,讓學生明白教師的良苦用心,但是往往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要擺脫這種困境,就應該思考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
(二)現代德育的教育方法
杜威提出過三個具有革命性的觀點: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為成長”;第三,“教育即為經驗的改造”。他提倡在基本道德范圍內由學生自然發展和培養,實現個性獨立和個體發展。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德育教育手段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可以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不同角度的討論,實現德育教育的自我教育。學生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編排歷史小短劇,把自身融入當時的歷史大背景和歷史人物中,充分突出學生們的主體地位,去探求歷史教科書上所沒有涉及的知識。在生活中,教師與家長自身也要成為學生們的榜樣,在無形中影響學生。筆者認為,一些有益的歷史實踐活動也是良好的德育教育方法,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去參觀歷史(下轉第151頁)(上接第152頁)文化古跡,聽歷史文化故事,豐富歷史文化知識,加強對歷史的認知,深化德育教育。豐富現代德育的教育手段得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三、德育教育引領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史實
加強德育教育的培養,通過對客觀知識的認識,進一步升華對歷史的認知,實現德育教育的深層次滲透。以《抗擊八國聯軍》這一課為例,在講解這堂課的時候,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而這場運動的起源是由于文化侵略以及文化沖突,雖然具有一定的落后性與局限性,但是仍然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識。通過歷史教學讓學生們意識到中國人民頑強抗爭的精神。
在講解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對中國人民的暴行中,讓學生們深刻認識到外國侵略勢力的惡行,提升學生們的歷史責任感。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對歷史人物的全方位解讀,對學生們進行思想指導,讓學生們理解學習歷史不是為了銘記仇恨,而是認識歷史,正視歷史,使學生們樹立起“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歷史使命感。通過講解和討論,激發學生內心潛在的民族自尊心,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從而樹立學知識、探索知識奧妙的理想和信念。
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尤其要意識到知識牽引的重要性,利用知識的縱橫連接,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采用德育啟發連接方式和討論式教學進行知識的交匯融合,引導學生用“歷史線”的眼光去觀察,用歷史的思維方式去分析思考。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然保證,但是在具體課程實施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歷史教師要正確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歷史教師要進一步發掘歷史課育人的功能,轉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將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課堂,使學生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范樹成.德育過程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4.
[2]易光燦.初中歷史課程改革芻議[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34).
[3]楚筱輝.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幾點體會[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6):276.
[4]趙亞夫.歷史教學目標的意義與編制[J].教育學報,2013,9(3):35-41.
[5]李雪穎.新時代背景下中學德育教育的創新研究[D].河南大學,2013.
[6]范樹成.當代學校德育范式轉換與走向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孫瑤